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 风格鲜明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高考制度改革也在有序推进。2020年山东等级考试终于落地,历史试题也重回自主命题。今年山东等级考试历史试题在坚持对标高考评价体系、结合山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对考试内容、试卷结构、材料选用、问题设计、历史学科素养考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可谓是勇立潮头,风格鲜明,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兼收并蓄,坚持探索创新
  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命题创新,是深化课程和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坚持创新是鲁派命题的一道风景,今年山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题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试卷结构大幅调整。试题不在区分必修、选修,选修模块融入必修整体考查。试卷虽仍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组成,但选择题由12题变为15题,分值由4分变为3分,改变了选择题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非选择题有4道相对较小的题目,考点相对集中,问题切口小,分值相对均衡,多是12至15分,中国古代史27分、中国近现代史40分、世界史33分,这与全国卷三分天下的布局大体相同,符合教学实际。
  其次,试题情境丰富多样。今年全国Ⅰ卷共计17道试题,采用了1幅图片、2个表格,其它以文字材料为主,而今年山东卷共计19道试题,除常规的文字材料外,还采用了7幅图片、3个表格和“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创设的历史情境类型更加多样,层次更加丰富。如:用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创设了学习情境;第14题用关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的假想国地图创设了社会情境,第18题用“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创设了生活情景;第19题用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社会史也是一部经济史的观点创设了学术情境;再如:第1题用两位思想家关于“义”的思想构成的是简单情境;第16、17、18、19题等主观性试题的历史情境则属于复杂情境。材料信息构成复杂,问题指向是多维度和多层级,方法和路径需要分析和综合,作答需要实现材料、观点、论述和历史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再次,试题形式独具匠心。近年来历史非选择题突出问题意识、追求形式新颖、倡导答案开放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新常态,今年山东卷把这一新常态演绎的淋漓尽致。如:第17题要求“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第18题的要求“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特别是第19“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 “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这些试题设问视角和全国卷有明显差异,参考答案只是提供了作答的基本角度,强调主题和观点要明确,逻辑要清晰,创新色彩鲜明。
  二、植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历史学科在傳承人类文明、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是新高考历史命题的核心立场。发挥史学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是历史高考命题的不懈追求。历史试题应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唯物史观,要求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今年山东等级考试历史试题围绕儒家思想、唐代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明清进步思想、近代进步思潮、五四运动、列强侵华、启蒙思想、社会主义运动、法西斯侵略、近代爱国思想、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等考点命题,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植根铸魂、立德树人落到了实处。
  如:第17题,围绕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观点,结合詹天佑、邹容和周恩来等行走的少年,突出了在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这一主题。通过试题引导考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将历史学习所得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再如:第18题,围绕“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创设情境,其中既蕴含的勤劳致富、劳动光荣等价值观念,还蕴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端正党风、加强党的领导等信息,有助于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理解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立足学科,突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是21世纪的人才培养标准。核心素养的提出,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的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与凝练,是基于对历史学科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认识和要求,既顺应了新时代培养合格人才必备素养的发展趋势,又为历史评价改革带来了新的导向。突出考查学科素养,渗透史学方法,是新课改命题的特色之一。山东是新课改的排头兵,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山东试题特别重视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山东的等级考试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今年山东命题把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融入了对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查之中,学科特色鲜明。
  山东等级考试历史试题严格遵循了“注重考查考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指导思想,试题所涉及知识点都是反映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的必备主干知识,主要涉及了先秦的诸子百家、汉代的重农抑商、唐朝的中央官制、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古代的人口分布、近代的思想解放、国民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农村的改革、雅典的民主、欧洲的启蒙运动、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英国的民主政治和工业革命等考点。 试题全面考查了考生知识获取、实践操作、思维认知等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试卷整体上以唯物史观为统领,以正确价值观为灵魂,创设多样的情境,引导考生透过纷繁的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突出了唯物史观的核心地位,涵养了家国情怀。试题多视角地考查了时空观念,如第8题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的数量变化,第9题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第13题苏联的农业春播方式,第14题法西斯德国侵占苏台德地区的原因,第16题东汉、唐初、明初人口分布,第19题近代英国咖啡馆的变迁等。这些试题能够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试题史料性强,大量的引用原始史料和图表,直接考查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例如:第18题,以一个村支书工作笔记的史料价值设问,有利于考生感悟实事求是、著史求真的史学精神。试题在史料情景的基础上,多层次的考查了历史解释能力。如第16题对人口分布信息的说明,第17题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第18题借助村支书的工作笔记对农村改革的理解认识,第19题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社会变迁的理解和认识等。透过这些设问,引导学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进而在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四、关照现实,凸显时代气息
