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关于危机的思维方式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ai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察觉危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危机状态,从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一直到环境危机、生态危机,无不彰显着“无察觉”的深刻痕迹,对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那些无前兆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客观危机相比,由人们的主观因素所导致或深化的无察觉危机具有较宽阔的治理空间,只要改变或重建思维方式,就有可能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 无察觉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环境生态危机;
  无察觉与无先兆之辨
  
  在人们的常识中,大多数危机都是有先兆的,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才引来黑云压城城欲摧。对于这种具有先兆的危机,尽管其造成的后果往往也很严重,但是因为人们对于危机的发生具有心理准备,做出了应对预案,便有可能将危机所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甚至减少到最小,并在危机后及时地进行调整和补救,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努力将坏事转变为好事。
  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伤害的往往是那些先兆不明显,甚至完全没有先兆的危机。譬如一些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机。2012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的里氏9.0级强力地震,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海啸与核泄漏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然而,比无先兆危机给人们和社会造成更深刻影响,带来更严重损害的则是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无察觉”危机。什么是无察觉危机,无察觉危机与无先兆危机有什么不同呢。在我看来,无先兆危机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的确没有先兆可预见,或者即使有先兆,人类目前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认知能力还无法觉察到,这一类危机从根本上来讲通常都是一种客观因素引致的危机,其孕育、形成、爆发的过程没有人类的主观行为参与其中。突然性、不可预知性是这类危机的主要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自然灾害、瘟疫(例如萨斯(Coronaviruses))横行等。而无察觉危机则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危机。危机并非没有存在,而是人们因为种种原因的局限没有察觉,乃至酿成大患。这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危机主观失察所形成的危机。通常无先兆危机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客观的、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对这种危机难以事先预防,只能事后补救。而无察觉危机则是有人们的主观因素参与其中的,通常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的、非物质形态的危机。正是由于人们的主观失察,促进了危机的孕育,加速了危机的形成,扩大了危机的影响。无察觉危机这个概念本身就隐含着人们作为主体在这类危机中的能动作用,人们对危机的是否察觉,就成为理解和应对这类危机的关键所在。
  
