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体育能够在心理健康的渗透起到积极的作用,它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使练习者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旨在研究如何通过充分发展学校体育,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幸福指数的目的。
【关键词】学校体育;心理健康;幸福指数
幸福感是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是在生活满意程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及满意程度所做的整体性评估。幸福指数就是衡量幸福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全国正如火如荼的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倡导快乐体育理念,学校体育应以此为契机大胆实施改革,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幸福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九江学院学生100名,体育学院健美操专选学生20名,大一体育普修学生30名,大二健美操选项课学生5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数据库,九江学院图书馆对相关科学知识以便为本文的理论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对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访谈的专家是九江学院的教授3位,副教授6位,讲师3位。
1.2.3问卷调查法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测评,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B)测评学生的幸福指数。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0%。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体育统计学和SPSS软件,对回收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参加测试学生的SCL-90和GEB量表横向比较分析得出,学生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越健康,主观幸福感就越强。
2.2参加一学期体育学习后对SCL-90和GEB量表纵向比较分析得出,大一体育普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幸福感指数无明显变化;大二健美操选项课学生两个指标有所提高,但是差异不显著;体育学院健美操专选学生在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几项因子差异性达到显著程度。
2.3大一体育普修学生,体育课每周2课时,内容学校统一安排为武术和球类,课时短、频度低、内容贫乏无吸引力,无法起到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调节作用;大二选项班课时数相同,但是由于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学习以及练习积极性较高,对心理健康以及幸福感提高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体院专选学生,学习项目是自选,且每周4课时,此外加上自主练习,人均参加体育活动为2h/天,由此可见,须得长期自主的参加体育活动方可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幸福指数的目的。
3.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幸福指数实施途径
3.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水平
教师本身必须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此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快乐体育中获得幸福体验。
3.2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体育学习氛围
首先体育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由教学内容的指定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绝对权威的成绩评判者转换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等角色。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说,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多感官,全方位的参与体育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得到宣泄,沉重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得到减轻或解脱。
3.3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安排组织教法
课程内容在健康积极地总纲领下,应该不拘一格,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既有民俗体育项目发展传统体育又有新兴体育项目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符合不同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适应其身心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内容,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加强帮助,使学生学习有所得,学有所成,从而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坚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手段为核心,教学组织为主线,教学策略为龙头,对原由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
3.4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行情感调控
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期,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还不完善常常表现为争强好胜,看问题片面,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急噪,遇到挫折易灰心等。因此,体育教师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注意区别对待,对心理承受较弱的学生实施心理辅导;指定目标时要符合他们的实际能力,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利用游戏,故事,音乐等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利用其关心的体育事件,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其学习的热情。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细心观察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和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小集体的学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对于学生的胆怯心理,可以加强学习目的,学习动机的教育,培养学习兴趣,选择适宜的辅助练习手段,加强安全保护措施,适当降低难度,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多安排其参加一些教学比赛,使之克服怕出丑,怕失败,遇事紧张的心理障碍。对于学生的嫉妒心理,可以因势利导,多分析自己的不足,学习借鉴别人长处,不断提高自己,并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优势。
3.5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有心理上的异性效应,尤其是青少年更易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克制和战胜自己的弱点。鉴于此,在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组织男女合练、对练。例如,篮球课时,由有基础的男生做队长,引导女生练习;上体育舞蹈课时组织男女学生搭配练习;教学比赛时让男、女生混合组队等,这样可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3.6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伸,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如以兴趣学习为主的体育俱乐部,以参与为主的各种体育游戏,以竞技为主的各类赛事等,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地生活习惯,树立终生体育意识;加大学生的交际圈,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尊重,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
4.小结
学校体育运动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向上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其幸福指数。当然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幸福指数的途径还有很多种,有待于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季梅娣.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2]杨迎天.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1(4).
[3]李金华,赵仙伟.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1(4).
【关键词】学校体育;心理健康;幸福指数
幸福感是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是在生活满意程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及满意程度所做的整体性评估。幸福指数就是衡量幸福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全国正如火如荼的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倡导快乐体育理念,学校体育应以此为契机大胆实施改革,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幸福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九江学院学生100名,体育学院健美操专选学生20名,大一体育普修学生30名,大二健美操选项课学生5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数据库,九江学院图书馆对相关科学知识以便为本文的理论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对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访谈的专家是九江学院的教授3位,副教授6位,讲师3位。
1.2.3问卷调查法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测评,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B)测评学生的幸福指数。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0%。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体育统计学和SPSS软件,对回收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参加测试学生的SCL-90和GEB量表横向比较分析得出,学生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越健康,主观幸福感就越强。
2.2参加一学期体育学习后对SCL-90和GEB量表纵向比较分析得出,大一体育普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幸福感指数无明显变化;大二健美操选项课学生两个指标有所提高,但是差异不显著;体育学院健美操专选学生在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几项因子差异性达到显著程度。
2.3大一体育普修学生,体育课每周2课时,内容学校统一安排为武术和球类,课时短、频度低、内容贫乏无吸引力,无法起到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调节作用;大二选项班课时数相同,但是由于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学习以及练习积极性较高,对心理健康以及幸福感提高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体院专选学生,学习项目是自选,且每周4课时,此外加上自主练习,人均参加体育活动为2h/天,由此可见,须得长期自主的参加体育活动方可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幸福指数的目的。
3.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幸福指数实施途径
3.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水平
教师本身必须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此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快乐体育中获得幸福体验。
3.2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体育学习氛围
首先体育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由教学内容的指定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绝对权威的成绩评判者转换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等角色。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说,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多感官,全方位的参与体育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得到宣泄,沉重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得到减轻或解脱。
3.3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安排组织教法
课程内容在健康积极地总纲领下,应该不拘一格,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既有民俗体育项目发展传统体育又有新兴体育项目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符合不同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适应其身心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内容,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加强帮助,使学生学习有所得,学有所成,从而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坚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手段为核心,教学组织为主线,教学策略为龙头,对原由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
3.4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行情感调控
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期,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还不完善常常表现为争强好胜,看问题片面,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急噪,遇到挫折易灰心等。因此,体育教师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注意区别对待,对心理承受较弱的学生实施心理辅导;指定目标时要符合他们的实际能力,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利用游戏,故事,音乐等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利用其关心的体育事件,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其学习的热情。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细心观察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和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小集体的学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对于学生的胆怯心理,可以加强学习目的,学习动机的教育,培养学习兴趣,选择适宜的辅助练习手段,加强安全保护措施,适当降低难度,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多安排其参加一些教学比赛,使之克服怕出丑,怕失败,遇事紧张的心理障碍。对于学生的嫉妒心理,可以因势利导,多分析自己的不足,学习借鉴别人长处,不断提高自己,并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优势。
3.5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有心理上的异性效应,尤其是青少年更易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克制和战胜自己的弱点。鉴于此,在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组织男女合练、对练。例如,篮球课时,由有基础的男生做队长,引导女生练习;上体育舞蹈课时组织男女学生搭配练习;教学比赛时让男、女生混合组队等,这样可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3.6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伸,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如以兴趣学习为主的体育俱乐部,以参与为主的各种体育游戏,以竞技为主的各类赛事等,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地生活习惯,树立终生体育意识;加大学生的交际圈,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尊重,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
4.小结
学校体育运动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向上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其幸福指数。当然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幸福指数的途径还有很多种,有待于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季梅娣.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2]杨迎天.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1(4).
[3]李金华,赵仙伟.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