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活化浅探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6810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海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关键词: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返朴归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85-0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是把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1.教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电视中的广告,大小商店的招牌,学校中的每一块标语,家里,社区……一切有字的地方都是学生搜索的目标。一些无字的地方也藏着深深的奥秘,生活处处皆学问。
  2.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或一个大圆圈,让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生物角、科技角、艺术角,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
  3.课堂还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分阶段分主题进行布置,如“春色满园”“夏日蛙鸣”“硕果累累”“雪花飞舞”,乃至“一家商场”“一辆火车”等。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拓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1.引导观察,认识生活。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唤醒生活,丰富内涵。教学不应是简单的告知、传递、赠送,而应是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有效诱发和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丰富了语文内涵。比如我在教《九寨沟》时,首先通过自己讲述旅游的景点及感受,唤起学生对曾游览过的风景点的回忆。这时,我顺水推舟:“同学们去过四川九寨沟没有?想不想去,那我们今天就去游览。”学完了本篇课文,学生会对四川九寨沟充满向往,趁此机会,我向学生提出一个沟通生活与语文学习的问题,学生纷纷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一路看到的美景描述出来。讲述过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游览记录下来,这时,一篇篇的游记,一篇篇绝妙的美文,在学生的笔下生成了。
  3.融入生活,解决问题。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例如学生在学校看到或遇到的事情,想到的事情,捡到东西怎么做,遇到困难怎么解决,碰见误会怎么解决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去说、去讲,甚至去写。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三、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1.模拟场景,再现生活。如复述课文,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说给老师听,自己练说,同学间互说等),教学组织形式显然比较单调,不符合儿童乐于游戏的天性,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稍作调整,引进生活中母子俩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为由“母亲”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当然角色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设定),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会迥然不同。“说”者因为有了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会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则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反应:提问、猜测、反驳、赞同……结果复述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于是,整个课堂都会沉浸在一种生动活泼,如听相声似的活动之中。
  2.角色表演,体验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公仪休、学生子明、管家、某大夫家仆人,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而且对公仪休等人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了很好的锻炼。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公仪休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不必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已经意会,无需言传,学生轻松地达到真正理解。
  3.提倡多元,展示生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趣爱好,他们在课堂的特定情境“对话”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动,学会相互接纳与争辩,学会不断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发展并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语言。《秋天》一课的诗歌创编就是让学生经历了多元智慧互动后的语言再创造。美读课文发现《秋天》不仅意境美,而且语言美,对话沟通扩充生活积累。我问学生:“秋天美吗?你还喜欢秋天的哪些景色呢?大家小组讨论讨论,看看能不能也学课文的样子给秋天的美景也编一小节。”最后让学生各自创编一小节。这样采用多种方式的展示,不仅学生们学得有味,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而言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高等院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应更新充实德育内容以增强德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毛泽东的青年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整体教育思想及其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其主要是:相比工农群体偏科技理论教育而突出的
探讨了Poisson分布参数λ的3种估计:极大似然估计、矩估计以及Bayes估计,并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优劣性能进行了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财政分权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县乡财政解困的根本途径也必然是寻求各级政府间的合理分权.县乡财政的解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
区域高校既要树立全方位为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又要确立适合本校和所在区域社会实际的社会服务原则和策略.从我国区域高校社会服务的实际出发,区域高校社会服务
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研究SO2对玉米细胞保护酶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SO2对不同的玉米细胞保护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CAT的影响最为明显.玉米细胞保护酶特别是CAT在SO2对
随着网络的发展,为青年网络自组织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网络自组织作为非正式组织,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社交性、虚拟性和传播性的特性。青年的自我认同、多元化需求和公民意识成
摘 要: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本文结合该园的围棋特色,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方圆文化对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积极作用。关键词:教师文化; 方圆文化; 专业化发展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20-001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师
城市化进行的加快推进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发展,但是我国现行立法对宅基地使用权采取严格限制的态度。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很多组织和个人挑战法律的权威。在这种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