如何理解王氏兄弟的情谊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读《人琴俱亡》,我们心中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子猷由“都不闻消息”就推断出弟弟子敬已经死了?为什么弟弟死了,子猷“语时了不悲”?为什么奔丧的途中没有哭?为什么到亡弟家中取弟弟的琴来弹?为什么感叹“人琴俱亡”后,又痛哭很久,以致几乎要昏过去?为什么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文中的王子猷的行为与常人迥然不同,让人费解。要解开这些疑团,读懂王子猷与王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感情,我们必须了解王子猷所处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名士的为人处世方式。
  王子猷生活在东晋,这个时期的不少风流名士都蔑视礼法,狂放不羁,富有个性,他们的一些出格行为和奇谈怪论,常令人难以理解。王子猷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也是当时的名士之一。他既无绝世之才,亦无丰功伟绩,在品德方面更是乏善可陈,似乎古人所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他一个都沾不上边儿。但他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出身名门,血统高贵。他是丞相王导的侄孙,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书·刘毅传》)、“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其二》)的东晋,出身第一豪门的他,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无论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在文化生活上,乃至仕途方面,都享受着特权和优遇。
  基于这样的时代和出身,王子猷任达放诞,率性而为,他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与众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子猷是一个靠特立独行而博得大名的“行为艺术家”。但用常人的眼光来看,王子猷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怪人。比如,他居住在山阴,一天晚上下大雪,他忽然想念起居住在剡县的朋友戴逵,于是即刻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了戴逵家门前,但他却没有进门,而是命小船调头返回。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我本来是趁着兴致前往,如今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王子猷的处事风格,同时也可以借此分析课文中他的表现和真实情感。
  首先,病重的王子猷其实一直关注着弟弟的病情,不然,他也不会向手下人打听弟弟的消息。推断弟弟死后,他心里其实很悲伤,因此拖着病体,立即乘轿去奔丧;其次,因为一贯的“名士风度”,加之知道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所以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奔丧的途中也没哭;第三,子敬喜欢弹琴,子猷觉得弹琴可能是对弟弟最好的怀念,所以来到弟弟家就“取子敬琴弹”,但弹琴时发现“弦既不调”,于是感慨“人琴俱亡”,睹物思人,一片凄凉,心中自然悲痛不已,难以再坚持所谓的“名士风度”,因而“恸绝良久”;第四,病痛加悲痛,如雪上加霜,以致子猷“月余亦卒”。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王子猷对弟弟是情深意厚的。
  总之,《人琴俱亡》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却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把人物的情感写得真切感人。通过这则故事,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为东晋名士的王子猷的独特形象,也可以看出,在死亡和亲情面前,一切伪装和矫情都会消散。
其他文献
胡适的“绩溪”  胡仰曦的《一颗清亮的大星——胡适传》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传记文学作品。胡适是一个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有巨大影响的人物,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是北京大学教授,是《新青年》撰稿人和编辑,是新文化的先驱。后来,又担任过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北大校长、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在一个风云激荡、天翻地覆的大时代,他扮演了各种举足轻重的角色。可这样的人物
大家简介  郭宝昌,著名导演、编剧、作家,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曾导演电影《神女峰的迷雾》《联手警探》《雾界》等,电视剧《日落紫禁城》《大宅门》等,另著有长篇小说《特区移民》,影响广泛。  初见“奇人”  作为来到这个世界上才十几年的新新人类,我们以前常常听说世界上有一种人叫作“奇人”,但我们都觉得,所谓的“奇人”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今年4月14日,我们终于有幸见到了一位传说中的
我是个开朗真诚的男孩,我的写作也追求真实质朴,贴近生活。看到“我终于圆了一个梦”这个题目,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我从小就有“学会游泳”这个梦想,文中村民口中的“水妖”不仅仅是河中的“水妖”,也是我心中实现理想的沟壑。我用了许多笔墨着重描写实现梦想的困难,也是为了突出梦想的价值和实现梦想后的自豪心情。    我的老家在安徽农村,每逢暑假,我们一家都会到那儿消暑。乡村淳朴的气息,是我童年记忆里,永远挥
那次。学校组织社员们到东台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采风,以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到了目的地,我眼前一亮:绚丽的自然风貌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不用面对冷冰冰的黑板、生硬的粉笔字,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田野、茂密的树林。传人耳中的是欢快的鸟鸣,我们如同身处流动的画中。原来自然中有这么多我们未曾发掘的创作之源呀。  在教育实践基地,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空中断桥”。十多米高的铁杆上有两块铁板,铁板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近年来。口语交际题对考生的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进行了考查。  口语交际题,考查的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一般没有标准答案。但没有标准答案不等于就可以乱说一通。口语交际题有其自身特点。首先,“说话”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情境说得文明得体、清楚明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享有“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等赞誉,是不折不扣的一代大师。    没有文凭的清华导师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的教师职称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导师。它的含义大概有下列几条:第一,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教”,而是“导”;第二,他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包括研究生),但又不限于学生,助教、教员、专任讲师以
中秋节是回姥姥家过的。  那天天暗得很早。傍晚六时,天空便暗得如同洇墨,温柔而寂寥。  晚饭是在一家新疆维族人开的特色菜馆吃的。在泰安,很少有店面在节假日坚持营业,所以,在昏黄的灯光下,那家独亮的馆儿显得莫名孑然。  店面不大,灯光绛红。兴许是因为所有的店员都是土生土长的维族人的缘故,又或者只是因为他们鲜艳夸张的衣装,整家小店溢着浓浓的民族味儿。小店唯一的装饰是一面民族风的麻黄色大扇子,挂在一旁,
4月20日8点2分,四川省雅安市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地震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21日上午10点左右,一支救援车队从成都出发驶往震区,车上满载着被褥、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22日下午2点50分左右,车队被从山上滚落的巨石砸中,志愿者汪策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32岁。  汪策2008年就参加过汶川地震的志愿服务工作。雅安地震发生后,她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报名赴灾区运送救灾物资。为表彰汪策无私奉
毕飞宇,1964年1月生,江苏兴化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小说《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等,其中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毕飞宇是当代文坛中很有分量的一位作家。得知可以和另一位高中生小记者一起去采访他,我感到很兴奋。为了不耽误我们上课,毕老师特意将采访时间安排在中午。于是,在初夏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毕老
行走千年前    过年我回了趟故乡。故乡是一个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小镇。平日里,大家都出去了,只有过年时才一个个着急着往故乡的怀抱里赶。我避开了喧闹的大街,挤进了苍老的古巷。  青砖墙长满了柔软的青苔,水珠顺着前朝流出的水痕一滴滴沿着瓦檐漏下。我受宠若惊地踩在明朝的青石板上,这条路,挑夫走过,货郎走过,鬼子走过,而今,很少有人走了。  温润如玉的青石板能照出我的影子。你可以抚摩它的纹路,它的伤痕。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