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率不等于治愈率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deqi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师傅的老伴患中风已经两个月了,经过医院的抢救治疗,生命是保住了,但却只能躺在床上,左侧肢体偏瘫,一家人都很着急。一天,他看到广告介绍某种药物治疗偏瘫总有效率为95%,非常高兴,兴冲冲地买了许多,回来后认认真真地给老伴服用。一个疗程后,老伴的腿只能在床上挪动,仍然下不了地。王师傅想不通,不解地问:“怎么5%就让我们摊上了呢,”无独有偶,张师傅也碰上了类似的问题。他的母亲腰腿痛已经十几年了,听同事讲曾经服用一种药物效果很好,一个疗程就不疼了,于是也去买了回来,给母亲服用。但用后只是有了部分缓解,并没有彻底止痛。他看着药物说明书上所说的90%以上的总有效率叹息着。他的同事也无奈地说:“你母亲可能就是那10%吧!”
  王师傅和张师傅这样的经历,许多人都有过。总有效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为什么会使这么多的人失望呢?
  按有关规定,治疗疾病的疗效转归一般分为4级,即临床痊愈、显效(或好转)、有效、无效。有些疾病在近期内无法达到临床痊愈,则只分为3级。某些特殊病种,则根据该病特点确定疗效分级。如癌症,其近期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等。这些标准是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自觉症状、体征及各种客观检查指标等情况综合判断的。除了药物本身的原因以外,疾病的轻重缓急也可以影响到疗效。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如年龄、体质、病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体差异和精神因素等等,均可影响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很多人认为,有效就是经过治疗痊愈了,总有效率自然就是痊愈的比例了。而在实际医疗过程中,任何药物对疾病的治疗都很难达到100%的有效,100%的痊愈更是无法达到。一般来讲,临床治愈率为20%左右。用药后症状、体征、化验指标等部分改善者,根据改善程度分为好转和有效,这部分患者则占60%~70%。只有那些用药后症状、体征、化验指标无改善或加重者,才算是无效。总有效率是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三部分在总用药人群中的比例。也就是说,总有效率并不是痊愈的比例。所谓90%以上的总有效率,并不是病人服药后90%以上都能痊愈。如果将有效率与治愈率的概念混淆,那么,对药物治疗效果的期望值就会过高。王师傅老伴的那种情况属于有效,而王师傅期望的却是痊愈,所以他想不通,张师傅盼望的是“药到病除”的治疗效果,所以他也觉得很无奈。
  了解了有效率的含义,我们在接受某种新的药物前应注意几点:第一,看这种药物有无国家的正式批号。因为有国家的正式批号的药物,都经过严格的药理学、毒理学实验研究及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其疗效有客观准确的统计结果。第二,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对其有效率进行具体分析。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适应证,决定是否选用该药,特别应注意广告有无夸大疗效,含糊其辞的情况。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应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咨询,看这种药物是否符合患者病情。如果医生认为可以用,应进一步了解用药方法,包括时间、用量、疗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反应。有条件的话应经常到医院进行随访,以便获得医生的观察和指导。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那种“看广告吃药,吃完药失望”的情况发生了。
  
  (编辑 士 心)
其他文献
初高中虽然属于不同的学段,但在学习内容上,有些是互相关联的,需要衔接好、对接好.做好初高中知识的教学衔接,是当前初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能提前做好教学衔接,排除各
新时代的幼儿教育,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只有创新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步伐.要实现幼儿教育的创新,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要转变思想转变,不断地充实自我,提升
我爱吃粥,这大概是与小时候家中年年闹粮荒有关。从懂事开始,每当秋收以后,我总是帮母亲一起合计着几个坛子(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江南一带农村用来盛粮食)里的稻米能吃到几时。如果接不上第二年麦收季节,那整个农闲期间就得三餐都吃粥了。那年月吃粥,就像明代诗人张方贤那首《煮粥诗》所云:“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汤羹。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局限性,限制了小学生的思维拓展.因此,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