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作文中,常有一些人物再现式散文获胜。而学生在模仿时往往重其“形”轻其“神”。殊不知对“神”的把握,塑造可感、有情的人物,才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写人;重“神”;可感;有情
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中常有一些优秀作文是以一个人作为全文的素材,用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写成人物再现式的散文。比如《李白的泪水》(2003年高考河南卷优秀作文),《水边的女人》(2004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昭君出塞》(2005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碧海青天夜夜心》(2006年高考安徽卷优秀作文)。
但是有些学生模仿着写这类文章的时候却得到了较低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只看到了好作文的“形”,卻忽略了其背后的“神”。
笔者认为这类文章之所以被肯定,主要是因为它运用了各种手法,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文中人物的心理状况。这种特定的符合话题需要的心理是可以让读者感受得到的,并且能够动人以情,且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起伏的。
一、可感
运用各种技法使心理活动的内容可以看见、听见、闻到,甚至触摸到,这就是“可感”。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如果我的膝沾着秦国的土,那么我是在对着浑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挡着楚国的歌,那么我是在为着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柔;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我此行必死。嬴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将以你的人头来洗刷太子的耻辱,以你的人心来告慰樊将军的英灵,以你的鲜血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嬴政,受死吧!
——《刺秦》(2002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话题:选择)
此段写荆轲,属于内心独白,“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柔;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几句特别有感染力。作者将荆轲出行前的澎湃心潮化作了可以听见的风声,可以看见的翻腾的吴越之水。“风萧萧”恰恰体现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壮烈,让我们看到了荆轲的决心;“苍茫茫”显示了敌国的强大,侠士对此去命运的迷茫,希望的渺茫。有了这样的描述,我们就可以“听见、看见”主人公的心理了。
[例2]焦仲卿没有说什么,走到书案前写下了休书。兰芝仿佛听到胸腔中有什么碎了,一片片裂开的钝响……
——《〈孔雀东南飞〉新传》(2004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此段中“心碎了”的说法在电影对白和歌词中经常可以看到。但是碎裂的声音可有多种,文中“裂开的钝响”可以让人想到热水瓶打破的一刹那,那是突然而沉重的声音,体现了兰芝心情的巨大波动。
对感官形成冲击的文字给人的印象相对较深,形成的情韵也相对较独特。
二、有情
爱因斯坦在研究电子的时候把自己看作电子,他说过“要把自己变为观察的对象”。如果写作时能把自己当作被描写的对象,就较容易写得更为动人。写此类文章的时候要体现文中人物的情感,又要与文中人物共悲喜,但是最终体现的仍应是作者的情思。
[例3]“昨日之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影在你朦胧的醉酒中渐渐逝去;“今日之日多烦忧”,一个多彩的未来在你衷情的期盼中姗姗走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在名山大川间放纵性情;“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在举杯落箸中驱遣忧愁;“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你用饱满激情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思想,你用酣畅淋漓的文字告诉世人你的潇洒和豪迈!
——《读李白》(2006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话题:读)
这段话让读者看到了李白醉酒豪情的姿态,这种描写正是为了体现李白独特的心理状况,在放纵中包含着期盼与忧愁,这是李白对身世对家国的复杂情怀。作者在读李白的同时也传达了对李白的崇敬,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文章化用大量李白的诗句,形成了铺排的格局,画面与心理变得丰富了,但最主要的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所以,做到心理描写之“可感”应该是为了“推动作者借此人物要表达的情感”。使人物心理变得“可感”是一种写作的手段,借写人物心理表达作者的特殊情感才是真正的写作目的。
善于创作的人还可以将情感之门打开得更宽阔些,甚至可以在文中寄托超越文学作品与史实限制的想法。
[例4]我再次抬头仰视他,然而我震惊了。黯淡的月光在他眼角折射成无数白刃刺痛我的眼睛,一颗老泪顺着脸颊滑落,将我彻底淹没。透过他的温暖的泪,我看到他穿着打满补丁的布衣穿行于雕栏玉砌的帝阙,站在圃环的中心冷眼旁观众诸侯的尔虞我诈,哼着小曲儿编鞋换米,伴着楚神龟静心垂钓,在林间与枯骨畅谈生死,在亡妻前鼓盆高歌……是对明月清风的眷恋,还是对名利权势的淡漠?是对世态炎凉的愤懑,还是孤芳自赏的无奈?是对血腥厮杀的不屑,还是对天下苍生的悲叹?
