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艺术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从完整意义上来看,城市是地理中枢,是经济组织,是制度过程,是社会活动的舞台——是聚集统一体的美学符号。一方面它是普通家庭和经济活动的物质框架,另一方面它是更重要的活动和人类文化更高层次需要的展示环境。”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传达着人们的物质、文化以及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它是社会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统一体。“如何塑造一个好的城市?”或许这是一个根本无法给出准确答案的问题。城市如同它所涵盖的丰富内容一样,其构成是极其复杂的,大大超出了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学科领域。近几年来,城市课题的研究受到了国内人士广泛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使得城市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不得不在区域规模拓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方面寻求新的发展。在这种快速发展大趋势下,每天有大量新建筑不断改变着城市的原有肌理,旧有城市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由此引发的大量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
  面对城市中如此复杂的问题,我们逐渐认识到,多学科、不同领域研究的结合和互补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形象艺术理论便是从视觉艺术角度出发,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协调处理和合理安排城市中为人们所能认知的各形态要素为基础,创建富于艺术特质的城市物质环境,树立具有地域文脉特色的城市形象建设理论。其着眼点在于:对城市空间中可感知的物质形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多学科角度探寻城市形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作为研究城市的一个新视角,城市形象的艺术建构课题成为探寻城市视觉印象以及人类感知方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他相关城市学科的必要补充,也是城市合理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何为城市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建设方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尤其在近十多年间,国内的大中城市普遍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浪潮。城市形象研究主要针对目前所普遍存在的两个方面问题而提出:一是城市形象的趋同现象问题;二是城市形象的现代化标准问题。正如我们所能觉察到的,目前的国内城市处在疾速扩张和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这引发了大量的问题:诸如城市由于规模过大带来的人口压力和交通拥堵,以及盲目地拆毁历史建筑建设现代标准化住宅,导致大部分城市的形象趋同。而形象趋同问题在人们逐渐意识到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和品牌形象的情况下,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城市形象趋同现象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国内城市面临着国际化浪潮的极大冲击,在拉近了我们与世界距离的同时,也必然将西方的城市标准和形象特征引入到我们对于城市的诠释中。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城市的品质和质量,使传统城市形态得到传承和发展,这也成为了摆在目前设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此外,何为现代化城市?它的标准又是什么?在城市形象的体现上,现在往往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普遍将西方现代主义的城市形态作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准。规整宽阔的道路、玻璃幕墙“方盒子”建筑、空旷的广场与大面积草坪,这被认为是城市赖以发展和与国际接轨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然而,反观西方所谓代表着现代化极高水平的城市,常常是丰富多样的历史与现代并置的,甚至是有些更为偏重传统文脉的继承与延续。从城市形象的角度,我们也不难看出,现代主义强调功能性的探索与当代社会的多元化特征已不相协调,有必要提出更为有效的、多样统一的城市形象设计研究课题。
  城市形象研究作为城市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针对城市中可感知的物质形态元素及其内涵进行探讨的重要理论。城市形象是城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象反映,可以将城市形象定义为:“城市中事物的表象特征和外部形态特点,包括了城市一切复杂多变的表象特征,以及透过这些表象所能感受到的特定精神内涵。它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是代表着具体实在的物质文化内容,又是城市精神文化的反映。”
  现在,我们在城市课题的研究中普遍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始终贯彻以科学手段来解决现有问题的原则,过分强调功能主导的作用,造成面对图纸、脱离实际的研究方式,这些方式显得过于理性和生硬。此外,在解决形象秩序的混乱方面,却总是找不到有效的措施,对建立城市的形象特色也毫无办法可寻。城市形象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艺术问题。试想,我们怎能完全让数据合理但视觉丑陋的城市空间煎熬着我们的审美承受力啊?在这里,探寻城市形象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建立和谐的视觉秩序原则才是展现城市形象美的重要手段。
