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街泥螺高效育苗及养殖技术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螺,俗称黄泥螺、麦螺、梅螺等,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潮间带滩涂,以浙江和江苏的资源量最多,其中尤以宁海长街所产的泥螺品质最佳,远近闻名。长街泥螺的最大特点是胃内不含泥筋,颗粒饱满,肉质柔软,味道鲜美。经过腌制加工、科学调味的泥螺更具有嫩而香脆、肉质鲜美、卤汁洁净、风味独特的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人工养殖泥螺具有生产周期短(养殖3个月左右即可采收)、投资少、收益高、成品可加工储藏等优点,每亩产量可达120~150千克、产值可达1000~1200元,经济效益可观。
  一、泥螺的苗种生产
  泥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产卵期较长,据宁海地区调查,泥螺繁殖季节为5~10月份,繁殖盛期为9~10月份,以霜降前所产的卵群孵化率高,質量最佳。泥螺养殖的种苗获取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海涂上直接刮取野生苗;二是围塘育苗。
  1. 采捕野生苗
  用聚乙烯单丝织成的网布制作淌苗袋,在泥螺苗密集处用苗刮(毛竹制成)顺次将涂面的泥苗层一起刮入网袋,并将网袋放入水中轻轻甩动,使泥浆从网袋渗出,然后将袋内螺苗倒入筛内,筛去沙粒、碎壳等杂质,并加以分类暂养。当幼螺壳长到5毫米以上时,便可下涂用手拣捉,即可播种养殖。
  2. 围塘育苗
  围塘育苗具有出苗率高、管理方便、保护资源等优点,是发展泥螺苗种的方向。围塘育苗方式有两种:一是将性成熟的泥螺作为亲体直接移植塘内,让其在塘内自行交配、产卵,并在塘内培养浮游幼虫和匍匐幼虫,变态为幼苗;另一种是在滩涂上捞取自然卵群,放入池内孵化,培育成苗。
  ①场地选择。选择涂面平坦、水流缓慢、泥油丰富、泥沙底质的内湾高中潮海区。海区年温变动辐度在8~30℃,海水盐度为13.04‰~26.18‰,pH值为7.5~8.5。附近无排污工厂,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②苗塘建造。在高潮区进行围坝,每塘面积2~3亩,堤高0.5~0.7米,退潮后能蓄水0.2米以上,废弃的蛏苗塘和盐田经改造后也可利用。苗塘为长方形,塘的坐向应与海岸垂直。苗塘要成行排列,尽量做到排列整齐、水流畅通,以利排干塘水,促使硅藻类繁殖和增加附苗密度。
  ③清塘、施肥。在投入泥螺亲体或卵群前半个月,将涂面翻耕1次,耙碎泥块,清除杂贝和其他敌害生物,用生石灰60~70千克/亩或三唑磷20~30毫升/米3进行清塘。清塘后再将涂面翻松、耙细并进行晒塘。塘底稍向外倾斜,以利排干塘水。育苗前进水0.1~0.3米,施用尿素0.1~1毫克/升、过磷酸钙0.25~0.5毫克/升或硅酸盐0.1毫克/升繁殖天然饵料。
  ④亲贝的选择与放养。亲贝要求个体肥壮、无破壳创伤、大小均匀、生殖腺发育良好。一般每亩投放亲贝10~15千克(规格为每千克200粒),均匀播撒塘内,让其在塘内自行产卵、孵化。
  ⑤管理。亲贝产卵后,卵群在塘内孵化,通常孵化出膜需4~5天。在卵群孵化阶段绝不能惊动涂面,也不要排水,以免浮游幼虫排出塘外。当浮游幼虫在塘内浮游2~3天后便进入匍匐幼虫阶段,此时应注重水位控制,适当晒涂,以培养底栖硅藻类。大约1个月后,幼虫壳高1毫米左右,此时抵抗力大大增强,无论遇到大风、冷暖天气都能在涂面上正常生活。当泥螺规格达到5万粒/千克左右时,要及时分苗放养。当幼螺长到米粒般大小时,正值隆冬时节,这时应加深水位,保证水温稳定,天气好时可适当干露,以提高幼螺的耐干露能力。待幼螺规格达到1万~2万粒/千克时即可移入塘内养殖,时间约在翌年的2~3月份。
  ⑥适量施肥。育苗前应施足基肥,育苗过程中一般不施肥,而当幼苗开始有潜泥能力时可考虑适当施加追肥,以满足幼螺生长对饵料的需求。一般每隔3~5天可向池内施尿素3~4毫克/升、磷肥0.2~0.4毫克/升或发酵的鸡粪30~35千克/亩,施肥时间、用量应视天气变化、涂质肥瘦、底栖硅藻多寡及幼螺数量决定,一般整个培育期施3~5次。施肥宜少量多次,施肥后2~3天内不放水,以免肥水流失,但施肥不宜过量,否则会影响幼螺生长。
  二、泥螺的养殖
  1. 养殖场地选择
  泥螺养殖场地要求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流速缓慢、地势平坦、涂面稳定,涂质最好为泥底,表层油泥(底栖硅藻类)丰富的高潮区、下段滩涂(每半个月有10~12天可纳潮)为佳,但以泥为主的泥沙质海涂也适宜养殖泥螺。
  2. 泥螺养殖方式
