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评估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p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及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评估。

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肺癌标本113例。分析并比较90例[腺癌26例,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64例]新辅助化疗患者(化疗组)、13例(腺癌13例)新辅助靶向治疗患者(靶向组)及10例(腺癌4例,鳞癌6例)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患者(免疫联合化疗组)手术切除标本的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胆固醇裂隙、泡沫细胞聚集、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的差异及病理缓解[明显病理缓解(MPR)及完全病理缓解(PCR)]状况。

结果

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组肺腺癌及免疫联合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均可见残存肿瘤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异型性增加,肿瘤床内见不同程度的坏死、泡沫细胞聚集、胆固醇裂隙、炎性细胞浸润、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化疗组、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三者之间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坏死所占的百分比最高10%及20%,而化疗组高达80%;1例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出现肿瘤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率分别为35%(9/26)及64%(41/64);靶向组MPR比例为2/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比例分别为2/4及2/6。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率分别为11%(3/26)及3%(2/64);靶向组PCR比例0/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比例分别为0/4及1/6。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的新辅助治疗方式引起组织病理学变化存在形式及程度上的差异,化疗组可见较多的坏死,免疫联合化疗组可出现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2019年青岛市秋冬季节儿童肺炎病例中病原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混合感染情况。方法对2019年8月至11月青岛市3家医院治疗的77例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咽拭子,核酸提取,采用单管多重PCR反应检测20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结果77例肺炎患者中,白细胞偏高29例(38.10%);中性粒细胞偏高16例(20.77%);淋巴细胞偏高30例(38.96%);病原检出率为77.92%(60/77),肺炎
腔内治疗主动脉弓疾病时,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后可向近心端延长近端锚定区,确保手术成功。腔内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的主要方法包括复合手术、平行支架技术(烟囱或潜望镜技术)、体外开窗技术、原位开窗技术、分支支架等。目前,各项技术共同存在,各有优势。未来的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将以安全、有效、便捷的完全腔内化技术为发展趋势。
目的了解2019年秋冬季青岛地区手足口病住院患者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流行情况及VP1区基因特征和种系进化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秋冬季青岛地区手足口病住院患者104份咽拭子,使用肠道病毒通用RT-PCR筛选出阳性标本。再用肠道病毒VP1区的通用分型引物扩增阳性样本,扩增序列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用CV-A6 VP1全长引物,扩增CV-A6阳性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