  城市形象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城市形象元素及其组合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可建立城市独特的外部形象特征,展现地域风貌和城市的个性魅力;②基于城市传统符号语言的继承和发展,使新建区域取得与城市文脉的和谐统一;③在不同的区域为城市建立一套视觉秩序原则,创造多样有序的城市形象特征。
  当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城市鲜明独特的视觉印象和形象特色变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对现代城市形态进行系统的研究在西方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已经开始,然而在我国尚处在启蒙阶段。如何使城市形象在继承传统文脉的基础上,拓展现代城市风貌?如何使城市形象建立在传统理性分析之上,展开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在建立城市特有的形象体系中,如何兼顾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这一切关于城市形象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二、城市形象之艺术视角
  “唯一可操作的规则是相信你的眼睛而不是一纸清单。……(城市的)总体设计依然是一种艺术,不是由各部分组合而成的科学。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城市形象是以探讨城市内部可辨析的形态元素及其内涵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研究课题,它是通过物质形态塑造建立城市视觉形象体系的。由于城市形象设计主要是对城市中各种形态元素的协调处理和合理安排,所以,可以将城市形象建构视为一门城市空间中的造型艺术。早在19世纪末就有学者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从城市形态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的理论,主张在城市设计中不仅要追求功能合理,还要遵循艺术原则。他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对于古典城市的具体形态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剖析,这种城市形态秩序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为早期成功的现代城市形象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再来复述他的这些仅从形态角度分析城市形象的观点未免有些过时,但是城市形象建设仍然不单单是一个技术和方法问题,而更多地表现为一件巨型的艺术作品。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城市设计概括为“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在这里,建造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环境与具有整体艺术风貌同样重要,功能与形象的兼顾往往是城市形象设计成败的关键。将城市的艺术建构作为合理规划的补充,在这个倡导以科学为主导的年代里,于设计之初便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与强调城市的功能性原则共同成为构建城市和谐形态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形象艺术的建构中,应把握好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使不同元素的空间尺度、材质肌理、形态变化以及色彩搭配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既有对比,又有统一,在尽量创造出的丰富变化中寻求一种整体的平衡。
  将城市与艺术相联系,总是让人回忆起古典城市的面貌。在极其漫长的城市建设历程中,古典城市往往依赖于长期的自然生长形成城市格局和形象特征,不断变化的空间中利用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和装饰细节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面。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古典雕塑与城市空间的结合、不同空间层次的展开和变化、建筑细部的雕饰,这一切使得城市外部形象既具有变化丰富且布局合理的空间格局,又充满浓厚的艺术特质。即使是在以严谨的等级观念作为空间结构布局依据的中国传统城市中,仍然能够感受到某种特有的艺术气质。究其原因,可以认为这与城市中建筑等形象元素的细部特征以及透过空间等外部形象所传递出的深层文化内涵密切相关。
  面对现代城市的建设,虽然与古典城市相比具有更为快速和多元的特点,但仍然可以反映出某种艺术潜质。人类的审美取向在长期演进过程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欣赏古典写实风格逐渐过渡到对于抽象元素等多元风格的理解和鉴赏,因此完全沿袭古典城市艺术的传统已经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那么,如何在现代城市的标准化建设中,仍然延续和发展传统城市形象艺术的丰富感受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只能留待今后在城市更新实践中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单靠增加艺术品的数量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加期待一个充满完美细节、讲求艺术质量、多样统一、整体且精致的城市空间。城市形象艺术的建构正在于对城市整体与局部和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象元素特征进行的协调处理和艺术创造,并以此建立起城市特有的形象体系和审美感受。