  鉴古知今是史学的主要功能之一 ,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研究历史的动力之一,通过历史考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和人生、关注社会和世界,是高考命题的意图之一。试卷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才能更有活力,从而体现历史的学科价值。今年山东等级考试历史试题既关注社会热点,又涉猎学术问题,凸显了浓烈的时代气息。例如:第17题,以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提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等见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既体现了对《少年中国说》发表120周年的关注,又引发青少年对自身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思考。第18题, 以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苏寺村村支书的工作笔记为题材,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既突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又顺应了当前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社会热潮,紧紧扣住了时代脉搏。
  总之,2020年山东等级考试历史试题虽然调整力度过大,网络热议褒贬不一,试题难度控制失衡,但在新旧高考转轨、疫情影响巨大和高考改革深化的特殊时刻,实现了华丽转身,给广大考生提供了一次全方位展示学科核心素养、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舞台,必将成为历史高考命题的风向标。山东历史等级考试启示我们:教学内容要注重整合,以夯实必备主干知识;教学素材要丰富新颖,以创设多元历史情境;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以提升历史核心素;教学立意要高屋建瓴,以博古通今、铸魂育人。
其他文献
高考历史试题坚持素养立意,试题突出考查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提炼并挖掘信息的能力,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问题(现象)的能力;利用核心价值透视历史问题(现象)的意义与内涵。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开放灵活地进行批判创新思考的宽度、广度与高度,又注重考生持之有据地内在思考。因此,考生在答题中只有开阔历史视野,才会发现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与意义,并深度分析历史现象的变化及其原因、作用与价值。  一、考查视野 
在《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这一课的以往教学中,教师囿于思想本身的艰涩、教材内容结构的跳跃以及应试的惯性,通常会笼统灌输明清的时代特征,简单罗列思想家的主张或特点,然后化约为固定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的是机械、模糊的历史记忆以及认识上的误区,与当下倡导的核心素养背道而驰。历史语境论认为,语境确定了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现场和在历史中占据的具体位置……进而可以揭示事件发生的根源、过程及相互之
日常生活中,包装上写着无糖、无盐、无脂肪、无碳水、无能量的食品屡见不鲜,网友甚至调侃这种“什么都没有”的食品,说自己终于找到了反物质。虽然这仅是个网络段子,有失严谨,但从侧面说明了一些食品包装标识的乱象。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公布《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一般食品标识不得强调适合特定人群;食品不得标注零添加等字样;生产日期、保质日期的文字标识高度不得小于3毫米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与考试势必发生巨大变革。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核心素养这一顶层设计与高中历史教学现实有机融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是我们一线教师目前探索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行动研究。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在此谈谈高中教学中提高“历
2019年历史全国卷I贯彻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考查了考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突出了历史解释与时代价值的结合。高考引领教学,以考定教定学。新高考重视考查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素养渗透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每一道题都是以历史解释为出口,所以我们要构建以历史解释为轴、关注价值引领的情思(历史解释是思、时代价值是情)课堂。  一、命题特色:突显历史解释与时代价值的结合  (20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委书记陈历章  习总书记指出:“要调动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成都市锦江区在对口帮扶甘孜州炉霍县脱贫攻坚中,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上级部署要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坚持“输血变造血、增收可持续、脱贫不返贫”理念,聚焦贫困村产业发展,首创“飞地 众筹”社会帮扶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当地农牧民的好评,在雪域高原书写了一份精准扶贫的民生答卷。
教育学乃育人之学,伦理学是成人之学。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伦理的,只有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学才能真正完成育人的神圣使命[1]。本文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分析工具,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伦理蕴涵展开阐析,回答了“中学历史教育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一、现代性历史教育伦理文化的贫弱  何谓现代性教育?现代性是指那些发端于西方启蒙运动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包括理性主义、主体性原则
6月16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中国营商环境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提升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并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要求:全党要高度重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各项任务。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和研究的专职教师,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行动、更加严格的要求参与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成为学习党史、运用党史、指导学生学习党史的排头兵。硬要求  思政教师肩负着落实党中央思政教育要“培根铸魂”的历史使命,承担着落实党中央党史学习在青年学生中切实践行的政治重任,影响着青年学
河湖污染防控与淤泥处置技术研讨会现场。  湖北省松滋市的小南海湖,由于城乡生活污水排放、农业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无序发展,一度污染严重,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近年来,松滋市启动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建设,清淤、截污、堆岛、换水、栽植水生植物……经过一系列修复治理,此前污水横流的“城区化粪池”,蝶变为水碧花美的城市湿地公园。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主要河湖不同程度地存在淤积污染问题,对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