  无察觉危机的几种形态
  
  无察觉危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危机状态,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从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一直到环境危机、生态危机,无不彰显着“无察觉”的深刻痕迹。就无察觉危机本身而言,它的生成机理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的运行背景往往是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它的作用结果通常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呈现出急剧转变、突然爆发、迅猛恶化、广泛蔓延、难以补救等特征,成为具有超常破坏力的一种危机形态。
  经济危机。例如这一轮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众所周知,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背景,正是美国战后经济最为持久繁荣的“新经济”成长时期。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正是美国的新经济成就了1990年至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新一轮的经济扩张期。就扩张期的长度而言,这一轮经济扩张是美国继肯尼迪和约翰逊统治下的106个月(1961年~1969年)的增长期之后最长的一个经济扩张期。美国“新经济”对于这样长周期繁荣的出现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带来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风险投资的社会化、国际化;高新技术的数字化;经营管理结构的虚拟化;经济政策的鼓励等。这些经济制度框架创造了美国新经济的运行方式,带来了美国经济的一片繁荣。但就在整个美国都深深陶醉于新经济的增长奇迹时,潜伏的危机已悄然而至。2007年以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拖欠率大幅上升引发了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次级债偿付危机,并通过次级债及其衍生品的交易而波及世界金融市场,形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2007年至2008年,笔者正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应聘做专职研究工作,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除了当时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房屋空置售卖,对于这样一场百年罕见的金融风暴、经济危机,整个社会竟没有任何觉察。那个时期的美国,经济泡沫膨胀,房地产虚假繁荣,金融衍生品泛滥,信用投机过度,金融监管过于宽松。直到雷曼兄弟银行轰然倒地之时,人们才终于惊醒,意识到这场震撼世界的“世纪大危机”已经来临。
  政治危机。2011年是前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十月革命”列宁缔造苏维埃政权,到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胜利;从赫鲁晓夫“土豆加牛肉”的“共产主义”,到勃列日涅夫时代“发达的社会主义”,坎坷征程路,漫漫七十载。就在苏联貌似国运昌盛、如日中天,着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时,却出人意料地在一夜之间,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民族分裂、国家解体,谱写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悲壮的一页。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场“又一次”改变了人类历史命运的重大历史变革(就像70年前曾经发生的那次一样),却也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危机)”。“和平演变”,“休克疗法”,尽显了这场危机的无察觉特性。
  社会危机。在社会危机领域中,无察觉危机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甚至越是孕育长久、危害重大的危机,人们竟越无察觉。例如中国的“十年动乱”。20世纪60年代中期,神州大地“到处莺歌燕舞”,“遍地英雄下夕烟”。政清人和,国泰民安。人们学习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学习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举国上下,干群一心,群情振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片社会主义新气象。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没过多久,“文革”兴起,红卫兵“横空出世”,造反派肆虐神州,一夜间,整个国家便深陷于动荡之中。
  环境生态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掀起了工业化高潮。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文化普及,社会进步,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福利提高。而与此同时,资源的过度耗费,经济的失衡发展,人类的奢侈消费,市场的严重扭曲,导致了污水横溢,废气蔓延,物种灭绝,气候变暖。由此所引发的环境危机、气候危机、生态危机,不仅表明了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正在陷整个人类于万劫不复的境地。青山绿水,赤地哀鸿,这一切竟发生在无察觉和不经意间。
  上述危机,形态各异,影响不一,原因相悖,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可循,那就是无察觉。正因为这些危机的无察觉特性,决定了一旦危机爆发,民众、社会、政府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没有应对准备,不了解危机的发生状态和趋势,缺乏解决措施,所以在各类危机中,这种无察觉危机一旦酿成爆发,危害极大,贻害无穷。
  
  无察觉危机应对和治理
  
  综上所述,无察觉危机爆发突然,危害严重,预警困难多,治理难度大,是危机应对和治理中的崭新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与其他危机形态相比较,无察觉危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们对这种类型危机的“无察觉”。无察觉既构成了危机的生成环境,也制约了人们对危机的认知和治理。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既然危机是深刻的,危害是巨大的,为什么人们对危机却毫无察觉,以至于危机突然爆发,造成巨大危害?显然,是人们的认识方法存在着局限,出现了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察觉危机本质上是人们认识的危机。
  对于人们而言,无察觉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形,其一是不能够察觉,其二是不愿意察觉。尽管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是在现实的矛盾运动中,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使人们没有任何的主观好恶,也往往容易被事物表面的主流现象所蒙蔽,而忽视被主流现象所掩盖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危机先兆。在此方面,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美国的9·11事件。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随着美国新经济所开创的经济繁荣,所有人都认为世界已进入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新时代。和平发展,经济繁荣,美国重新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美国国内,都为美国的经济繁荣和世界霸主地位所陶醉,而忽视了美国所面临的潜在危机。不用说美国的公众,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对9·11恐怖袭击也一无所知,袭击不仅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而且在美国公众心灵上所造成的深刻创伤,至今还难以痊愈。居安思危从来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俗话说,备战,备战,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备。而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霸主国家,一味在世界上炫耀武力,看上去似乎已不可战胜,9·11的冲天烈焰,点燃了这场无察觉的危机。其实,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珍珠港战役,曾经给美国人敲响过无察觉危机的警钟,然而,骄傲的美国人这次又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
  所谓不愿意察觉,就是对于潜在的危机,人们有先兆,有预感,但是由于主观上的原因,人们不愿承认危机的存在,拒绝危机的来临,回避现实,麻痹自己,用种种缺乏说服力的现实来试图证明不会有危机发生,结果在无察觉中,危机终于爆发了,造成无穷的灾害。譬如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人们明明知道过度工业化和一味追求GDP的增长会破坏环境,危害生态,却总是用工业化的眼前收益去掩盖环境生态的高昂成本,结果水源枯竭了,物种灭绝了,空气污染了,气候变暖了,人类最终受到了自己行为的惩罚。
  与那些无先兆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客观危机相比,这些主要由人们的主观因素所导致或深化的无察觉危机具有较宽阔的治理空间,只要改变或重建思维方式,就有可能防患于未然。譬如对于危机的爆发要有预案,遇事不慌,临危不乱。更为重要的则是要多维思考,明察秋毫,审慎监管,防微杜渐,将危机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历史的经验表明,这种静悄悄的危机是可以防范的。
  责 编 / 马冰莹
  