  三、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构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从艺术作品到工程设计,再到环境空间营造,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增添美的享受。在城市建造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合理地解决居民的简单生活需求,在现代城市中已远远不够,人们还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品质和美的城市环境。如前所述,城市形象研究是在城市空间中的一门造型艺术。作为城市建设的艺术,它必然与成功艺术作品的创建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尤其表现在对美的建构上,这种联系则更为突出。不仅表现在对美的形式的理性探寻上,也存在于事物美感的直观把握中。后者有别于科学的推理和判断,而更加依靠艺术家的敏锐眼光和审美鉴赏力。甚至有的无法用逻辑分析方式来进行解释,它常常依赖于一种艺术直觉。正是在于这两种理性与感性的相互交织,构成了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构原则。
  “美学”一词源自希腊文aisthesis,意指感觉认知,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8世纪中期提出,是用来强调艺术经验是人类认知自然和艺术作品的媒介。其主要内容包括探讨美的本质与特征、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的审美感受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关于美学的众多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着“哲学的美学”和“科学的美学”之间的差别。美学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不同的理论家对美学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将美学的定义简要归纳为:“美学是对直接经验及其对象的研究。作为一门专门科学,或是从外部观察它,概念性地进行描述;或是从内部感觉它,直观地予以报道。”由此可见,美学包含了外部观察和内部感受两个层面的内容,它是外部形象和内在意蕴的统一体。
  对于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构来说,与美学中如何创造美的一般规律紧密相关。美感,正如前人所言,“口之于味也,有同者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具有某种规律性或共同性。通常可以认为,城市形象美的创建主要包含内容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的统一。
  1 城市形象美的内容
  如何展现城市形象中的丰富内容,也成为表现其艺术内涵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形象美的创造中,所传达出的内容和意蕴是城市形象建构的核心,也是体现城市中“美的理想”的更深层次内涵的关键所在。城市形象包含了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内涵两个要素。把一种情致和内涵通过实在的事物表现出来,并赋以强有力的个性特色,才能达到真正的城市艺术面貌。
  在城市形象的艺术建构中,不应简单地将某些理性概念和内容加上形象的外衣,而恰恰是应该将形式表现趋向于某种非确定的、潜在的内涵和意蕴,表达出深层的思想内容。这种强调内在意蕴和感情抒发重要性的理念,在东方人的美学观里面,一直是十分推崇和竭力倡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这些都流露出传统艺术创作对于内容的关注。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更为重视对于内在情感和“美的理想”的抒发与表现,将艺术作品所能传达出的精神意蕴上升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标准,在表象形式中,细细品味其中暗藏的神韵和气质,使之成为美感建构的精髓。
  2 城市形象美的外在形式
  如前所述,城市形象的内容层面在城市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它是体现不同城市内在精神气质的主导元素。但是,即使是再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也仍然需要通过具象或抽象的外在形式展现出来,使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因此,论及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构离不开对于外在形式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城市外在美感的体现,主要依赖于具体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表达。城市艺术形象体系也反映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尺度关系、色彩系统、材质属性、形态类型以及人的感受等方面。可以将形式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看作城市中构成外在形式美的主要因素。在探寻形式美的法则中,我们把形式之间的协调关系总结为: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匀致、多样统一。此外,城市形态总是与它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英国城市规划学家吉伯德(Frederick Gibberd)曾经将城市与其所处环境的良好关系归纳为:萃取、依从、延伸、几何形对比和强调。并指出,城市美的特征表现为与自然条件相呼应以及城市的文雅特征。