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设置问题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来源 :长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设置问题组织教学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特别是在启发式教学、程序教学和导读式教学法中常被广泛运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在教学中适时而又科学地设置问题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智力作用很大,应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教学 设置问题 作用
  
  一、设置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组织手段,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可把一堂课或者一个教案的教学,从开头到结尾有机的地联结起来,使教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下去。
  首先,在一节课的开头就要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产生学习欲望。例如,在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之前可问:“写母爱的文章很多,很感人,极易见到,而写父爱的文章却不多见,父爱是怎样一种爱?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爱,同样细腻感人,令人拍案叫绝。”这样一来,既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又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次,在教学的中间环节,根据讲授内容需要进行设问、提问。这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注意;也可以突出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可以强调某些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设置问题,将教学的内容分解成几个阶段,然后进行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也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手段。如在讲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可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出游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心情怎样?(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月色的?(4)作者回来时的心情与出游时的心情有何不同?在讲解课文时,以这四个问题为中心展开,以点带面,边讲边评,能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尤其是对篇幅较长的课文。
  第三,教学结束阶段以提问的形式来总结一节课或一个教案的内容,能够使授过的内容纲目条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把握基础知识,且融会贯通。另外,在这一阶段亦可以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二、设置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注意力的有利手段
  
  古人云:“学须善疑。”疑问是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钻研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例如,在教古文《鸿门宴》时,老师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你知道‘鸿门宴’这个典故的来历吗?”“你知道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吗”?有点知识积蓄的学生便会积极回答,把自己的知识讲出来,以求得老师的肯定性评价,毫无所知的学生也会暗下决心,要掌握和牢记这些知识。此时老师稍加引导即可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司马迁和他著的《史记》,组织学生学习《鸿门宴》。最后引导学生课后去读《两汉故事》,《白话史记》和《上下五千年》等书籍,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设置问题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
  
  智力包括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心理能力等。培养学生智力,是教育者的重要目的。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为了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在心理上便有了一个“准备”过程,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于是,学生就会在记忆的基础上,运用回忆等思维方法,调动各种官能产生联想和想象,经过纵向和横向、单一的和交叉的思考后,学生便得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构成了此时学生思维的第一个过程。紧接着学生会关心自己的这个答案是否正确,会不会被老师叫起回答,老师和同学对回答的反映怎样,学生的思维因此又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学生心理中始终有一种紧张感,而且这种紧张感会持续到某一学生回答正确为止。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老师提问问题和学生组织答案,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由此可见,在启发式教学、程序教学和导读式教学中,正确运用提问式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成长和智力开发是十分有利的。
  
  四、教学提问是教师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有效办法
  
  每一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加以提问,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识记。对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提问要有问有答,且简洁准确,必要时可重复提问,多次讲解。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具有深刻含义的作品,特别是结尾,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讲解时,可设计三个提问:(1)“我”害怕希望的原因是什么?(2)“我”对实现希望提出了什么办法?(3)“我”的希望是什么?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最后“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理解。
  以上是作者对设置问题组织教学在语文课中的作用所作的一些粗浅探究。我们认为,教法相通,这样的教学手段可同样运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教师只要注意对问题设置准确,提问适时,方法灵活,就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选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中职语文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流行歌曲所具备的时尚性、新奇性与中职学
摘 要 基层党组织工作是党建的基本元素,建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机制,有利于加强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常规工作,特色活动等,对于巩固基层党组织的战略地位,扩大党组织服务功能,促进党委、党总支在各项活动中起到核心作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基层党组织 评估体系 思想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度辽宁省科技大学党建研究项目(编号LKDDJ2013001)阶段性成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基本是互不相交的两条线管理,行政系统抓教学,却没有将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很好的纳入进去。党政系统抓德育、党建,在体制和机制上独立于智育系统。本来是有机整体的德育和智育被分成两个各自独立的自循环系统,教师只管上课,辅导员只管学生活动,往往一位学生的行为表现在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心目中大相径庭,出现学生学习成绩与行为表现的“两面性”,从而形
[摘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于2001年底启动以来,许多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各种素质拓展训练营。但是,由于刚开展不久,普及面还比较小。本文从理论的角度,理性地分析了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 拓展训练 必要性 可行性    如今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它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以培养出
摘 要 醉驾入刑,对全社会酒驾行为起到了较为有效的遏制。然而本文认为,在这些表面成效背后,醉酒驾驶行为的入刑依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对将醉酒驾驶行为以刑法规制问题的讨论仍有意义和必要。面对醉酒驾驶行为已经入刑的现状,笔者从其背景出发,深究醉驾入刑存在的问题,理性看待醉酒驾驶行为的入刑,以期给醉酒驾驶行为的规制寻求更合理的方式。  关键词 醉酒驾驶 犯罪 风险社会  作者简介:张思思,甘肃政法学院,在读
在先秦诸子中法家最重视分析“俗”与“法”的关系,其学说中的“俗”主要指的是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法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变法易俗”,但在“俗”的立法功能等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铸造业发展迅速.其中由于熔模铸造可以做到少切削,不切削,复杂件成型率高,生产工艺水平越来越高,其市场也越来越大.而大部分的铸件生产任然采用的是水玻璃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其健康有序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法之治。因此,研究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阐述了市场经济法治化的重大意义,并就面临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 依法治国 决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利用激光直接溅射法产生了铁、钴、镍/磷二元团簇正负离子,并用串级飞行时间质谱仪研究了团簇离子的组份和激光光解规律.质谱研究表明,铁、钴、镍易与磷结合成簇,而且样品中
期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司法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可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