  ①围网养殖。在涂质较软,筑堤、蓄水困难的滩涂,可采用围网养殖泥螺,面积7~15亩不等。平整除杂后用聚乙烯网围拦,网高0.5~1.2米(据现场观察泥螺在网上能爬高60~80厘米),网目以18~20目为宜,以防幼螺逃逸。苗种放养可带水撒播,苗种规格为5万粒/千克,播种密度50~100粒/米2。最好在2~3月份播苗,这样麦黄季节便可达到商品规格上市,且能避过赤潮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季节,同时,围网养殖泥螺不易逃逸,管理方便,回捕率也较高。
  ②蓄水养殖。选择涂面平坦,涂质细软,泥质或泥沙质,泥油丰富的高潮区(平均每半个月有10~12天可以纳潮)建筑苗塘,面积以7亩左右为宜。塘堤高30~50厘米、宽1~1.5米。塘底要平整,使涂面保持柔软不漏水。在苗塘四周开一条环沟,以便干露时排除塘内积水。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药物清塘除害。塘内蓄水约10厘米,放苗密度200~250粒/米2(苗种规格3万~5万粒/千克)。据宁海长街地区调查,泥螺亩产量多在120~150千克。
  3. 涂间管理
  苗种放养后,每天巡塘或下滩涂观察泥螺生长情况、海涂平整与否、围网有无破损、有无敌害生物等,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在小水潮间,苗塘要多蓄水,以防干露时间长,影响幼螺生长;在大潮汛时应结合换水,适当排水干露,以促使硅藻类繁殖。冬季气温低,蓄水可深些(30厘米左右);春季水温回升,蓄水相应浅些(10~20厘米)。若塘水过清,应利用小水潮适量施肥,通过施肥培育藻类,促进泥螺生长。
  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敌害生物,特别是海鸟和青蟹等敌害对泥螺危害相当严重,应加强防范;沙蚕等敌害用三唑磷或烟草浸出液喷洒,每10天喷1次,每次用量为15~30毫升/亩,效果较好。
  养殖后期,要密切注意气候环境变化,如环境突变或饵料不足,泥螺极易集体逃逸。因此,要及时修补塘堤,以防苗塘漏水,致使泥螺随潮逃出塘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4. 适时收获
  泥螺经2~3个月的养殖,规格达到300~400粒/千克时即可收获。一般应选择在晴天用手拣捉起捕,此时泥螺在滩涂表面,而阴雨天或大风天气泥螺多半埋于泥内,不易捕尽。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海县桃源南路347弄4号204室 邮编:315600)
其他文献
合理用血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关注的话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合理用血的观念仅局限于围术期患者。随着研究的深入,危重症患者的合理用血逐步得到关注[1-2],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用
本文为发表于HumReprod的指性南文章。推荐等级解释如下:A级:基于荟萃分析或多中心随机试验(高质量);B级:基于荟萃分析或多中心随机试验(中等质量)或基于单中心随机试验,大样本非随机
航空发动机由多个复杂子系统精密配合而成的大型设备,工作条件苛刻复杂,极易发生腐蚀、积垢、疲劳等情况,产生安全事故。健康监测技术通过分析航空发动机常见的失效模式以及
南瓜属葫芦科南瓜属,别名中国南瓜、番瓜、倭瓜、饭瓜等,古称金瓜,含丰富的胡萝卜素。鲜瓜可做菜或饲料,也可加工成脱水南瓜片、南瓜粉、南瓜酱、南瓜罐头和南瓜果脯等。近年来南瓜粉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其加工方法比较简单。  先要制成脱水南瓜片。脱水南瓜片成品淡黄色或橘红色,片状或丝状,其主要加工工艺流程包括选料、清洗、切分、烫漂、脱水:  1. 选料。供脱水的南瓜应选择风味好、表皮平滑、肉质
现阶段,高职医学院为了更好地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在教学模式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教学方式的转变、增加教学内容、优化教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市民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阶层,并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为新市民购房提供资金支持是住房公积金管理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就各方面制约因素进
肾细胞癌是泌尿外科常见肿瘤,从遗传学角度可分为散发性肾细胞癌和遗传性肾细胞癌,有遗传基础的肾细胞癌占所有肾细胞癌的5%[1]。遗传性肾细胞癌多并发全身其他组织脏器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