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筛选浸渍法制备杜仲酒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以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绿原酸、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阿魏酸这7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及总固体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及正交实验考察酒的度数、加酒量及浸渍时间对制备工艺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浸渍法制备杜仲酒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 确定杜仲酒的最佳浸渍制备工艺为加入14倍量的52度酒,浸渍60 d.浸渍法制备杜仲酒的3批验证中各有效成分含量及总固体含量均高于正交实验组,且各有效成分及总固体含量的RSD均小于5%,此工艺合理、稳定、可靠.结论 经筛选
【机 构】
: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0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筛选浸渍法制备杜仲酒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以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绿原酸、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阿魏酸这7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及总固体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及正交实验考察酒的度数、加酒量及浸渍时间对制备工艺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浸渍法制备杜仲酒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 确定杜仲酒的最佳浸渍制备工艺为加入14倍量的52度酒,浸渍60 d.浸渍法制备杜仲酒的3批验证中各有效成分含量及总固体含量均高于正交实验组,且各有效成分及总固体含量的RSD均小于5%,此工艺合理、稳定、可靠.结论 经筛选出的最佳工艺制备的杜仲酒有效成分含量高,稳定性好,为个体化酒剂的生产工艺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对苷芝宝蜜茶饮(Ganzippo)的安全性进行毒理学评价,为苷芝宝蜜茶饮食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3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纯水组和苷芝宝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以最大灌胃给药量法观察苷芝宝蜜茶饮的急性毒性.结果 在单次给药毒性实验研究中,与空白组和纯水组比较,苷芝宝组小鼠的症状、体重、肝肾外观及脏器指数、血清转氨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在本次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研究剂量和条件下,苷芝宝蜜茶饮对小鼠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目的 建立测定金天格胶囊中18种微量元素((钒(V)、铬(Cr)、锰(Mn)、铁(Fe)、钴(Co)、镍(Ni)、铜(Cu)、锌(Zn)、镓(Ga)、砷(As)、硒(Se)、锶(Sr)、镉(Cd)、锡(Sn)、锑(Sb)、铊(Tl)、铅(Pb)、汞(Hg))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方法 样品经微波消解,以Ge、In、Bi为内标,采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对微量元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18种元素的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73~1),仪器检出限为0.0006~0.0158μg·
目的 建立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小儿咳喘灵颗粒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UPLC法,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36批小儿咳喘灵颗粒的指纹图谱,并利用对照品对其特征峰进行指认;同时采用Chempattern化学计量学软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A)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不同厂家生产的小儿咳喘灵颗粒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的小儿咳喘灵颗粒的UPLC指纹图谱有18个共有峰,并指认了8个成分((R,S)-告依春、绿原酸、隐绿原酸、木樨草苷、甘草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中药发酵中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中药多以汤剂口服形式进入人体,但中药中的很多有效成分难以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这些成分进入到胃肠道内后与肠道菌群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发挥药效.因此,肠道内的微生物与中药化学成分在机体内的生物转化息息相关.人体胃肠道中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它们的和谐共处不仅关系到机体的生物转化,还会影响到宿主的健康.笔者检索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中药的微生物发酵,中药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并对肠道菌群应用于中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