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上次那个“瓦罐态度”专题吗?作为豪华旅行车的新晋网红,V90CC和RS6这两辆车被众多车友的大小瓦罐们簇拥着,登上了当期的杂志封面。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这专题确实做得太匆忙了,忙着组织拍摄和招呼车友,我都没空好好体验一下这两辆新车,有点遗憾。好在人品爆发,补偿很快就无约而至。国庆前去上赛参加奥迪活动时,我在赛道上用标榜高性能的RS6过了一把飙车瘾。而接下来的国庆长假,又拿到了这辆V90CC来当陪游。一次没有流程表限制、完全自由自在的长途试驾,这才是我最喜欢的玩车方式,何况这是一辆特别应景的旅行车。
按照沃尔沃的官方定义,V90CC在国内被称为豪华越野旅行车,越野就来自于这个CC后缀(Cross Country)。早在1996年,沃尔沃就在V70旅行车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款强调通过性的XC车型,四驱加上底盘升高,可以胜任难度不是太过极端的复杂路况,它应该就是CC的鼻祖。当然,为了不让那些Offroad车迷们对越野二字有看法,我也更愿意将这类车型称为跨界旅行车,包括奥迪的Allroad、斯巴鲁的Outback(傲虎)等等在内,它们其实都是这个路子。这些车不像高高在上的SUV或者硬派越野车那样体型笨重,修长优雅的车身有着更贴近地面的动感姿态,充裕的装载空间能容纳更多出行必备的细软和装备,再配上离地间隙较高的底盘和四驱系统,在尽可能保持矫健公路性能的同时,也练就了不凡的户外拓展能力。虽然说起这些车来不乏溢美之词,不过现实却有点尴尬,对于这些既小众又实用的跨界旅行车,可能也只有像我这样的非主流爱车人士才会格外关注。
V90CC有种很特别的气质,就像在它的老家北欧,那种绝美而又冷峻的自然风光
刚看到V90CC这款实车时,你可能会觉得有点视觉上的压迫感。这种感觉源于它的庞大身躯,另外也是设计风格使然。在C级就已到头的旅行车当中,它算是绝对的全尺寸了,车长和轴距都已分别接近5米和3米。从侧面看,V90CC的前悬很短,后悬则相对较长,这让修长的车身呈现出前冲的动感姿态。但是它的整体造型并不追求流线曲率,挺直向下的车头、内凹的进气格栅、雷神之锤头灯,这些也都忠实传承了这一代沃尔沃更偏硬派的设计风格。为了提升通过能力,它的接近角和离去角非常大,离地间隙更是高达210mm,这身材比起很多城市SUV都适于越野。因此相比其他跨界旅行车,V90CC身上有种很特别的气质,与自然更加亲近,让人一下就想起绝美而又冷峻的北欧风光。但它又不是太过粗放荒蛮,无损其豪华与精致感。
车的颜值确实能影响到出行心情,但在漫漫旅途上要想久坐不厌,最要紧的还是车内环境,以及由此展开的驾乘体验。进到车内,置身这个大车身所营造出的宽敞空间,我已经放松了不少,再打量一下车内的做工、用料和装备,对即将开启的旅程便有了更美好的期待。过去谈到沃尔沃,很多人爱用宜家那种极为简约的北欧装修风格来做类比,现在看来這早就不合时宜了。尤其是在90这些旗舰级别的车型上,样板间的豪华与细腻已丝毫不亚于BBA那些对手,对得起这几十万的身价。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容易留下碍眼指纹的钢琴漆饰板,因为咱天生就是“汗手”。
刚坐进V90CC这个科技含量颇高的座舱,我还真有点露怯。毕竟我对沃尔沃的印象还停留在悬浮式中控台的那一代,面对那个集成了绝大多数调控功能的大Pad,就连调个空调风量我都要琢磨好一阵子。这个Pad的操作逻辑的确有些复杂,需要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和适应。但熟悉之后就好,比起奔驰宝马奥迪那种让人抓狂的大旋钮,用这个电容屏来触摸点击,感觉还是便捷得多。
T5动力够用,8AT跑长途很省油,四驱则有备无患
进口到国内的V90CC只有T5版本,2.0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是254马力,比起双增压的T6引擎少了66马力,这肯定会让追求高性能的车迷们吐槽。人到中年,我对速度和动力的激情已大不如前,尤其像这样的长途旅行,只求安安稳稳就好。这一路上,我很少用大油门来蹂躏它,应付一般的提速超车,这款车还是非常轻松的。因此,对它的动力表现,我并没有太多不满。如果低速扭力能更充沛一些,大油门下引擎的噪音能控制得更好一些,那就真没啥好抱怨的了。
再来看这台爱信的8速自动变速箱,它对于油耗的控制大有功劳,顶着高速路上的最高限速巡航时,转速能被它牢牢地限制在2000rpm以下。这样几百公里跑下来,不知道上家哪位媒体老师踩出来的高达16.8L/100km的平均油耗,就被我硬生生地拉低到了11L/100km左右。日常在传动的平顺性上,它也没有什么破绽,但应付暴力驾驶就有点犹豫,对于快速变化的油门,迎合起来不够利索。

