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说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7年1月,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1]蔡先生认为,学生为社会所菲薄的原因是,“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2],因此,在任事第一日,就对北京大学学生发表演说,这就是著名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在蔡先生的演说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3]蔡先生在此阐明了大学的宗旨和作为大学的学生的任务,其所谓的“求学”一词,我们或许并不陌生,可是,在当前的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口中却不太容易听到了。我们经常听教师们谈到的,倒是有些学生的“逃课”现象。
  在我任教的学校,每一新学期的开始,管教务的教师会发给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一本上课班级学生名册。按我自己粗浅的理解,学生名册的作用就在于方便任课教师认识和了解班上的学生,在期末时用来登记学生的成绩。然而,在有些教师和同学那里,学生名册又多了一个功用:供教师在上课时点名,因此又称作点名册。我上课的时候很少点名,一是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有时甚至到了一百多人,如果逐一点名的话,任务很繁重;二是因为我觉得大学上课没必要点名。对我来说,省却点名的一个弊端就是对班上的学生大多不认识。本来,教师认识所在班级的学生是理所应当的事,但现在却不然,班级这么大,要教师都能叫得上学生的名字来,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所以我便放任了,能记住几个算几个。但没想到,这竟然给一些同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不点名他们就可以逃课,一学期仅来课堂坐上几次,如果最后考试通过,也算顺利地结束了一门课程的学习。有的人说,如此一来,逃课同学的得分岂不太容易了!我也曾经如此认为,觉得似乎有些不公平,大多数学生辛辛苦苦来上课,而有的学生却逃课,最后还都通过了考试,似乎结果是一样的。但后来又一想,这实在是多虑了。学生来上课的目的是求知,除求知而外,也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领悟,并不是仅仅为了得一个高的分数。如果把“上课”的目的看做是“得高分”,实在是本末倒置!如果一个人不来上课,即使得了一个高分,那又有什么用处呢?何况如果不来上课,得高分的机会几乎不会有;如果有,那也是天才或课外用功的缘故。有的同学会说,高分可以用来评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可是如果一个学生经常逃课,不认真学习,得奖学金或保研的机会是极小的。大家应该牢记,学习是为自己做事,不应有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学习的事情上取巧,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
  这学生名册以及点名的事,也让我想到了另外的一次经历。几年以前,我在韩国的一所大学短期任教,教务人员也给了我一本学生花名册,据说其功用之一也是供教师上课点名,而且,那里的教师一般都点名,因为出勤要占成绩的一定比例。我却不愿意费此时间。这时一个韩国的学生来问我:“老师,你为什么不点名呢?”我跟她解释说:“在中国有一个说法,学生来学校接受教育的行为被称作‘求学’。按我狭隘的理解,所谓‘求学’者,就是学生对知识有所‘渴求’,对老师有所‘求’;而不是老师‘求’学生去学习。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我上课时点名,这似乎表明,是我约束学生来上我的课。我自己认为不存在老师‘求’学生学习的问题,因此点名为我所不取。”这话固然是对一个外国学生说的,自然也有一点把我这个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介绍到异域的意思。但对于中国本土的同学们,我一直觉得“求学”的道理人人都懂,无须我来多谈,谈了反而让人生厌,觉得我饶舌。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大家都在谈一些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其中便有人谈到高等教育问题。2008年6月30日的《北京师范大学校报》有一篇访谈《春天里的聚会(三)——78级校友畅谈高考恢复30周年》,文章后面配发一帧照片,题名为“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在听课”。从照片上看,大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从大家的眼神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同学们如饥似渴的求知心情,真可谓“求知心切”。然而30多年后的今天,教师要靠点名才能把同学“求”到教室里来上课,这是何等的反差!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学习的动机和教学的效果来说,“乐而为之”的乐学状态是最理想的。如果达不到“乐而为之”的态度,起码也要达到“好之”的程度,如果需要教师用点名的方式将学生“致之”课堂,那么,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学习,当代的大学生是否能达到孜孜以求、争先恐后的状态呢?我个人觉得完全可以。要知道,任何时代都不乏勤奋志学的学子。如果没有了对知识的渴求,对教育的尊崇,一个民族的希望就很成问题了。
  现在,即使是在教师点名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逃课现象出现呢?我想,除了任课教师的教学相对枯燥之外,估计是学习的机会来得太容易了吧。对任何事情,人们大都有一个大致的心理倾向,“取之轻易则轻易之”,就是说,大凡什么事情来得容易,人们便容易对它重视不够。例如,现在人们不再为吃饭问题发愁,不再饿肚子,似乎花了不多的钱,便能吃饱,所以,学校的食堂里满是倒掉的吃不完的饭菜,可是倒掉饭菜的同学们是否知道种粮种菜的艰辛呢?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食堂里写有朱柏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及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样的警句,看到这些,浪费粮食便觉得有耻。现在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物力维艰”“勤俭节约”之类的话语似乎成了絮聒。有些同学没有体会过挣钱的不易,花起钱来则大手大脚,不知有“节俭”二字。再回到教育,据说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达到了大众化的程度,考大学已经不像30年前那样困难,所以大学生们对轻易取得的东西,便没有了“履艰之后,终而获之”式的珍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学习不同于其他的事。古人早有慨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觉得,现代学人的求学动机中“为人”的成分虽多,但也有不少“努力为己”的学子。大学阶段,是多么宝贵的时光,为己而学,正当其时,即便是为了将来的雇主或老板而学,大家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拿起书本,走进课堂,珍惜寸阴。有人说,现在的大学校园已经不同于以前,现在大学生最关心的不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业完成之后的就业。诚然,当前的就业状况确实令人忧虑,但大家是否想过,现在的学习过程正是为了将来的就业作准备;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就业的机会就会与我们失之交臂。机会只垂青那些作过充分准备的人。这一道理大家都能明白,无须多谈。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每一名教师,也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学”之心,向学之意。只有学生“求学”了,才能夯实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教师的工作也才能变得轻松。如果把教师的教育工作比作砍柴,那么,培养学生的求学之心就是磨刀的工作。从另一方面来说,培养学生的“求学”之心也是培育学生独立人格的重要一环。许多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或者说自己干什么才好,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只得向教师要题目。可以这样说,这类学生很迷茫。以我自己十分粗浅的理解,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各从其志,而不是越俎代庖,为学生指定研究题目。也有人说,教育应该“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求学”之心庶几就是“授人以渔”吧。
  
  参考文献:
  [1][2]黄世晖.蔡元培口述传略(上)[A].蔡元培先生纪念集[C].中华书局,1984:260-261.
