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中飞机竞技,地面镜头林立。这是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为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2014年11月11日至16日在中国珠海航展中心盛大开幕的国际航展不仅是一个航空产品的交易平台,也是一个了解世界各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的舞台。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而言,到珠海拍摄飞行表演更是一个难得的摄影创作契机。在“长枪大炮”林立的摄影人群里,著名摄影家郭红营也身在其中,他冷静地触发着相机的快门。在千篇一律的飞机肖像中,他为我们带来的作品耳目一新、独树一帜,他拍摄时的想法、视角、技艺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编者
Q:在拍摄航展表演之前,是否有成熟的想法?
A:我在拍摄航展表演这个题材前,并没有深入地去考虑该如何去拍摄,所以也并没有制定一个具体的拍摄方案,不过功课还是要提前做的。在出发之前,我先通过互联网查阅了一些过去航展表演的相关图片,主要是了解一下对于这样的题材,其他摄影师是如何拍摄的。总体感觉以往大部分摄影师所拍摄的影像在表现手法方面大致相同,匆匆忙忙出发之后,我才利用路上这点时间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去拍摄,当然,最重要的也只有到达现场后才能应地制宜地去思考与把控了。
Q:拍摄航展表演都带了哪些器材,对于哪些方面考虑?
A:我带了一台机身两只镜头,分别是:佳能EOS 5DMarkⅢ相机、EF24-70mm1∶2.8镜头和EF100-400mm4.5-5.6镜头;因为第一次拍摄航展,环境也并不熟悉,这两只镜头既可以通过广角来记录环境,表现氛围;又可以利用长焦来拍摄特写,表现细节。我一直认为器材并不是关键,在拍摄时,想法比器材更重要。
Q:您在构图方面是怎样考虑的?
A:在现场拍摄时,我的100-400mm长焦镜头借给学生使用,手上只有一只24-70mm镜头,所以我选择了以表现意境和氛围为主的方式进行拍摄,这个想法是考虑手中现有器材以及预先观看以往航展图片之后总结产生的。对于航空表演的拍摄,大部分的摄影师选择了200mm以上的长焦镜头,现场不少摄影师使用的400mm、600mm、800mm定焦大炮,器材阵势如同世界杯足球场边一般。看到这些“长枪大炮”,便能够想象到他们会拍摄到怎样的画面。所以24-70mm镜头可以更加灵活地拍摄出与其他摄影师作品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在环境以及意境的表现力方面成为我重要考虑的元素,对于航空表演的构图创新我考虑我们拍摄的是摄影作品,而不是飞机的机型介绍,摄影作品应该赋予摄影师的情感,传递摄影者的思想表达。
Q:据悉当时天气并不很理想,怎样将不理想的气候转化为有利的条件?
A:当时的天气确实是不理想,还下着蒙蒙细雨,这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是非常糟糕的,有部分摄影师收起了自己的器材望空兴叹。但是我拍摄照片的情绪从来不受天气影响,灰蒙蒙的天空反而是我想要的,因为多云的天气更像是真正的战场,飞机表演时抛出的烟雾弹犹如战火,我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和震撼。
Q:很多照片运用了一些拍摄技法,对于前期及后期的技法是怎样考虑的?
A:拍摄时我考虑了很多种方法,也不断地尝试新方法,高速凝固瞬间、慢速追随动感、多重曝光表现幻影等手法。前期拍摄主要是表达自己的观看和想法,把握精彩瞬间,后期的调整是加强画面意境和影调效果。
Q:拍摄位置不理想,应该用哪些方法去拍摄?
A:成功的拍摄选位很重要,选好一个理想的位置是成功拍摄的基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在很多时候摄影人是没有自己选择余地的,此次拍摄也一样,在只有一个身位的空间内实在难以发挥。所以在拍摄位置不理想的情况下,我更多考虑的是镜头的应用,在别人认为最精彩的瞬间完成之后,我才刚刚开始。当然光线乃至环境中的人物同样可以为我所用。利用间隙,充分发挥手中设备的功能同样可以获得理想的影像。
理工博士的摄影经历:执着的热爱
摄影最初之于我,只是单纯的热爱和喜欢。喜欢拍照、修图的过程,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摄影认识了很多朋友,而这中间的成长、快乐和收获是无法言喻的。慢慢地,摄影也逐渐地从单纯的爱好变成为我的一个副业,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保有对摄影最原始的热爱,一切都不是问题。而相比于我的本专业材料学,这是个比较纠结的问题,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来平衡自己的学业和爱好。对于摄影题材我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拍摄题材,丰富自己对摄影的理解。
伦敦地铁:地下博物馆