其他文献
【摘要】德国历史上的“国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构建合法性认同、形成有效治理结构、寻找转型契机的不同努力。“君权神授”、“继承罗马”、“选侯选举”、“承认现状”、“人民主权”是德国历史上除民族主义外常见的五种权力自证模式。各类“国家”在内外权力施展的四类模式之间移动,构建起一段历史时期内的有效治理结构。国家的转型动力主要来自更高使命的呼唤、突然降临的外部压力和逐步酝酿的内部风暴等三个方面。  【关键
摘要 制度创新是创新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没有合适的制度,就没有良好的发展。实行“一国两制”解决澳门、香港、台湾问题是东西方制度理论的创新成果。澳门受惠于“一国两制”,也理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及走出去战略中,澳门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成为展示华夏文化软实力的窗口、思想创新的平台、制度创新的“试水区”。  关键词 一国两制 澳门 制度创新 软实力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一直是
【摘要】钱伯海先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教学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就,为中国经济和统计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先生的创新性成就举其要者有:创建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创立社会劳动价值论,提出国民大核算构想,推进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改革,优化统计学科体系,创立经济新学科,创新经济学理论,绘制经济学发展蓝图。先生献身科学,追求真理,践行了哲学社会
【摘要】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模式对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要找准住宅产业化推进系统中的关键回路和瓶颈问题;以引导消费市场为主带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逐渐淡化对行政力量的依赖;以长远政策为主,避免对短期政策的过度依赖;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避免急功近利的冒进行为。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住宅产业化产业政策    住宅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简介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要】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与生存困难性,使得对其的保护和发展都依赖于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城市旅游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政府要以城市文化主题的多样性为发展目标,构建网络生态、旅游生态的文化生存生态,注重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关键词】文化生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伴随着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时代演进,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根本性的变革。那种由规模化、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对于中国而言更是如此,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合作与摩擦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的主旋律。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汇率问题、惩罚性关税等频频出现,而且,近几年贸易摩擦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尽管如此,仍改变不了中
【摘要】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拐点上,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农业管理数字化、农业服务精准化是必然发展趋势。发展智慧农业需要牢牢抓住“互联网 ”战略机遇,深入推动互联网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融合。推进都市智慧农业需要政府引导;需要完善政策法规,优化都市智慧农业发展环境;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都市智慧农业发展战略规划;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推进都市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确立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价值观,需要我们对人性和人类发展逻辑的理性认知。特别是我们正在经历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处于大调整的过程中,更要让理性的精神贯注到价值和价值观的培育与确立中。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成为经济上的巨人,在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非凡的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法治国家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向“重建文明”“重建秩序”的伟大目标,正在把自己建设成为集传统文
摘要 本研究旨在结合问卷调查,了解中国民众在平等与特权方面的态度。受访者就支持何种平等观,贡献的边际回报是否应该递减,倾向于拥有何种影响力,以及对特权的态度等问题作出了回答。民众在平等问题上的态度普遍理性、务实,对特权问题的理解呈现出现实主义倾向与价值判断并重的特点。理解民众的平等观和特权观,有助于明确制度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方向,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关键词 平等 特权 问卷
【作者简介】  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主要著作:《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乡村社会的关键词》、《村治的逻辑》等。  摘要 田原史起先生所著《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以对农村精英的关注为主线,深入系统研究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中国村庄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水平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