城市形象可以通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对比以及强调等处理手段,达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是体现城市美的基本需要,也是展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总体而言,形式和内容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常常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关系。如果找到了一种展现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刻内容,且有适合的、轮廓鲜明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可以说,在两者之间就取得了某种一致性。在城市外部形象的创造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如何通过视觉上的统一与变化建构起一种和谐的美感,并与其内容相适应,将会成为展现城市形象美的重要途径。
  四、塑造艺术化的城市形象:以奥运景观雕塑方案设计为例
  未来的城市建设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我们无法为其设定一条明确的发展路线。在城市不断遇到的复杂问题中,我们逐渐认清,多学科结合将会对未来城市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原先小规模的城市不断地向“巨型城市”演进,其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已接近城市所能承受的极限。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原有城市格局和邻里模式经历着重要的变革。西班牙学者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曾将现代城市命名为“流动空间”,指出:“未来的主导趋势是迈向网络化的、无历史的流动空间,它意欲将其逻辑强加在分散的、片段化的场所里,让这些地方之间的关联逐渐丧失,越来越无法分享文化规则。”当前,城市的更新速度已无法和传统城市依靠自然生长的状态相比较,我们必须为其制定出明确的发展计划和改造目标。在传统城市的发展演变中,主要依赖漫长的城市的自身变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它们往往历经了漫长的建设过程才形成城市鲜明的特色,在长期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城市更新在小规模的局部区域有机地展开,并力求与原有环境相协调。只有经过这样极为审慎、细致、循序渐进的改造过程,才能构成古典城市独特的魅力。然而,现代城市更新过程则截然不同,要在短时期内建立现代城市的形象体系,并符合城市功能的需求,体现出多样性活力,确非易事。城市在经历过盲目的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诸多现实问题,也很难完全摆脱。因此,现代城市形象研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也将会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带来巨大的困难,此外除了单纯的表象问题之外更有内在矛盾根源值得更加深入地去研究。
  依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城市形象研究必然要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不断总结和验证形象改造的缺失,为进一步的艺术建构奠定基础。以笔者所参与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之民族大道的标志性雕塑设计方案为例,该设计从城市形象更新的角度,对城市环境中雕塑作品的概念作了新的阐释。位于北四环路南侧的民族大道是奥运景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延伸,它由南至北将原有的熊猫环岛和奥林匹克公园串联起来,形成集步行、休闲与行车观览于一体的重要城市节点。在这一南北长近1公里、东西宽约70m的狭长空间中,单体标志性雕塑的设置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如此庞大开放空间的需求,应由内容更为宽泛、与空间结合紧密的公共艺术作品取而代之,使步行观览者以及驱车经过的驾驶者均能留下深刻的视觉意象。基于这一主题,笔者经过反复的推敲与尝试,最终决定以象征五十六个民族的彩色图腾柱来充实整个空间,色彩靓丽且造型简洁的柱式结构,在南北走向的民族大道空间中序列展开,形成时而靠拢、时而分散的不同围合空间,这一创意理念一改传统的城市雕塑模式,以具有某种建筑特征以及超强纪念性的抽象表现形式来丰富所处狭长空间的单调与乏味,通过艺术化处理手段树立了区域的城市形象特色。变化多样的色彩也成为点缀奥运景观环境的一道闪亮的风景线,五十六根图腾柱的色彩取自各民族不同的传统服饰图样,每根立柱由上至下运用抽象概括的手段组成了一整套民族特色装饰,其颜色组合的多样性特征也表达了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
  如何既能满足步行参观者的视觉要求,又能适应驾车快速经过时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方式,也是解决民族大道雕塑设计一个主要难点。造型简洁的柱式组合并配以鲜亮的色彩,其优点也正是在于:不仅可以对步行穿越其间的观览者通过排列组合上的转换产生视觉体验的变化,而且更为重要的会给快速经过的人群产生较强的感知印象。为完善近距离观察时艺术作品的可读性,在立柱的基座处以不同民族文字和图形加以装饰。试想来自不同民族的参观者若能在此汇聚,通过抽象色彩的联想和自身民族符号或文字的找寻,不但能激发源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也的确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这里,将城市雕塑概念所进行的拓展,使得城市空间中的艺术作品逐渐转向与所处环境特征相结合,不断增强其公共性和参与性,积极面向城市形象未来的发展。此外,怎样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环保技术,借助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一直是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和与专业人士相配合,结合多门类的知识,变单体雕塑作品展示为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公共艺术空间。
