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程 问题 主阵地 课堂 学习重心
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很多学科的教学大纲后都附有专家建议的研究性学习的各种课题,作为一种教育理论所受到的厚遇,是前所未有的。
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研究类似于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究历史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实践探究性、开放多元性,对提高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具有推动作用。面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本人浅谈粗略看法。
一、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心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和重心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学生学习历史是“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否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任何研究的基本前提是:提出问题。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的优秀民族之一,古代文化是那样的灿烂,但自近代以来中国落伍了。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明、清以来民族创造性的缺失。从历史来看,自明朝开始,极端的君主专制、文字狱,逐渐造成了我们民族的麻木和迟钝,不敢说“不”逐渐积淀成了我们的一大民族性格,于是,对任何事物是见怪不怪,习惯于服从和接受,哪里还能发现问题?
二、问题——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研究性学习始于问题的形成,终于问题的解决和解决过程,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和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结果表述”三步实施。
第一步,问题生成。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形成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生成来源于三个途径:
途径之一是教材。从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成问题。如“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这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师在讲授“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安排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时产生的。据查,这个问题的生成本身有非常大的价值:这项伟大的工程既然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结晶具体体现于哪些方面呢?在我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中还有很多不很清楚和空缺之处,我们理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探究。
途径之二是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播放时,恰逢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个单元,电视中塑造的人物与教材中的介绍有一定的出入,特别是我们安徽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出入很大。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李鸿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论证教材中对李鸿章的介绍,论证电视剧中对李鸿章人物的塑造,力求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立体的李鸿章形象。
途径之三是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中生成问题。如阿富汗战争是近几年来学生在历史课上最愿意发表观点和看法的事情。有的教师结合世界历史教材“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课,开展了“阿富汗在哭泣”的研究性学习,讨论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的影响。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包括两大类:一是“历史现象”的问题,二是“历史结论”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丰富历史现象,二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修正、甚至否定历史结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烈的学科特色,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
“史料的获取”包括从不同渠道搜集史料,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实地考查访问等渠道获取史料。获取的史料可以是文献文本资料、影视资料、实物资料。搜集史料应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主要经历或事情的主要经过、后人的评说和评价,包括现代或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动态等方面进行搜集,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反映研究对象,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研究。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阅读简单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应用史料印证、丰富某一历史现象,说明、修正某一历史观。
如“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问题生成后,师生分头为问题的解决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在教师指导下从不同的渠道获取资料。从来源看,有从互联网、图书馆、水利科技人员处查找资料者;从分类看,有从古代文献、科技史研究文献、模拟史学中获取资料者。然后是在教师指导下汇集整理资料,将从不同渠道的文字的、图片的、数据统计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通过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得出这样的结论:记载、描述隋朝大运河的资料不少,但对隋朝大运河科技含量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第三步,研究结果的表述。研究结果的表述方式可用口语方式(陈述、辩论、问答)、文字方式(撰写小论文、编辑手抄报、起草调查报告)、模拟方式(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表述(演示电子文稿、制作动画、上网发布消息)等等。
同时教师一定要客观评价“研究结果”,明确指出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
“问题生成”,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能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信心;“结果表述”,能坚定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念。这三者合而为一,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三、课堂——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课题”和“课程”是目前公认的三种基本形式。从历史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是主要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基。
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校时间长,学习任务重,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课堂可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长时间多渠道地收集历史材料,解决一个或两个历史问题,对中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在课堂上,以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脱离教材而让学生课外收集历史材料,既没有方法保证,也缺乏过程监控。
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课堂使学生处于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主与合作,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能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并不否定适当开展历史实践研究活动,但课外的研究活动只能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
我们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以实现新的教育理念。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全椒慈济中学)
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很多学科的教学大纲后都附有专家建议的研究性学习的各种课题,作为一种教育理论所受到的厚遇,是前所未有的。
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研究类似于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究历史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实践探究性、开放多元性,对提高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具有推动作用。面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本人浅谈粗略看法。
一、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心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和重心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学生学习历史是“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否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任何研究的基本前提是:提出问题。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的优秀民族之一,古代文化是那样的灿烂,但自近代以来中国落伍了。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明、清以来民族创造性的缺失。从历史来看,自明朝开始,极端的君主专制、文字狱,逐渐造成了我们民族的麻木和迟钝,不敢说“不”逐渐积淀成了我们的一大民族性格,于是,对任何事物是见怪不怪,习惯于服从和接受,哪里还能发现问题?
二、问题——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研究性学习始于问题的形成,终于问题的解决和解决过程,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和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结果表述”三步实施。
第一步,问题生成。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形成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生成来源于三个途径:
途径之一是教材。从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成问题。如“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这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师在讲授“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安排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时产生的。据查,这个问题的生成本身有非常大的价值:这项伟大的工程既然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结晶具体体现于哪些方面呢?在我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中还有很多不很清楚和空缺之处,我们理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探究。
途径之二是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播放时,恰逢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个单元,电视中塑造的人物与教材中的介绍有一定的出入,特别是我们安徽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出入很大。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李鸿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论证教材中对李鸿章的介绍,论证电视剧中对李鸿章人物的塑造,力求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立体的李鸿章形象。
途径之三是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中生成问题。如阿富汗战争是近几年来学生在历史课上最愿意发表观点和看法的事情。有的教师结合世界历史教材“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课,开展了“阿富汗在哭泣”的研究性学习,讨论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的影响。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包括两大类:一是“历史现象”的问题,二是“历史结论”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丰富历史现象,二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修正、甚至否定历史结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烈的学科特色,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
“史料的获取”包括从不同渠道搜集史料,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实地考查访问等渠道获取史料。获取的史料可以是文献文本资料、影视资料、实物资料。搜集史料应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主要经历或事情的主要经过、后人的评说和评价,包括现代或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动态等方面进行搜集,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反映研究对象,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研究。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阅读简单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应用史料印证、丰富某一历史现象,说明、修正某一历史观。
如“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问题生成后,师生分头为问题的解决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在教师指导下从不同的渠道获取资料。从来源看,有从互联网、图书馆、水利科技人员处查找资料者;从分类看,有从古代文献、科技史研究文献、模拟史学中获取资料者。然后是在教师指导下汇集整理资料,将从不同渠道的文字的、图片的、数据统计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通过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得出这样的结论:记载、描述隋朝大运河的资料不少,但对隋朝大运河科技含量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第三步,研究结果的表述。研究结果的表述方式可用口语方式(陈述、辩论、问答)、文字方式(撰写小论文、编辑手抄报、起草调查报告)、模拟方式(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表述(演示电子文稿、制作动画、上网发布消息)等等。
同时教师一定要客观评价“研究结果”,明确指出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
“问题生成”,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能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信心;“结果表述”,能坚定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念。这三者合而为一,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三、课堂——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课题”和“课程”是目前公认的三种基本形式。从历史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是主要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基。
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校时间长,学习任务重,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课堂可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长时间多渠道地收集历史材料,解决一个或两个历史问题,对中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在课堂上,以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脱离教材而让学生课外收集历史材料,既没有方法保证,也缺乏过程监控。
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课堂使学生处于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主与合作,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能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并不否定适当开展历史实践研究活动,但课外的研究活动只能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
我们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以实现新的教育理念。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全椒慈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