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云霄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_h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中飞机竞技,地面镜头林立。这是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为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2014年11月11日至16日在中国珠海航展中心盛大开幕的国际航展不仅是一个航空产品的交易平台,也是一个了解世界各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的舞台。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而言,到珠海拍摄飞行表演更是一个难得的摄影创作契机。在“长枪大炮”林立的摄影人群里,著名摄影家郭红营也身在其中,他冷静地触发着相机的快门。在千篇一律的飞机肖像中,他为我们带来的作品耳目一新、独树一帜,他拍摄时的想法、视角、技艺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编者
  Q:在拍摄航展表演之前,是否有成熟的想法?
  A:我在拍摄航展表演这个题材前,并没有深入地去考虑该如何去拍摄,所以也并没有制定一个具体的拍摄方案,不过功课还是要提前做的。在出发之前,我先通过互联网查阅了一些过去航展表演的相关图片,主要是了解一下对于这样的题材,其他摄影师是如何拍摄的。总体感觉以往大部分摄影师所拍摄的影像在表现手法方面大致相同,匆匆忙忙出发之后,我才利用路上这点时间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去拍摄,当然,最重要的也只有到达现场后才能应地制宜地去思考与把控了。
  Q:拍摄航展表演都带了哪些器材,对于哪些方面考虑?
  A:我带了一台机身两只镜头,分别是:佳能EOS 5DMarkⅢ相机、EF24-70mm1∶2.8镜头和EF100-400mm4.5-5.6镜头;因为第一次拍摄航展,环境也并不熟悉,这两只镜头既可以通过广角来记录环境,表现氛围;又可以利用长焦来拍摄特写,表现细节。我一直认为器材并不是关键,在拍摄时,想法比器材更重要。
  Q:您在构图方面是怎样考虑的?
  A:在现场拍摄时,我的100-400mm长焦镜头借给学生使用,手上只有一只24-70mm镜头,所以我选择了以表现意境和氛围为主的方式进行拍摄,这个想法是考虑手中现有器材以及预先观看以往航展图片之后总结产生的。对于航空表演的拍摄,大部分的摄影师选择了200mm以上的长焦镜头,现场不少摄影师使用的400mm、600mm、800mm定焦大炮,器材阵势如同世界杯足球场边一般。看到这些“长枪大炮”,便能够想象到他们会拍摄到怎样的画面。所以24-70mm镜头可以更加灵活地拍摄出与其他摄影师作品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在环境以及意境的表现力方面成为我重要考虑的元素,对于航空表演的构图创新我考虑我们拍摄的是摄影作品,而不是飞机的机型介绍,摄影作品应该赋予摄影师的情感,传递摄影者的思想表达。
  Q:据悉当时天气并不很理想,怎样将不理想的气候转化为有利的条件?
  A:当时的天气确实是不理想,还下着蒙蒙细雨,这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是非常糟糕的,有部分摄影师收起了自己的器材望空兴叹。但是我拍摄照片的情绪从来不受天气影响,灰蒙蒙的天空反而是我想要的,因为多云的天气更像是真正的战场,飞机表演时抛出的烟雾弹犹如战火,我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和震撼。
  Q:很多照片运用了一些拍摄技法,对于前期及后期的技法是怎样考虑的?
  A:拍摄时我考虑了很多种方法,也不断地尝试新方法,高速凝固瞬间、慢速追随动感、多重曝光表现幻影等手法。前期拍摄主要是表达自己的观看和想法,把握精彩瞬间,后期的调整是加强画面意境和影调效果。
  Q:拍摄位置不理想,应该用哪些方法去拍摄?