  由此可见,我们在城市更新中要认识到,城市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城市形象也随之产生丰富的变化。在城市形象研究中必然要结合更多的科技手段和人类在改造过程中自身形成的建设经验,依据城市建设艺术原则,展开对城市形象设计的多学科思考。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世界各民族的雕塑藝术都是在缅邈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洗练而成的,中国雕塑藝术亦然是如此。它是时代、思想、感情以及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具有鲜明的双重性——传承性和时代性,这是几千年来雕塑藝术永远蓬勃、无法消逝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国雕塑藝术:传承性:时代性  梁思成先生说:“然而藝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外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即有居室,乃作绘事,故
莆田地处中国的东南沿海,木兰溪的下游,古称莆口,别名荔城。莆田不仅是中国著名的航海保护神“妈祖”的故乡,而且是著名的水果产地,龙眼、荔枝、枇杷三大名果驰名中外。因为具有这些果木,所以莆田拥有丰富的雕刻良材。莆田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镇,以木雕、习二雕、叶蜡石雕而著称,而木雕为最,完全得益于拥有这些俯首皆是的丰富资源。  莆田的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受福州地区的影响很大。佛教造像是莆田雕刻艺术作
第二届“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在芜湖揭幕。以“人文”与“生态”为主题,本次大展共收到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553名艺术家的逾2100件投稿方案,最终评选出43件优秀精品参展,其中国外作品8件,国内作品35件。专家向记者表示,这些作品的构思具有国际性风格,在雕塑材料的处理与形式语言方面,都具有不同寻常的现代气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样本。  在芜湖城市雕塑公园里,参
3月23日,一场寻觅艺术与生命关系的主题雕塑展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步入大剧院东展厅,神秘的北欧神话人物“水精灵”、专注于疯狂梦想的“快乐舞者”、充满现实主义思索的“诗人与哲学家”……78件由瑞典雕塑家理查德·布瑞克赛尔创作的现代雕塑让观众感受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布瑞克赛尔是欧洲当代极具影响力的雕塑家。他继承了西方古典雕塑手法的写实风格,用简洁明朗的线条,细腻地勾画出人物的形态和表情。同时,他
1 张长明 《我的父亲》 玻璃钢 导师:鲍海宁 [参展作品]
本体感觉是身体感知四肢位置的神秘能力,即使在黑暗中,这种感觉也能充分发挥出来。但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刚开始理解它。   一个有关迷失的实验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在你面前放一只水杯,现在请你睁着眼睛用手指触碰几下杯子,以确定杯子的位置,然后闭上眼睛重新试试,看还能不能找到杯子的位置。相信这个任务对你不会有任何困难。   你也许会噘着嘴说:“对谁都不会有困难。”   你可别这么想,对某
从一开始,昆虫和植物的关系就很微妙。总体而言,植物和虫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互受益,比如昆虫给植物传播花粉,而植物为昆虫提供食物,可谓相得益彰,互利互惠;然而,自然界中更普遍的植物和虫的关系却是第二类——单纯的取食行为。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存在792000种昆虫,这些昆虫中,大约45%以植物为食,我们称之为植食昆虫,以下简称昆虫。   事实上,所有的植物都会被至少一种虫类所取食,这就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在国家和民族万分危难之际,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华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的伟大抗战,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英雄史诗。但是,世界各国出版的关于反法西斯世界
陇南是古代氐羌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带,也是氐族的发祥地,陇南地域的白马藏族主要信仰天地日月以及山河树木等自然神和祖先神,体现了古老民族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原初性,而陇南汉民族的宗教文化也体现出鲜明的白马藏族文化特征,这应是古代氐羌文化的白马藏族宗教文化与汉族宗教文化在陇南地域融合的结果。1  一、白马民间神话与神祇信仰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宗教与民间信仰非常活跃,也相当复杂。宗教作为一种历史
编者按:《雕塑》杂志至今已编辑出版到第60期了。这是一个轮回之数,更是一个吉祥之数,籍此,国内外艺术家、专家学者纷纷发来贺信,表达欣悦祝贺之情,以期《雕塑》杂志走向更灿烂的明天。  Editor`s Notes: It comes to the 60th number of Sculpturemagazine`s publishing now. “60”is a number of recu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