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易溶盐富集是陕西西安大雁塔砖体表面风化、结构破坏、强度衰减的主要原因.为分析盐害对大雁塔砖体结构、强度的影响机理,采用以饱和硫酸钠溶液为介质,对大雁塔砖体进行易溶盐结晶循环模拟劣化试验.在Na2 SO4反复结晶、溶解过程中,测定试样的质量、波速及单轴抗压强度等指标,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盐害作用下,试验砖体表现出与塔体表面类似的风化破坏现象;Na2 SO4晶体在试样孔隙内不断发育,晶体挤压效应导致孔隙率增大,内部结构破损;质量、波速、单轴抗压强度随循环的次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砖体对盐害耐受力
【机 构】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 430074;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 430074;西北大学,陕西西安 71006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溶盐富集是陕西西安大雁塔砖体表面风化、结构破坏、强度衰减的主要原因.为分析盐害对大雁塔砖体结构、强度的影响机理,采用以饱和硫酸钠溶液为介质,对大雁塔砖体进行易溶盐结晶循环模拟劣化试验.在Na2 SO4反复结晶、溶解过程中,测定试样的质量、波速及单轴抗压强度等指标,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盐害作用下,试验砖体表现出与塔体表面类似的风化破坏现象;Na2 SO4晶体在试样孔隙内不断发育,晶体挤压效应导致孔隙率增大,内部结构破损;质量、波速、单轴抗压强度随循环的次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砖体对盐害耐受力约为砖体质量的0.5%.
其他文献
中国古书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收藏和传承历史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传统书画修复技术因此得到发展.在书画修复中,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病害情况是制定修复计划的重要前提,但保护修复中发生的脱色现象是后出现的二次病害,在修复计划中易被忽略以致画心被破坏,失去色泽变得暗淡,甚至出现部分内容缺失,对书画伤害极大,故而对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进行研究并优化相关修复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本工作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古书画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进行全面的阐述和研究,从材料和工艺的角度分析了病害成因,将常见的修复中人为造成的脱色现象进行了
近年来,针对文物在海水中的细菌性腐蚀研究主要集中于海域沉积,但关于咸淡水混合水域的腐蚀性细菌研究鲜有报道.河口及近海岸水域是水下文物较为丰富的区域,咸淡水交互作用影响水下文物的埋藏环境和文物遗存.本研究采集长江口北港拦门沙Ⅱ号沉船附近海底不同层次的海泥,通过非定向富集培养基培养,分离纯化得到18株菌,经16S rDNA鉴定出4种具有腐蚀性的细菌:哈夫尼希瓦氏菌(Shewanella hafniensis)、越南芽孢杆菌(Bacillus wiedmannii)、金橙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缸瓦窑为内蒙古地区辽代规模较大的窑场,为辽代官窑,与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定窑同处一个历史时期.为科学揭示缸瓦窑与定窑之间胎、釉制作工艺关系,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分析了缸瓦窑与定窑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同时结合显微结构和烧成温度分析,并辅助以往的研究资料,将宋辽时期河北定窑与赤峰缸瓦窑白瓷胎、釉化学组成及制作工艺等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发现缸瓦窑受定窑影响较大,缸瓦窑白瓷的生产体现了宋辽两地制瓷工艺的交流传播.
烧土制品作为最早的人工建筑材料,使人类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然而,学界关于烧土建筑的成因存在人为烘烤处理、缘自火焚、废弃习俗等多种观点.通过科技手段研究烧土制品的过火温度,有助于科学分析烧土建筑的成因,探讨与之相关的建筑工艺,丰富史前建筑史研究.磁学研究表明,考古遗址中的土壤及其他沉积物在受热后新生成了磁铁矿、磁赤铁矿等强磁性矿物导致磁性显著增强,且矿物成分和磁性几乎不会再发生变化;但当重烧的温度接近或大于原始烧成温度时,样品中原始矿物的破坏或新矿物的生成,会引起矿物磁性的改变.基于这一原理,实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由幼小走向强大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党从一开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思想,领导人民迎来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同时在思想建党的过程中摸索出重要经验.
中国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始终紧跟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应对文物保护及其保存和开放展示环境面临着的诸多挑战为导向,聚焦基础研究、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保护制度与规范标准研究、保护技术平台建设等展开多项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着重从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梳理,阐述了我国文物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的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从闭门研究、各自为战到资源开放、互相合作、凝练共性、共克难关;从随意性到标准化,建立共同话语体系;以问题为导向,支撑作用日益显著;由抢救性保护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