  A:成功的拍摄选位很重要,选好一个理想的位置是成功拍摄的基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在很多时候摄影人是没有自己选择余地的,此次拍摄也一样,在只有一个身位的空间内实在难以发挥。所以在拍摄位置不理想的情况下,我更多考虑的是镜头的应用,在别人认为最精彩的瞬间完成之后,我才刚刚开始。当然光线乃至环境中的人物同样可以为我所用。利用间隙,充分发挥手中设备的功能同样可以获得理想的影像。
  理工博士的摄影经历:执着的热爱
  摄影最初之于我,只是单纯的热爱和喜欢。喜欢拍照、修图的过程,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摄影认识了很多朋友,而这中间的成长、快乐和收获是无法言喻的。慢慢地,摄影也逐渐地从单纯的爱好变成为我的一个副业,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保有对摄影最原始的热爱,一切都不是问题。而相比于我的本专业材料学,这是个比较纠结的问题,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来平衡自己的学业和爱好。对于摄影题材我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拍摄题材,丰富自己对摄影的理解。
  伦敦地铁:地下博物馆
  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在伦敦建成。从此开始,伦敦地铁就像一座庞大的地下博物馆,见证着这座都城的百年变迁,也成为了伦敦最为著名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地铁题材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拍摄主题,伦敦地铁网遍布全城,既有百年历史的老线路、老站台,也有近几年才刚刚开通的新干线、新车站。古老与现代的元素在伦敦地下交融、碰撞,塑造出了风格各异的地铁建筑,也给了摄影师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和空间。这个主题我已经拍摄了一年多,并且还在继续。
  色彩和细节:HDR金属质感风格
  后期方面,这些地铁作品主要呈现了HDR的金属质感风格,这也是我非常喜欢,同时认为比较适合地铁主题的一个后期风格。后期流程来说,我习惯在Lightroom中调整基本的高光阴影,保留足够多的细节。HDR的处理我最近都是在用Niksoftware出品的HDR efex pro插件,操作界面非常简单,一些基本调整就可以做出想要的HDR效果。有一些照片,我尝试在全部转黑白之后还原某些亮眼的色彩,这既可以在silver efex pro中轻松完成,也可以直接在Ps中降低除这个颜色之外其他颜色的饱和度,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ISO较高的照片,不要忘记进行降噪处理。
  拍摄技巧:动静有别
  至于具体的拍摄技巧,我想把它分成两部分:静态的建筑和动态的列车。对于静态的建筑结构,我主要使用超广角或者鱼眼镜头来收纳更多的建筑元素,测光方式通常是评价测光,如果遇到很大光比的场景也可以点测光选择自己要突出的元素。构图比较常用对称构图,也可以利用鱼眼产生的夸张畸变引导视线,行成较为独特的构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三脚架、低ISO、小光圈保证画质,如无法使用三脚架,则只能提高ISO,适当放大光圈以保证画面的清晰。拍摄运动的列车想要制造慢门的车轨效果的话,三脚架必不可少。也可以开动脑筋,寻找身边可以支撑相机的物体来完成拍摄。总之,在狭小的地铁空间内,你无法期待每次都有完美的拍摄环境,只能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做到最好,剩下的交给后期完成。对于机位的选择,唯有多观察多思考。楼梯、通道、拐角等都是主要的拍摄地点,一些明显的线条可以引导观者视线的结构,效果很不错。平时乘坐地铁时,我会留心观察各个角度,发现理想的拍摄位置我便会记录下来,以后再专程来拍。
  摄影师的经验
  说实话,拍摄地铁主题是非常枯燥甚至痛苦的。一方面,要尽量避开大量的人群,因为人群通常会直接毁掉你的拍摄计划。另一方面,拍摄地铁并不适合与朋友结伴而行,因为人多会更快地吸引地铁工作人员的注意,有时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拍摄地铁的摄影师有很多,伦敦有一位叫做Aaron Yeomen的摄影师,他的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借鉴,另外还有很多摄影师的作品都启发了我对这个主题的灵感。
  使用的器材
  我使用的机器是尼康D800,拍摄地铁主要使用的镜头是尼康16-35cm F1:4和适马15 F1:2.8鱼眼。超广角和鱼眼镜头可以收纳更多的元素,制造夸张的畸变,更好地突出对称构图。不过,凡事无绝对,如果发现了有特点的局部建筑,同样可以用中长焦进行特写的拍摄。
其他文献
