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集体是学校根据教育和管理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基层集体,是学生置身其间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而出于各种方式的对班级组织性质的划分方式虽然不同,但总体最终目标是相同的。本文即从不同的四个维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从历史发展和实际存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班级;组织;性质
首先,从教育学角度看,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则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实现教育动能的基本单位。
班级授课制作为最古老的班级组织形式,虽在历次教育改革中饱受批判,但目前依然广泛存在,因为班级授课制有着其固定的班级、教师、学生、时间、地点,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充分利用,大规模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开展,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过分强调教师中心地位与班级规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较少,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不太融洽。1920年,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道尔顿制”。这种新的班级组织形式强调集体讨论,主张教师只起辅导作用;没有课程表和过严的课堂纪律;没有年级之分,主张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或作业室内,根据事先拟定的学习计划,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学生个别作业多于集体活动,学生之间直接交往减少,班级概念淡化,这时班级更像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广泛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的传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较发达的地区,产生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合作学习、程序教学、情境教学等新的组织形式,班级呈小班化趋势,从而给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这种班级在社会属性上更偏向于初级群体,也更容易建成集体,而规模较大的班级在社会属性是则接近社会组织或者共同体。此外,在班级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导生制、特朗普制、文纳特卡制、马卡连柯工学制、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等多种组织形式,每一种组织形式下的班级都有各自的特点,其社会属性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哪一类,而应该根据具体的组织形式加以分析。
其次,从教育改革的影响看班级社会属性,伴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班级建制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班级成员通常有三个层次,即班委会成员、小组组长和学生群众,由此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在这样的班级中,班干部只占少数,且多是连续担任,这种分层结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其他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地位,学生之间,特别是学生干部与学生群众之间因地位不同而影响交流,这种班级较多具有社会组织的特点。在我国,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等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科层制班级结构,提倡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较充分的机会。这种没有地位分层的班级,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平等互动,有利于人际之间的和谐相处,其初级群体的特征明显增强。
再次,我们从外部环境的制约看班级社会属性随着教育的不断开放,学校班级受外部环境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从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看,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教育经费充足、师资力量优越、教育设施齐备、教育理念先进,班级的规模与制度建设也更加合理,小班化趋势日趋明显。这样,更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班级成员之间更容易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班级更具有初级群体的特征。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看,对班级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政治信仰与价值取向,如在过去的苏联和我国,政治上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因此,苏联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十分强调以集体主义为导向,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目标和任务,以及高度凝聚力的集体。在我国,至今仍然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建设。从受文化环境的影响看:东方文化追求和谐,关注整体;西方文化追求征服,关注个性。受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东西方国家,在班级建设上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东方国家的学校,如我国和日本,十分强调师道尊严,重视以感情为基础营造人际和谐,忽视规章制度的建设,由此,很容易形成具有初级社会群体特点的班级;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则更强调师生平等,重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进行班级管理,由此,很容易使班级具有社会组织的特征。
最后,以动态多元的视角分析班级社会属性,对于构建不同学习阶段的和谐的班级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的班级社会属性偏向初级群体。这就要求在小学阶段的班级建设中,不能过分依赖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而应该依靠情感的熏陶和榜样示范作用来引导学生。教师更多的应以关心、爱护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形成班级归属感,整个班级就像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教师承担着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发展等各方面的关怀、指导责任。诚然,必要的班级规章制度也是班级建设的重要部分,但这些班级规范的执行不能靠暴力权威或者严厉的惩罚,而要以奖励、表扬为主要激励措施。
中学阶段的班级逐渐由初级群体向社会组织转化。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正式的组织结构、完善的组织制度和权威的角色分工。中学阶段班级的共同目标是圆满完成学业以有机会继续深造,并为此而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形成了以班主任为权威、以班委会、团支部等为核心的正式组织结构。这些特征决定在中学阶段的班级建设中,更需要完善的班级制度规范和严格的纪律来约束学生日常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启美;以人为本,自主管理——我的班级管理模式、方法和措施;小学教学参考;2004年30期;