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在伦敦建成。从此开始,伦敦地铁就像一座庞大的地下博物馆,见证着这座都城的百年变迁,也成为了伦敦最为著名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地铁题材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拍摄主题,伦敦地铁网遍布全城,既有百年历史的老线路、老站台,也有近几年才刚刚开通的新干线、新车站。古老与现代的元素在伦敦地下交融、碰撞,塑造出了风格各异的地铁建筑,也给了摄影师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和空间。这个主题我已经拍摄了一年多,并且还在继续。
色彩和细节:HDR金属质感风格
后期方面,这些地铁作品主要呈现了HDR的金属质感风格,这也是我非常喜欢,同时认为比较适合地铁主题的一个后期风格。后期流程来说,我习惯在Lightroom中调整基本的高光阴影,保留足够多的细节。HDR的处理我最近都是在用Niksoftware出品的HDR efex pro插件,操作界面非常简单,一些基本调整就可以做出想要的HDR效果。有一些照片,我尝试在全部转黑白之后还原某些亮眼的色彩,这既可以在silver efex pro中轻松完成,也可以直接在Ps中降低除这个颜色之外其他颜色的饱和度,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ISO较高的照片,不要忘记进行降噪处理。
拍摄技巧:动静有别
至于具体的拍摄技巧,我想把它分成两部分:静态的建筑和动态的列车。对于静态的建筑结构,我主要使用超广角或者鱼眼镜头来收纳更多的建筑元素,测光方式通常是评价测光,如果遇到很大光比的场景也可以点测光选择自己要突出的元素。构图比较常用对称构图,也可以利用鱼眼产生的夸张畸变引导视线,行成较为独特的构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三脚架、低ISO、小光圈保证画质,如无法使用三脚架,则只能提高ISO,适当放大光圈以保证画面的清晰。拍摄运动的列车想要制造慢门的车轨效果的话,三脚架必不可少。也可以开动脑筋,寻找身边可以支撑相机的物体来完成拍摄。总之,在狭小的地铁空间内,你无法期待每次都有完美的拍摄环境,只能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做到最好,剩下的交给后期完成。对于机位的选择,唯有多观察多思考。楼梯、通道、拐角等都是主要的拍摄地点,一些明显的线条可以引导观者视线的结构,效果很不错。平时乘坐地铁时,我会留心观察各个角度,发现理想的拍摄位置我便会记录下来,以后再专程来拍。
摄影师的经验
说实话,拍摄地铁主题是非常枯燥甚至痛苦的。一方面,要尽量避开大量的人群,因为人群通常会直接毁掉你的拍摄计划。另一方面,拍摄地铁并不适合与朋友结伴而行,因为人多会更快地吸引地铁工作人员的注意,有时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拍摄地铁的摄影师有很多,伦敦有一位叫做Aaron Yeomen的摄影师,他的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借鉴,另外还有很多摄影师的作品都启发了我对这个主题的灵感。
使用的器材
我使用的机器是尼康D800,拍摄地铁主要使用的镜头是尼康16-35cm F1:4和适马15 F1:2.8鱼眼。超广角和鱼眼镜头可以收纳更多的元素,制造夸张的畸变,更好地突出对称构图。不过,凡事无绝对,如果发现了有特点的局部建筑,同样可以用中长焦进行特写的拍摄。
——编者
Q:在拍摄航展表演之前,是否有成熟的想法?
A:我在拍摄航展表演这个题材前,并没有深入地去考虑该如何去拍摄,所以也并没有制定一个具体的拍摄方案,不过功课还是要提前做的。在出发之前,我先通过互联网查阅了一些过去航展表演的相关图片,主要是了解一下对于这样的题材,其他摄影师是如何拍摄的。总体感觉以往大部分摄影师所拍摄的影像在表现手法方面大致相同,匆匆忙忙出发之后,我才利用路上这点时间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去拍摄,当然,最重要的也只有到达现场后才能应地制宜地去思考与把控了。
Q:拍摄航展表演都带了哪些器材,对于哪些方面考虑?
A:我带了一台机身两只镜头,分别是:佳能EOS 5DMarkⅢ相机、EF24-70mm1∶2.8镜头和EF100-400mm4.5-5.6镜头;因为第一次拍摄航展,环境也并不熟悉,这两只镜头既可以通过广角来记录环境,表现氛围;又可以利用长焦来拍摄特写,表现细节。我一直认为器材并不是关键,在拍摄时,想法比器材更重要。
Q:您在构图方面是怎样考虑的?
A:在现场拍摄时,我的100-400mm长焦镜头借给学生使用,手上只有一只24-70mm镜头,所以我选择了以表现意境和氛围为主的方式进行拍摄,这个想法是考虑手中现有器材以及预先观看以往航展图片之后总结产生的。对于航空表演的拍摄,大部分的摄影师选择了200mm以上的长焦镜头,现场不少摄影师使用的400mm、600mm、800mm定焦大炮,器材阵势如同世界杯足球场边一般。看到这些“长枪大炮”,便能够想象到他们会拍摄到怎样的画面。所以24-70mm镜头可以更加灵活地拍摄出与其他摄影师作品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在环境以及意境的表现力方面成为我重要考虑的元素,对于航空表演的构图创新我考虑我们拍摄的是摄影作品,而不是飞机的机型介绍,摄影作品应该赋予摄影师的情感,传递摄影者的思想表达。
Q:据悉当时天气并不很理想,怎样将不理想的气候转化为有利的条件?