泪水在地上溅起凄美的花朵,在心底荡出层层涟漪,我在轰鸣的回响中沉沉睡去……
——《追寻自由——一只蝴蝶的回忆》(湖州中学高三(3)班胡安琪话题:同情)
此段有庄子的肖像描写以及许多生活片段,画面越是层出不穷,就越能表现作者的反思。作者强烈地表现了什么?可以体会到,文中的庄子有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对时世混浊的憎恨以及无奈。而作者对这样的庄子有敬佩、同情……可见,作者已经把庄子这个潇洒自在、遥不可及的圣人形象轻轻抹去,而把他看成一个普通然而更为真实的人了。
有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行文就可以更加自由,因为有合乎逻辑、具有生活真实感的联想,往往让人更愿意去读这类文章。
能达到以上要求的此类作文,应该可以令人满意了,但是还得谨记以下最基本的要求:描写人物时,作者的心理可以是起伏的,但是全文的基调应该一致。作者对所写对象是什么态度要非常明确,全文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在考试的时候得接受题目要求的限制。
【关键词】写人;重“神”;可感;有情
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中常有一些优秀作文是以一个人作为全文的素材,用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写成人物再现式的散文。比如《李白的泪水》(2003年高考河南卷优秀作文),《水边的女人》(2004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昭君出塞》(2005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碧海青天夜夜心》(2006年高考安徽卷优秀作文)。
但是有些学生模仿着写这类文章的时候却得到了较低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只看到了好作文的“形”,卻忽略了其背后的“神”。
笔者认为这类文章之所以被肯定,主要是因为它运用了各种手法,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文中人物的心理状况。这种特定的符合话题需要的心理是可以让读者感受得到的,并且能够动人以情,且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起伏的。
一、可感
运用各种技法使心理活动的内容可以看见、听见、闻到,甚至触摸到,这就是“可感”。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如果我的膝沾着秦国的土,那么我是在对着浑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挡着楚国的歌,那么我是在为着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柔;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我此行必死。嬴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将以你的人头来洗刷太子的耻辱,以你的人心来告慰樊将军的英灵,以你的鲜血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嬴政,受死吧!
——《刺秦》(2002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话题:选择)
此段写荆轲,属于内心独白,“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柔;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几句特别有感染力。作者将荆轲出行前的澎湃心潮化作了可以听见的风声,可以看见的翻腾的吴越之水。“风萧萧”恰恰体现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壮烈,让我们看到了荆轲的决心;“苍茫茫”显示了敌国的强大,侠士对此去命运的迷茫,希望的渺茫。有了这样的描述,我们就可以“听见、看见”主人公的心理了。
[例2]焦仲卿没有说什么,走到书案前写下了休书。兰芝仿佛听到胸腔中有什么碎了,一片片裂开的钝响……
——《〈孔雀东南飞〉新传》(2004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此段中“心碎了”的说法在电影对白和歌词中经常可以看到。但是碎裂的声音可有多种,文中“裂开的钝响”可以让人想到热水瓶打破的一刹那,那是突然而沉重的声音,体现了兰芝心情的巨大波动。
对感官形成冲击的文字给人的印象相对较深,形成的情韵也相对较独特。
二、有情
爱因斯坦在研究电子的时候把自己看作电子,他说过“要把自己变为观察的对象”。如果写作时能把自己当作被描写的对象,就较容易写得更为动人。写此类文章的时候要体现文中人物的情感,又要与文中人物共悲喜,但是最终体现的仍应是作者的情思。
[例3]“昨日之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影在你朦胧的醉酒中渐渐逝去;“今日之日多烦忧”,一个多彩的未来在你衷情的期盼中姗姗走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在名山大川间放纵性情;“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在举杯落箸中驱遣忧愁;“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你用饱满激情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思想,你用酣畅淋漓的文字告诉世人你的潇洒和豪迈!
——《读李白》(2006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话题:读)
这段话让读者看到了李白醉酒豪情的姿态,这种描写正是为了体现李白独特的心理状况,在放纵中包含着期盼与忧愁,这是李白对身世对家国的复杂情怀。作者在读李白的同时也传达了对李白的崇敬,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文章化用大量李白的诗句,形成了铺排的格局,画面与心理变得丰富了,但最主要的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所以,做到心理描写之“可感”应该是为了“推动作者借此人物要表达的情感”。使人物心理变得“可感”是一种写作的手段,借写人物心理表达作者的特殊情感才是真正的写作目的。
善于创作的人还可以将情感之门打开得更宽阔些,甚至可以在文中寄托超越文学作品与史实限制的想法。
[例4]我再次抬头仰视他,然而我震惊了。黯淡的月光在他眼角折射成无数白刃刺痛我的眼睛,一颗老泪顺着脸颊滑落,将我彻底淹没。透过他的温暖的泪,我看到他穿着打满补丁的布衣穿行于雕栏玉砌的帝阙,站在圃环的中心冷眼旁观众诸侯的尔虞我诈,哼着小曲儿编鞋换米,伴着楚神龟静心垂钓,在林间与枯骨畅谈生死,在亡妻前鼓盆高歌……是对明月清风的眷恋,还是对名利权势的淡漠?是对世态炎凉的愤懑,还是孤芳自赏的无奈?是对血腥厮杀的不屑,还是对天下苍生的悲叹?
泪水在地上溅起凄美的花朵,在心底荡出层层涟漪,我在轰鸣的回响中沉沉睡去……
——《追寻自由——一只蝴蝶的回忆》(湖州中学高三(3)班胡安琪话题:同情)
此段有庄子的肖像描写以及许多生活片段,画面越是层出不穷,就越能表现作者的反思。作者强烈地表现了什么?可以体会到,文中的庄子有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对时世混浊的憎恨以及无奈。而作者对这样的庄子有敬佩、同情……可见,作者已经把庄子这个潇洒自在、遥不可及的圣人形象轻轻抹去,而把他看成一个普通然而更为真实的人了。
有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行文就可以更加自由,因为有合乎逻辑、具有生活真实感的联想,往往让人更愿意去读这类文章。
能达到以上要求的此类作文,应该可以令人满意了,但是还得谨记以下最基本的要求:描写人物时,作者的心理可以是起伏的,但是全文的基调应该一致。作者对所写对象是什么态度要非常明确,全文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在考试的时候得接受题目要求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