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已将“倡导探究性學习”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它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只教教材,还要能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挖掘利用,搜索探究对象,搜集教材中探究性问题,灵活利用探究方法,才能使探究性教学真正落到实处。那么,怎样利用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发展史进行探究性学习呢?为此,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科学史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
一、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探究史。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发展史用详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也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背景等重大问题作出评论。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孟德尔两个遗传定律的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的研究、中心法则的发展、遗传密码对应规则的发现、现代生物理论的由来、促胰液素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这些生物科学史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的形成过程,还蕴含着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教材。
二、利用科学发展史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我们应充分开发利用科学发现史这一课程资源,让学生从教材中提供的史实材料中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推理、探究问题,最终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学生可通过深入思考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同时学生对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明白、掌握得更扎实牢固,更容易在新情境中去运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正如物理学家汤姆生所言:“研究科学史有许多理由,最好的理由是要从典型例子看科学发现是怎样做出的,我们需要了解许多事例,因为道路有多种多样。”生物科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发展三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因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科学发现史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让学生记住先辈们的探索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再现,向学生展示科学家们揭开生物界的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让学生踏着科学家的脚印,亲自去经历一个“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从而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问题答案作出假设、如何进行合理推理的,并从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此培养探究的科学方法、思维品质。同时学习科学家们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和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实例
如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进行教学时,在课前两周,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植物向性运动的实例,如放在窗台上的植物,过一段时间枝条会朝向窗外生长;被风刮倒的植物一段时间后茎会自动向上生长(背重力方向生长);植物的根向水、向肥生长等,并让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向性运动呢?是不是与植物体内的某种化学物质有关?由于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联系起来,学生对这个内容会产生巨大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植物向性运动的实例,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要求学生列出与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有关的科学家名字、实验名称和实验时间,然后计算一下,从问题提出到生长素的发现前后所经历的时间有多长。通过计算,他们将知道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历时54年之久,以此教育学生,一项科学发明,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经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让他们知道要成就事业就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然后动画展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的四组对照实验,依次呈现每组对照实验的初始状态,让学生预测:可能发生什么现象?产生每一组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再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相互评价和补充,接着用动画播放出达尔文的实验结果,请学生思考:上述四组实验怎样进行对照?根据对照实验,你能否分析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推论?然后指名学生把推论的过程讲述出来,再与达尔文的推论作比较。这样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便可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克服常见的错误和思维障碍,从而完成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总之,生物科学史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生物科学知识,还包括许多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科学知识,还要重视生物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把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思维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探究史。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发展史用详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也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背景等重大问题作出评论。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孟德尔两个遗传定律的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的研究、中心法则的发展、遗传密码对应规则的发现、现代生物理论的由来、促胰液素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这些生物科学史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的形成过程,还蕴含着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教材。
二、利用科学发展史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我们应充分开发利用科学发现史这一课程资源,让学生从教材中提供的史实材料中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推理、探究问题,最终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学生可通过深入思考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同时学生对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明白、掌握得更扎实牢固,更容易在新情境中去运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正如物理学家汤姆生所言:“研究科学史有许多理由,最好的理由是要从典型例子看科学发现是怎样做出的,我们需要了解许多事例,因为道路有多种多样。”生物科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发展三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因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科学发现史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让学生记住先辈们的探索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再现,向学生展示科学家们揭开生物界的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让学生踏着科学家的脚印,亲自去经历一个“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从而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问题答案作出假设、如何进行合理推理的,并从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此培养探究的科学方法、思维品质。同时学习科学家们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和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实例
如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进行教学时,在课前两周,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植物向性运动的实例,如放在窗台上的植物,过一段时间枝条会朝向窗外生长;被风刮倒的植物一段时间后茎会自动向上生长(背重力方向生长);植物的根向水、向肥生长等,并让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向性运动呢?是不是与植物体内的某种化学物质有关?由于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联系起来,学生对这个内容会产生巨大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植物向性运动的实例,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要求学生列出与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有关的科学家名字、实验名称和实验时间,然后计算一下,从问题提出到生长素的发现前后所经历的时间有多长。通过计算,他们将知道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历时54年之久,以此教育学生,一项科学发明,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经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让他们知道要成就事业就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然后动画展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的四组对照实验,依次呈现每组对照实验的初始状态,让学生预测:可能发生什么现象?产生每一组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再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相互评价和补充,接着用动画播放出达尔文的实验结果,请学生思考:上述四组实验怎样进行对照?根据对照实验,你能否分析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推论?然后指名学生把推论的过程讲述出来,再与达尔文的推论作比较。这样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便可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克服常见的错误和思维障碍,从而完成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总之,生物科学史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生物科学知识,还包括许多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科学知识,还要重视生物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把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思维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