北国的冬季,摄影师们带着相机长途跋涉,在冰天雪地里寻找奇峰异景拍摄,而我却在小窗霜花里漫游。到2009年2月为止,我拍摄的霜花共13.7万余幅,霜花本身很美,拍出来更有了摄影作品的魅力。  多年来,通过拍摄霜花,我加深了对大自然的了解,更加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这也是我拍摄霜花的目的。我愿与摄影的朋友们共同分享我的快乐。让这朵摄影园地里的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Info:形成霜花的条件  
王亚彬  原片人物和背景很暗,整体看起来压抑。动作也不是很美,人物表情僵硬,头发干枯。如何让缺少美感的照片通过后期焕发魅力,是这次调整的重点,难点就在于色调的控制,过红会丧失细节,需要把握一个度。在红色主调中,又有青、绿色调做对比,使色调统一中又富含变化,这也是繁琐的一次又一次重复调色的原因。通过本教程调色还使原片去除了灰度,增加了立体感,相信对其他类型的照片也适用。  技巧亮点  ◎ 使用色彩平
第二十四届全国影展高手云集、精品荟萃,所遴选出的佳作,不仅代表着时下的摄影艺术水平,更代表时代风貌,因此,历届国展的征集及评选工作都会慎之又慎。  近几年,摄影器材的普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摄影爱好者数量迅猛增长,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摄影领域不断产生新事物、新形势。本届国展为了顺应影像艺术的发展变化,提高投稿作品质量,保障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针对征稿与评选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例
在外出拍摄时,我的摄影包中常常会放着3种滤镜。77口径和82口径的CPL、ND 0.9、ND1.5和ND3.0的中灰减光镜、以及一组灰渐变滤镜。当然,还有一些配合使用的附件,包括快门线、转接环、滤镜支架等。对于风光摄影师而言,使用滤镜往往能够获得魔法般的神奇效果。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渐变镜的使用,希望对喜欢风光摄影的朋友有所帮助。  渐变滤镜又称为GND滤镜,灰渐变滤镜在风光摄影中可以降低整个场
冰岛是一个带有超现实美感的国度,冰川、冰洞、湖水、瀑布、星空、极光等,每一处景观都值得摄影人去记录。钟爱风光摄影的广东摄影家冯伟雄在冰岛采风期间,拍摄了许多美轮美奂的景致,他运用娴熟的摄影技巧以及对光影的控制,为我们展现出冰岛人间仙境般的超现实之美。冰岛风光 冯伟雄 摄冰岛风光 冯伟雄 摄冰岛风光 冯伟雄 摄
大多数超广角变焦镜头要么光圈为F2.8而没有防抖,要么具备防抖但光圈只有F4,而且焦距多为16-35mm。这实在让想鱼与熊掌兼得的摄影爱好者扼腕叹息,而随着腾龙SP 15-30mm 1∶2.8 Di VC USD的推出,终于将F2.8与光学防抖集于一身,并且还将广角端焦距推进到了15mm。  规格参数  头焦距:15-30mm(全画幅)  镜组结构:13组18片  镜头视角:110°32’至71°
福伦达的历史  福伦达成立于1756年,早期以科学仪器为主要产品,比如指南针和眼镜为主。后来在1841年推出了自己的镜头,就是前面介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Petzval镜头。  不过我们要介绍的福伦达50mm 1∶1.5 Nokton镜头,则是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福伦达胶片旁轴相机所用的镜头。Nokton来源于拉丁语中的“nocte”一词,意思为“夜晚”。这是当时业界对大光圈镜头的流行称谓,比如徕卡
黑漆漆、方正正的摄影包才显得专业,这个看法现在未免有些过时。如果你只是想轻松的拍些旅途留念,而不想让外人把你当成个摄影师;或者,在背着几万元钱的摄影器材外出采风时,想尽量避开扒手的注意,这时就需要一款“低调”的摄影包了。  要知道,对贵重的摄影器材来说,怎么不招贼惦记甚至比摄影包本身的防护性还重要。本期我们为您推荐几款不像摄影包的摄影包,这些外观看起来更像是普通背包的家伙,内在却是不折不扣的摄影包
长焦数码相机多年来一直是市场的热点,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现在已经大致分成紧凑型大变焦相机和平价型大变焦相机两种类型。紧凑型大变焦相机的主要特点是体积相对小巧,跟一盒烟差不多厚,变焦倍率在10-18倍之间,但价格普遍在2000元以上;而平价型大变焦相机多采用类单反的外形设计,拥有一定的手动操控能力,价格更实惠一些。通用G100就是平价型大变焦相机里一款颇有代表性的产品。  通用G100采用15倍光学
(编者按)在并不普及的年代里,摄影,庄重、高端,每次拍摄都是一次“创作”,相伴的是专业的器材和有意义的事件。但是,在这么普及的当下,摄影简单了,拍什么却成了让人困扰的事情。本期,我们将跟随两届“荷赛”大奖得主傅拥军一起,先不去思考“意义”二字,拍起来再说。  傅拥军  一位镜头朝下的纪实摄影师,第52届和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获得者,2007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华赛”、中国新闻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