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危情,你会出手相救吗?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新闻很触动人心:
  35岁的IBM深圳公司管理人员梁娅倒在深圳地铁蛇口线水湾站C出口的台阶上,并保持这一姿态达50分钟。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发现梁娅已经死亡。新闻始出,一片哗然,大家讨论最多的可能是“扶不扶”的问题,以及现在人情的冷漠。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看到这个新闻时,最痛心的是,现场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对她进行基本的心肺复苏。
  这让我想到两个问题:
  问题一,这并不是一个多么有难度的技术操作,为什么就没有人做呢?
  深究之后又发现更多问题:在梁娅倒地后的第6分钟,地铁人员赶到,但是“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也不敢上前动她,只能蹲在身边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死者当时能动,但不能发出声音。”几分钟之后,民警赶到现场,但也只是“上前碰了一下梁娅”,并不时地到“地铁口张望”,等待120的到达。
  上述种种充分暴露了心肺复苏这一急救技术普及不足的问题。连大型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民警,对于急救的了解都是完全空白,更谈不上全民普及了。
  问题二,如果急救知识普及了,大家就会去积极施救吗?
  前不久,笔者在一所综合性大学,给在校的理工科大学生讲授基本的急救知识,当时有多位学生提问:老师传授的急救知识很实用,在户外发现有人猝然倒地,如果这是我的亲人或朋友,我会毫不犹豫的去抢救;可是如果这是陌生人,我上前去做心肺复苏术,虽然我竭尽全力抢救,可这个人有可能还是救不活,此时,我的善心会不会得不到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感激?他们会不会反而认为我没有行医的资质,患者是被我做胸外按压“按死”的呢?这样我究竟是救好还是不救好呢?
  听到这个问题,一时间我也不知该如何回答,这就好比现今社会吵得沸沸扬扬的“老人倒地,你扶还是不扶”的问题。
  2010年以前,国际心肺复苏的标准步骤就是ABC,即先开放气道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吹两口气后再行胸外按压。后来在许多国家调查发现,很多人对口对口人工呼吸有顾虑,担心传染上疾病,因此没有积极地去做心肺复苏术。为此,2010年以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专门将心肺复苏的抢救顺序调整为CAB,即可以先做胸外按压再做人工呼吸,而且指出,对于非医务工作者的普通群众,可以对患者只做胸外按压,不做人工呼吸,一直坚持到专业救援团队的到来。这样调整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更多的普通人群参与到心肺复苏急救中去。
  再回到学生的问题。我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比专业上的调整更加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也许,这是一个需要“好人免责”的法律保护条例才能真正解决的心结。不过我想,其前提还是需要更多的人能够知晓急救知识,知道你做的胸外按压是在救人而不是在帮倒忙,从而认可你是一个“好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在我国还任重而道远。
  台湾的桃源曾经因为举办万人同做心肺复苏术,打破吉尼斯纪录而被争相报道,在这个新闻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对急救知识的认同,因此,现在我们能去做的,是大力宣传基本的急救知识,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心肺复苏术,才有可能挽救更多鲜活的生命。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我国近年来合成高分子材料发展极为迅速,预计2002年塑料产量将超过800万吨,塑料阻燃剂年用量将达到60万吨以上,若其中无机阻燃剂占50%,而氢氧化镁阻燃剂占无机阻燃剂30%左右,则每年需要氢氧化镁阻
期刊
我国每年产生废胶复合材料近500万吨,若不及早加以处理,必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橡胶缺短的国家,几乎每年橡胶消耗量的45%左右需要进口,因此利用废旧橡胶制造胶粉在我国
期刊
随着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后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后市场配件行业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希望对我国配件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2000年9月,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征集一方元代巴思八文铜印。据捐献者称,此印早年出土于赤峰市郊的红庙子一带。印面呈正方形,边长6.5厘米,印文为阳文,竖排五行,印面略外圆鼓,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应用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
期刊
从企业利益驱动和投入拉动两个层面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发现R&D人员数量、经费投入、新产品产值和对外出口额对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产生的技术创新推动效应存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