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镇做题家”出自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他们都是高中阶段成绩优秀且拥有很多光环的人,但在进入大学后被迅速瓦解——“家境”“英语口语”和“社交能力”都成为拦在他们面前的障碍。有人戏谑:“出身985,工作996,离职251。”这颇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更有意思的是,这个七万多人的小组讨论的核心只有两个字——失败。
第一次看到“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我挺纳闷为什么它会迅速出圈,后来发现,认同“小镇做题家”标签的大有人在。同学小君来自江西农村,上大学前都是爸妈强迫他学这儿学那儿,导致他对社会现实、民间疾苦一点儿都不了解。直到上了大学,他才发现自己不懂学习方法,也不会解决问题,只有一个985的起点,赤手空拳地和那些比他聪明、努力、能力强、家境好的同学竞争。前阵子,他对我说,很羡慕《后浪》中那一闪而过的滑翔翼、无人机、滑雪、摄影、手办、全球旅行的UP主们,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实现梦想。
从小君的倾诉中我得知,“小镇做题家”受到的冲击来自生活的无数个细节,如在深圳乘坐一次地铁、在星巴克买一杯咖啡、在五星酒店吃一顿晚饭,都可能触动他们。更糟糕的是,大学毕业后,他们因就业、户籍等问题面临处处碰壁的挑战,有人甚至萌生了“我真是five(废物)”的感觉。他们嘲笑自己,考进名校是命运的陷阱,过往一切都像摸着石头过河,毫无作用。
但出身小镇就注定前程落寞吗?我想未必。事实上,有太多的“小镇做题家”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山村考上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考上北京大学、一路杀到《超级演说家》创下点击量破亿的演讲冠军刘媛媛;一直待在小镇,写下《三体》,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水平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从“金山”百折不挠到投资界百投百中,再到不停创造小米的雷军。
所谓“985废物”,并不是绝对论。实际上,考上985和211,本身就已经跨越过一次家庭背景的门槛,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从我的观察来看,小镇青年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强,他们不适应的可能是名校生活。他们适应多年的生活规则和人情世故,是小镇的,不是都市的。周围同学更多的是城市背景,这使得他们成为少数群体,导致初入大学后,他们在生活、消费、娱乐方式、观念等方面都受到了冲击。
更多时候,我在想与其过分关注“小镇做题家”这个词,不如想想如何自救。做题不一定有用,但学习一定是对的,时间和知识在人活着时是谁都没法剥夺的。“小镇做题家”不必一条道走到黑,那只会在阶层高墙和关系壁垒中吃闭门羹。其实,如果细心就会发现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首先,养成一技之长。不管通道如何拥挤,成大事者的核心竞争力仍是专业能力。就像《異类》中的核心观点: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大师的必要条件。人之所以专业,是因为在一件事情上花费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精力和代价。
李佳琦一年直播389场、3秒钟内可以找到口红色号,薇娅一天睡3小时也能流畅直播、7分钟卖房288套,卖牛肉夹馍夫妻1月赚9万元……这些都践行了《异类》的观点。
如果你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使命般的召唤,做到了精耕细作,努力达成了单点极致,活成了无可替代,那“梦想贷”的焦虑还会紧紧围绕着你吗?应该不会了吧。
其次,就像《平凡之路》唱的那样,“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跨越阶级需要时间,在那之前,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起点不高,但也要知道来日方长。“二代”和“后浪”,属于哪种不重要,不标签别人,也不要被别人标签才好。
在生活这道题中,谁有权力给你打分?这些年,很多人做了另一种选择。有驻守边疆的战士,手持钢枪,洒遍青春,他们在哨所,看黄昏,看大漠;有支教老师,在崇山峻岭中,手执粉笔为孩子造梦;有行走雪域的放映员,一人,一马,在蜿蜒小路,山间清涧,一不小心,就乱花渐欲迷人眼。
人生有选择,也可以多元化,而用出身做标签给自己设限无疑是最盲目的。想要成功,关键不是出身,是小镇青年们要有走出出身的眼界。人只活一次,哪有那么多失败主义。成长路上,如果时刻提醒自己,那你人生的天花板已经画好,它注定失败,也注定沮丧。
