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提高无水乙醇提取黑米花青素的得率,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温度和提取液pH对黑米花青素提取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黑米花青素提取的
【机 构】
:
西南科技大学植物分子遗传育种实验室;
【基金项目】
: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7ZA0412);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cx17-079);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创新实践项目(SMJDB0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无水乙醇提取黑米花青素的得率,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温度和提取液pH对黑米花青素提取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黑米花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提取液pH对黑米花青素的提取影响最大,提取时间次之。最佳提取条件是乙醇体积分数为80%,提取时间为60 min,提取温度为45℃,料液比为1:7(g:m L),提取液pH为1;采用该优化工艺,黑米首次提取液的花青素含量可达34.34μg/m L。最佳提取次数为3次,其花青素相对总提取率达到99.29%,得率为298.23μg/g。该优化工艺将为黑稻资源的花青素商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为黑米花青素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其他文献
传统的广义耦合马尔可夫链模型是地层变异性模拟一种有效的工具。然而,由于岩土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钻孔分布的稀疏性,广义耦合马尔可夫链水平方向转移概率矩阵不能直接估计,
由于具有广泛临床可用的放射性核素探针,切伦科夫荧光成像(Cerenkov Luminescence Imaging,CLI)成为近年来光学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大
采用药用野生稻C基因组DNA及C0t-1 DNA为探针,分别对药用野生稻(CC)自身和大颖野生稻(CCDD)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利用C基因组D
本实验室中保存的一株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米尔贝链霉菌(Streptomyces milbemycinicus)27号菌株所产米尔贝霉素A3和A4的初始产量分别为61.0和23.8μg/mL。以该菌株为出发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