  [3]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A].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1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刘福才)
其他文献
《中国教师》:冯院长,您好,作为一位教育学专家,能谈谈您对目前社会上报道的“在家上学”这一教育现象的看法吗?  冯虹:我觉得这种方法还是不太合适吧。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学校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阶段是不应该被简单化地变成自己“在家上学”的。虽然说目前通过报道来看,也不乏一些成功案例的存在,但是这并不具有普遍性,不适合所有的孩子都去选择这种教育方式。如果都采用了
在美丽的黄河之滨,有一处学校,它北依母亲河黄河,南临济青高速公路,东靠滨博高速公路,西对惠青黄河大桥,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高青县城中心。它,就是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高青二中)。  高青二中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全日制普通高中,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1500余人,教职工225人,其中高级教师38人,一级教师5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8%。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3年迁入县城后,由原
21世纪初,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规划,以使学校心理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学校心理服务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心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批素质优、水平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美国学校心理咨询者协会宣言》指出:“学校心理辅导者常常是学生容易接触的唯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他们是能够渗入到学生的智力状态和情感领域来提供有效帮助的专家。”成为专家型教师以及心理教育专家,已经成为
职业幸福是使人持久而富有激情地从事某种职业的精神力量。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来自哪里?怎样才能真正找到当教师的感觉?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使我确信不疑:那就是当班主任。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培育者和管理者,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真正实施者,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科教师联系的纽带,是家长的合作伙伴。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很多教师都能为承担这一工作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不可否认,现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广大教师们能否在课堂上取得教育教学实效,直接关系着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也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前途。然而,如何能够判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质量水平呢?学校经常的做法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衡量。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一种教师教育评价主体多元的教学评价思路应运而生。一般的做法是,针对一名教师的教学质量,采用教学督导组评价、教学同行评价以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人之一。其主要代表作之一《什么是教育》以存在主义哲学为认识论基础,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出发,面对科学主义的冲击,详尽地论述了作者对教育问题的见解,致力于探索如何让教育摆脱功利主义和世俗化的困扰,把人类精神整体与个体存在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使教育真正关注人的本质性问题,为我们探寻教育
纵观2010年18套高考试卷上的文言文试题,不难发现“鉴赏”类题目仍旧严重缺失。《考试说明》中提到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仅仅在古诗词的阅读考查中有所涉及,而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那么,“鉴赏”严重缺失的高考文言文考核,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一、“知识能力”退化,“解题技巧”凸显    按理,高考的考查重点应是考生的“知识能力”。然而,失去“鉴赏”的文言文考核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也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而我的原点是农村,是学校,因为我生于农村,长于学校。在城市打拼数年后,我回到农村,做了一名农村教师。   这种与教育的缘分与生俱来,从祖辈、父辈到我这一代,家族中一半以上的亲人都工作在教育战线上。在家庭的熏陶下,我从小就立志“甘为人梯”。大学毕业后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城市当了教师,数年内
山西省新绛中学成立于1902年,为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业绩的百年名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因“教风严谨,学风刻苦,成绩卓越,特色鲜明”而誉满三晋,为国家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结出了累累硕果,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了“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特色中学”“山西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教学篇:“学案课堂”革新教学焕生机  改革
《中国教师》:长宁区对于中小学校长任期是怎样规定的,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您怎么看待这一规定?  陈设立:长宁区从2005年3月起实行校长任期制,一般一个任期为3年,校长在一所学校一般不超过2~3个任期。校长任期届满,经考核符合任职条件的,按有关程序批准后,可以连任;确因工作需要,可以调任;由于年龄、健康等原因不能继续完成下一个任期的一般不再连任(经批准,其原有职务待遇可予以保留);校长在任期内,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