转身日拱一卒,或许才是小镇青年适应世界的最佳方式。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小镇青年需要拿出“做题”的劲儿,像鸟笃定飞往自己的山,勇敢地坚持。愿所有“小镇做题家”都相信人生值得,仰天大笑,光明未来皆可期。
第一次看到“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我挺纳闷为什么它会迅速出圈,后来发现,认同“小镇做题家”标签的大有人在。同学小君来自江西农村,上大学前都是爸妈强迫他学这儿学那儿,导致他对社会现实、民间疾苦一点儿都不了解。直到上了大学,他才发现自己不懂学习方法,也不会解决问题,只有一个985的起点,赤手空拳地和那些比他聪明、努力、能力强、家境好的同学竞争。前阵子,他对我说,很羡慕《后浪》中那一闪而过的滑翔翼、无人机、滑雪、摄影、手办、全球旅行的UP主们,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实现梦想。
从小君的倾诉中我得知,“小镇做题家”受到的冲击来自生活的无数个细节,如在深圳乘坐一次地铁、在星巴克买一杯咖啡、在五星酒店吃一顿晚饭,都可能触动他们。更糟糕的是,大学毕业后,他们因就业、户籍等问题面临处处碰壁的挑战,有人甚至萌生了“我真是five(废物)”的感觉。他们嘲笑自己,考进名校是命运的陷阱,过往一切都像摸着石头过河,毫无作用。
但出身小镇就注定前程落寞吗?我想未必。事实上,有太多的“小镇做题家”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山村考上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考上北京大学、一路杀到《超级演说家》创下点击量破亿的演讲冠军刘媛媛;一直待在小镇,写下《三体》,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水平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从“金山”百折不挠到投资界百投百中,再到不停创造小米的雷军。
所谓“985废物”,并不是绝对论。实际上,考上985和211,本身就已经跨越过一次家庭背景的门槛,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从我的观察来看,小镇青年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强,他们不适应的可能是名校生活。他们适应多年的生活规则和人情世故,是小镇的,不是都市的。周围同学更多的是城市背景,这使得他们成为少数群体,导致初入大学后,他们在生活、消费、娱乐方式、观念等方面都受到了冲击。
更多时候,我在想与其过分关注“小镇做题家”这个词,不如想想如何自救。做题不一定有用,但学习一定是对的,时间和知识在人活着时是谁都没法剥夺的。“小镇做题家”不必一条道走到黑,那只会在阶层高墙和关系壁垒中吃闭门羹。其实,如果细心就会发现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首先,养成一技之长。不管通道如何拥挤,成大事者的核心竞争力仍是专业能力。就像《異类》中的核心观点: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大师的必要条件。人之所以专业,是因为在一件事情上花费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精力和代价。
李佳琦一年直播389场、3秒钟内可以找到口红色号,薇娅一天睡3小时也能流畅直播、7分钟卖房288套,卖牛肉夹馍夫妻1月赚9万元……这些都践行了《异类》的观点。
如果你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使命般的召唤,做到了精耕细作,努力达成了单点极致,活成了无可替代,那“梦想贷”的焦虑还会紧紧围绕着你吗?应该不会了吧。
其次,就像《平凡之路》唱的那样,“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跨越阶级需要时间,在那之前,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起点不高,但也要知道来日方长。“二代”和“后浪”,属于哪种不重要,不标签别人,也不要被别人标签才好。
在生活这道题中,谁有权力给你打分?这些年,很多人做了另一种选择。有驻守边疆的战士,手持钢枪,洒遍青春,他们在哨所,看黄昏,看大漠;有支教老师,在崇山峻岭中,手执粉笔为孩子造梦;有行走雪域的放映员,一人,一马,在蜿蜒小路,山间清涧,一不小心,就乱花渐欲迷人眼。
人生有选择,也可以多元化,而用出身做标签给自己设限无疑是最盲目的。想要成功,关键不是出身,是小镇青年们要有走出出身的眼界。人只活一次,哪有那么多失败主义。成长路上,如果时刻提醒自己,那你人生的天花板已经画好,它注定失败,也注定沮丧。
转身日拱一卒,或许才是小镇青年适应世界的最佳方式。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小镇青年需要拿出“做题”的劲儿,像鸟笃定飞往自己的山,勇敢地坚持。愿所有“小镇做题家”都相信人生值得,仰天大笑,光明未来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