A:当时的天气确实是不理想,还下着蒙蒙细雨,这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是非常糟糕的,有部分摄影师收起了自己的器材望空兴叹。但是我拍摄照片的情绪从来不受天气影响,灰蒙蒙的天空反而是我想要的,因为多云的天气更像是真正的战场,飞机表演时抛出的烟雾弹犹如战火,我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和震撼。
Q:很多照片运用了一些拍摄技法,对于前期及后期的技法是怎样考虑的?
A:拍摄时我考虑了很多种方法,也不断地尝试新方法,高速凝固瞬间、慢速追随动感、多重曝光表现幻影等手法。前期拍摄主要是表达自己的观看和想法,把握精彩瞬间,后期的调整是加强画面意境和影调效果。
Q:拍摄位置不理想,应该用哪些方法去拍摄?
A:成功的拍摄选位很重要,选好一个理想的位置是成功拍摄的基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在很多时候摄影人是没有自己选择余地的,此次拍摄也一样,在只有一个身位的空间内实在难以发挥。所以在拍摄位置不理想的情况下,我更多考虑的是镜头的应用,在别人认为最精彩的瞬间完成之后,我才刚刚开始。当然光线乃至环境中的人物同样可以为我所用。利用间隙,充分发挥手中设备的功能同样可以获得理想的影像。
理工博士的摄影经历:执着的热爱
摄影最初之于我,只是单纯的热爱和喜欢。喜欢拍照、修图的过程,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摄影认识了很多朋友,而这中间的成长、快乐和收获是无法言喻的。慢慢地,摄影也逐渐地从单纯的爱好变成为我的一个副业,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保有对摄影最原始的热爱,一切都不是问题。而相比于我的本专业材料学,这是个比较纠结的问题,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来平衡自己的学业和爱好。对于摄影题材我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拍摄题材,丰富自己对摄影的理解。
伦敦地铁:地下博物馆
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在伦敦建成。从此开始,伦敦地铁就像一座庞大的地下博物馆,见证着这座都城的百年变迁,也成为了伦敦最为著名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地铁题材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拍摄主题,伦敦地铁网遍布全城,既有百年历史的老线路、老站台,也有近几年才刚刚开通的新干线、新车站。古老与现代的元素在伦敦地下交融、碰撞,塑造出了风格各异的地铁建筑,也给了摄影师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和空间。这个主题我已经拍摄了一年多,并且还在继续。
色彩和细节:HDR金属质感风格
后期方面,这些地铁作品主要呈现了HDR的金属质感风格,这也是我非常喜欢,同时认为比较适合地铁主题的一个后期风格。后期流程来说,我习惯在Lightroom中调整基本的高光阴影,保留足够多的细节。HDR的处理我最近都是在用Niksoftware出品的HDR efex pro插件,操作界面非常简单,一些基本调整就可以做出想要的HDR效果。有一些照片,我尝试在全部转黑白之后还原某些亮眼的色彩,这既可以在silver efex pro中轻松完成,也可以直接在Ps中降低除这个颜色之外其他颜色的饱和度,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ISO较高的照片,不要忘记进行降噪处理。
拍摄技巧:动静有别
至于具体的拍摄技巧,我想把它分成两部分:静态的建筑和动态的列车。对于静态的建筑结构,我主要使用超广角或者鱼眼镜头来收纳更多的建筑元素,测光方式通常是评价测光,如果遇到很大光比的场景也可以点测光选择自己要突出的元素。构图比较常用对称构图,也可以利用鱼眼产生的夸张畸变引导视线,行成较为独特的构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三脚架、低ISO、小光圈保证画质,如无法使用三脚架,则只能提高ISO,适当放大光圈以保证画面的清晰。拍摄运动的列车想要制造慢门的车轨效果的话,三脚架必不可少。也可以开动脑筋,寻找身边可以支撑相机的物体来完成拍摄。总之,在狭小的地铁空间内,你无法期待每次都有完美的拍摄环境,只能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做到最好,剩下的交给后期完成。对于机位的选择,唯有多观察多思考。楼梯、通道、拐角等都是主要的拍摄地点,一些明显的线条可以引导观者视线的结构,效果很不错。平时乘坐地铁时,我会留心观察各个角度,发现理想的拍摄位置我便会记录下来,以后再专程来拍。
摄影师的经验
说实话,拍摄地铁主题是非常枯燥甚至痛苦的。一方面,要尽量避开大量的人群,因为人群通常会直接毁掉你的拍摄计划。另一方面,拍摄地铁并不适合与朋友结伴而行,因为人多会更快地吸引地铁工作人员的注意,有时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拍摄地铁的摄影师有很多,伦敦有一位叫做Aaron Yeomen的摄影师,他的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借鉴,另外还有很多摄影师的作品都启发了我对这个主题的灵感。
使用的器材
我使用的机器是尼康D800,拍摄地铁主要使用的镜头是尼康16-35cm F1:4和适马15 F1:2.8鱼眼。超广角和鱼眼镜头可以收纳更多的元素,制造夸张的畸变,更好地突出对称构图。不过,凡事无绝对,如果发现了有特点的局部建筑,同样可以用中长焦进行特写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