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日的小学生就是明日的建设者,教在今天,想到明天,要以明日建设者的要求来指导,衡量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于漪《谈教师的人格魅力》)读罢此语,我陷入了沉思,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要想成为培养明日合格的建设者,今日的教育应是一个不断地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牢记“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的古训,以“导演”的角色投入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通过“粗读感知——细读质疑——精读释疑——深读领悟”这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生发散能力。
   一、粗读感知
  在读中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初读课文的基本任务,是感知语言文字,对课文内容获得粗略的整体印象。这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作者物化在语言文字的形象读出来,从而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悟字形,在读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部分词语,在读中感知课文大意。当然,了解不同课文大意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鲸》一文,可以结合课题产生疑问:“鲸有哪些特点”。然后齐读找答案,由此便知课文大意。而对于有些不能直接从课题入手有课文,学生应在教师适当牵引下,一步一步地读文总结。如《落花生》一文,作者没有直接写明落花生的样子、特点,而是通过一些事情来突出落花生的品质。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边读边把文中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这些 事说明了把什么读清楚,读后小组讨论。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究,依靠学生自主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细读质疑
  古人云:“人不见疑,处处见确疑,方为悟之始。”可见,指导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探究,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在初读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去细读课文,此时教者提醒学生边读边想,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写上批注,把自己想知道而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待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后把不懂的问题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来,以便共同探究。
  在汇报、交流学习情况时,对于学生汇报的“已知”问题,我们要给予鼓励和评价,对于学生提出的“未知”问题,我们要及时进行归纳,以便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教师一般用委婉的语言告诉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提要无关的问题,建议在课外自主解决。针对不在要害、关键处,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较浅显的就请能回答的同学回答,较难的则由教师适时适度的给予解答;对于课文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读书认真的同时根据一定的内容顺序将其板书在黑板上,作为学习的重点,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筛选《飞夺泸定桥》一文的中心问题时,针对学生的提问,我只留下这样几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谁夺桥“为什么要夺桥?怎样夺桥”这里的“飞”和“夺”应怎样理解?这样让学生明白这些就是本课重点解决的问题,我改变学生在不明白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跟着教师指挥棒的传统,选择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三、精读释疑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赫尔巴特也曾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在阅读教学的主体阶段——精读释疑环节,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围绕教学重点而提出的问题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
  (一)“解放”学生,激发兴趣。
  在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充足的时间,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提出的“因个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在处理《飞夺泸定桥》(下文简称《桥》)一课的疑难问题时,我告诉同学们:选一个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进行读书、思考、讨论。由于没有限制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学习起来就投入多了,同时根据教师要求可以只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学生认为学习目标很容易达到,于是精神处于轻松状态,参与学习的兴趣越发浓厚。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习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多,学习效果当然就好多了。
   (二)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当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读文、思考后,对于学生汇报的学习结果,我力争做到有主有次,针对《桥》文中“谁夺桥”、“为什么夺桥”这两个次要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基本了解,教师点到为止。而全文是围绕“怎样夺桥”这一主线展开叙述的,只有抓住主线研读课文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我在“怎样夺桥”这一问题上下功夫。
  (三)教给学法,主动求知。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老师教任何功课,‘讲”是为了‘不讲’”,可见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学习是多么重要。在引导解决“怎样夺桥”这个问题时,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抢时间”、“攻天险”两方面抠词抠句进行引导、点拨、练读、体会;在“抢时间”这一部分,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围绕扮时间的结果、红四团是怎样克服困难的等问题昙花一现研读,然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攻天险”部分则放手让学生根据上述学法独个儿或自由组合进行自学。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去发现课文的重点、难点,适时地转移到“点”上去研读,去体会,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
  四、深读领悟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就是说明我们学习教材中的课文,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课文这个例子进行再学习再创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读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借助课文这个“例子”去悟,悟出作者的语言精妙,悟出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感悟文章所表达思想的脉络和文章的表达方式。我引导学生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后,让学生再去课文:读第一次,圈套画出自己认为作者用得好的字词并说说在哪里,学生圈画出“挤压”、“撞破”等,相互讨论后急不可待地抄写在摘抄本上;读第二次让学生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学生边读边找出了结论;读第三次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即课文的中心思想;读四次鼓励学生再质疑,从质疑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学生通过更深入的读课文 ,积累了好词佳句,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学到了写作方法,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在这里教师做到了让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凡读书必动脑、必动笔的好习惯。
  总之,在“粗读感知——细读质疑——精读释疑——深读领悟”的模式教学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领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能力,寻求发展。
其他文献
班会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主任对学生、班级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民主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对学生崇高理想的树立、优良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进而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更重要的是,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思想包袱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成绩的提高。利用班会解决各种思想问题,把班会做
自从五十年代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制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从局部实施到全面覆盖,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成为由机关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农民工及农村社会养老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生、兴趣、好奇心、情感、成功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而好奇心又是激励学生探索知识的起点,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实践中,兴趣会对人的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利用计算机来帮助教师执行教学功能。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CAI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毋庸置疑,利用CAI,极大地促进了数学学科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树立辨证观点、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
初中体育教学中要借助耐力训练,传递终身运动观念;要推行快乐体育,兴趣下形成运动观念;要规定训练强度,逐步形成运动习惯.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引导学生自觉养成体育锻炼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征农业税,标志着“以农养政”时代即将成为历史。经济基础决定上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群体参与社会建设的人数不断增加,所涉及的领域也呈现多样化,并且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作为比较特殊的群体,女性凭借自身的敏感性和耐心,在企业
(本刊记者张树奇)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个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的小县城.很长时间里,她曾因古代的数学奇才祖冲之和当代的南极科考队队长郭琨,名噪一时;如今,她又因一个执着的绘画
高三有机化学复习的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的时效性,要求复习中在全面中讲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课本,研究考纲。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认真研究“两纲”就会把握高考的“脉”。根据两
公益事业及其管理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健康、有序的社会公益事业能形成良好风尚、均衡贫富差距、调解利益冲突、缓和社会矛盾、补充社会保障、增进社会和谐。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