按照沃尔沃的官方定义,V90CC在国内被称为豪华越野旅行车,越野就来自于这个CC后缀(Cross Country)。早在1996年,沃尔沃就在V70旅行车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款强调通过性的XC车型,四驱加上底盘升高,可以胜任难度不是太过极端的复杂路况,它应该就是CC的鼻祖。当然,为了不让那些Offroad车迷们对越野二字有看法,我也更愿意将这类车型称为跨界旅行车,包括奥迪的Allroad、斯巴鲁的Outback(傲虎)等等在内,它们其实都是这个路子。这些车不像高高在上的SUV或者硬派越野车那样体型笨重,修长优雅的车身有着更贴近地面的动感姿态,充裕的装载空间能容纳更多出行必备的细软和装备,再配上离地间隙较高的底盘和四驱系统,在尽可能保持矫健公路性能的同时,也练就了不凡的户外拓展能力。虽然说起这些车来不乏溢美之词,不过现实却有点尴尬,对于这些既小众又实用的跨界旅行车,可能也只有像我这样的非主流爱车人士才会格外关注。
V90CC有种很特别的气质,就像在它的老家北欧,那种绝美而又冷峻的自然风光
刚看到V90CC这款实车时,你可能会觉得有点视觉上的压迫感。这种感觉源于它的庞大身躯,另外也是设计风格使然。在C级就已到头的旅行车当中,它算是绝对的全尺寸了,车长和轴距都已分别接近5米和3米。从侧面看,V90CC的前悬很短,后悬则相对较长,这让修长的车身呈现出前冲的动感姿态。但是它的整体造型并不追求流线曲率,挺直向下的车头、内凹的进气格栅、雷神之锤头灯,这些也都忠实传承了这一代沃尔沃更偏硬派的设计风格。为了提升通过能力,它的接近角和离去角非常大,离地间隙更是高达210mm,这身材比起很多城市SUV都适于越野。因此相比其他跨界旅行车,V90CC身上有种很特别的气质,与自然更加亲近,让人一下就想起绝美而又冷峻的北欧风光。但它又不是太过粗放荒蛮,无损其豪华与精致感。

车的颜值确实能影响到出行心情,但在漫漫旅途上要想久坐不厌,最要紧的还是车内环境,以及由此展开的驾乘体验。进到车内,置身这个大车身所营造出的宽敞空间,我已经放松了不少,再打量一下车内的做工、用料和装备,对即将开启的旅程便有了更美好的期待。过去谈到沃尔沃,很多人爱用宜家那种极为简约的北欧装修风格来做类比,现在看来這早就不合时宜了。尤其是在90这些旗舰级别的车型上,样板间的豪华与细腻已丝毫不亚于BBA那些对手,对得起这几十万的身价。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容易留下碍眼指纹的钢琴漆饰板,因为咱天生就是“汗手”。
刚坐进V90CC这个科技含量颇高的座舱,我还真有点露怯。毕竟我对沃尔沃的印象还停留在悬浮式中控台的那一代,面对那个集成了绝大多数调控功能的大Pad,就连调个空调风量我都要琢磨好一阵子。这个Pad的操作逻辑的确有些复杂,需要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和适应。但熟悉之后就好,比起奔驰宝马奥迪那种让人抓狂的大旋钮,用这个电容屏来触摸点击,感觉还是便捷得多。



T5动力够用,8AT跑长途很省油,四驱则有备无患
进口到国内的V90CC只有T5版本,2.0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是254马力,比起双增压的T6引擎少了66马力,这肯定会让追求高性能的车迷们吐槽。人到中年,我对速度和动力的激情已大不如前,尤其像这样的长途旅行,只求安安稳稳就好。这一路上,我很少用大油门来蹂躏它,应付一般的提速超车,这款车还是非常轻松的。因此,对它的动力表现,我并没有太多不满。如果低速扭力能更充沛一些,大油门下引擎的噪音能控制得更好一些,那就真没啥好抱怨的了。
再来看这台爱信的8速自动变速箱,它对于油耗的控制大有功劳,顶着高速路上的最高限速巡航时,转速能被它牢牢地限制在2000rpm以下。这样几百公里跑下来,不知道上家哪位媒体老师踩出来的高达16.8L/100km的平均油耗,就被我硬生生地拉低到了11L/100km左右。日常在传动的平顺性上,它也没有什么破绽,但应付暴力驾驶就有点犹豫,对于快速变化的油门,迎合起来不够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