[2]汪树林;建构班级管理模式探索;教学与管理;2002年20期;
[3]没有班主任班级设顾问——前门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改革;北京教育;2000年07期。
关键词:班级;组织;性质
首先,从教育学角度看,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则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实现教育动能的基本单位。
班级授课制作为最古老的班级组织形式,虽在历次教育改革中饱受批判,但目前依然广泛存在,因为班级授课制有着其固定的班级、教师、学生、时间、地点,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充分利用,大规模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开展,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过分强调教师中心地位与班级规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较少,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不太融洽。1920年,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道尔顿制”。这种新的班级组织形式强调集体讨论,主张教师只起辅导作用;没有课程表和过严的课堂纪律;没有年级之分,主张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或作业室内,根据事先拟定的学习计划,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学生个别作业多于集体活动,学生之间直接交往减少,班级概念淡化,这时班级更像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广泛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的传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较发达的地区,产生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合作学习、程序教学、情境教学等新的组织形式,班级呈小班化趋势,从而给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这种班级在社会属性上更偏向于初级群体,也更容易建成集体,而规模较大的班级在社会属性是则接近社会组织或者共同体。此外,在班级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导生制、特朗普制、文纳特卡制、马卡连柯工学制、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等多种组织形式,每一种组织形式下的班级都有各自的特点,其社会属性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哪一类,而应该根据具体的组织形式加以分析。
其次,从教育改革的影响看班级社会属性,伴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班级建制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班级成员通常有三个层次,即班委会成员、小组组长和学生群众,由此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在这样的班级中,班干部只占少数,且多是连续担任,这种分层结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其他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地位,学生之间,特别是学生干部与学生群众之间因地位不同而影响交流,这种班级较多具有社会组织的特点。在我国,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等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科层制班级结构,提倡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较充分的机会。这种没有地位分层的班级,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平等互动,有利于人际之间的和谐相处,其初级群体的特征明显增强。
再次,我们从外部环境的制约看班级社会属性随着教育的不断开放,学校班级受外部环境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从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看,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教育经费充足、师资力量优越、教育设施齐备、教育理念先进,班级的规模与制度建设也更加合理,小班化趋势日趋明显。这样,更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班级成员之间更容易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班级更具有初级群体的特征。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看,对班级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政治信仰与价值取向,如在过去的苏联和我国,政治上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因此,苏联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十分强调以集体主义为导向,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目标和任务,以及高度凝聚力的集体。在我国,至今仍然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建设。从受文化环境的影响看:东方文化追求和谐,关注整体;西方文化追求征服,关注个性。受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东西方国家,在班级建设上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东方国家的学校,如我国和日本,十分强调师道尊严,重视以感情为基础营造人际和谐,忽视规章制度的建设,由此,很容易形成具有初级社会群体特点的班级;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则更强调师生平等,重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进行班级管理,由此,很容易使班级具有社会组织的特征。
最后,以动态多元的视角分析班级社会属性,对于构建不同学习阶段的和谐的班级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的班级社会属性偏向初级群体。这就要求在小学阶段的班级建设中,不能过分依赖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而应该依靠情感的熏陶和榜样示范作用来引导学生。教师更多的应以关心、爱护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形成班级归属感,整个班级就像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教师承担着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发展等各方面的关怀、指导责任。诚然,必要的班级规章制度也是班级建设的重要部分,但这些班级规范的执行不能靠暴力权威或者严厉的惩罚,而要以奖励、表扬为主要激励措施。
中学阶段的班级逐渐由初级群体向社会组织转化。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正式的组织结构、完善的组织制度和权威的角色分工。中学阶段班级的共同目标是圆满完成学业以有机会继续深造,并为此而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形成了以班主任为权威、以班委会、团支部等为核心的正式组织结构。这些特征决定在中学阶段的班级建设中,更需要完善的班级制度规范和严格的纪律来约束学生日常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启美;以人为本,自主管理——我的班级管理模式、方法和措施;小学教学参考;2004年30期;
[2]汪树林;建构班级管理模式探索;教学与管理;2002年20期;
[3]没有班主任班级设顾问——前门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改革;北京教育;200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