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烧伤患儿Meek微型皮片移植失败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o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重度烧伤患儿Meek微型皮片移植失败的原因并观察所采取的治疗措施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下称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并行Meek微型皮片移植但手术失败的30例重度烧伤患儿纳入植皮失败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12岁;另任选笔者单位同一时间段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行Meek微型皮片移植手术成功的重度烧伤患儿纳入植皮成功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12岁。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术前主要治疗措施及效果,Meek微型皮片移植面积及成活率,感染病原菌情况,敏感抗生素的选用情况,术前营养状况、植皮失败组术后存活患儿加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梅雨季节创面感染情况。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

结果

(1)2组入院后行扩容抗休克、气管切开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肢体切开减压等主要治疗措施的患儿数相近(χ2=0、0.016、0.025、0.009,P>0.05),采取上述措施后均达到了纠正休克、预防窒息、纠正呼吸困难、改善肢体末梢循环的效果。(2)植皮成功组患儿Meek微型皮片移植面积为(20.6±2.5)%体表总面积(TBSA),与植皮失败组的(21.2±2.2)%TBSA相近(t=0.534,P>0.05),植皮成功组患儿Meek微型皮片成活率为(79±5)%,显著高于植皮失败组的(26±3)%,t=2.956,P<0.01。(3)植皮成功组30例患儿创面分泌物微生物培养阳性5例(16.6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例、大肠杆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曲霉菌1例,无全身感染症状,未行血微生物培养。植皮失败组30例患儿创面分泌物微生物培养阳性30例(100.00%),血微生物培养阳性8例(26.67%);感染病原菌为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11例(36.67%)]的8种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例(73.33%)、革兰阳性菌11例(36.67%)、真菌6例(20.00%)。(4)30例植皮失败组患儿使用头孢类、糖肽类、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抗生素等10种敏感抗生素,其中亚胺培南使用率最高[9例(30.00%)]。植皮成功组患儿仅使用了头孢他啶等4种敏感抗生素。(5)植皮成功组患儿术前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2±4)g/L、(133±41)mg/L,明显高于植皮失败组的(27±4)g/L、(93±35)mg/L(t=5.090、4.064,P<0.01)。植皮失败组术后存活患儿营养支持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为(35±4)g/L、(168±49)mg/L,明显高于营养支持治疗前的(27±4)g/L、(94±38)mg/L(t=6.911、6.315,P<0.01)。(6)植皮失败组30例创面感染患儿中9例发生在梅雨季节,6例真菌感染患儿中3例发生在梅雨季节;植皮成功组5例创面感染患儿中2例发生在梅雨季节,唯一的1例真菌感染也发生在梅雨季节。

结论

重度烧伤患儿Meek微型皮片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因素、营养因素、季节因素等,经加强创面换药、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加强通风降低梅雨季节的干扰,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2017年4月—2018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3例46~71岁大面积烧伤男性患者。患者伤后15~81 d开始出现急性无结石性胆囊炎(AAC)症状,伤后24~81 d确诊为AAC,伤后26~82 d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造瘘术,其中2例患者术后症状消退,1例患者术后出现胆囊穿孔于伤后94 d行胆囊切除术。伤后41~118 d患者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8~9个月未见胆囊炎复发。
目的观察不同随访方式对烧伤后严重瘢痕患者康复和遵医行为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1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创面愈合后出院的烧伤后严重瘢痕患者的病历资料,按不同随访方法将患者分为面对面组59例[男45例、女14例,年龄(36±9)岁]、常规组57例[男44例、女13例,年龄(35±9)岁]。于出院当日、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对2组患者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或小腿内侧皮瓣修复患者颜面部严重烧伤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0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8例颜面部严重烧伤患者,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5~78岁。4例伴面颊部洞穿性缺损者移植自体中厚皮替代口腔黏膜,8例患者早期行负压封闭引流并移植自体中厚皮缩小创面,至皮瓣移植前创面面积14 cm×6 cm~22 cm×14 cm。15例患者创面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
第十五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第二届学术大会于2019年6月20—22日在苏州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40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指南与共识的践行思考",以1个主会场+2个分会场形式多维度研讨相关热点、难点问题,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华烧伤杂志》编委工作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常委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导向性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RFMS)对严重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笔者单位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例符合入选标准且行RFMS的严重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作为导向治疗组;将笔者单位2012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4例符合入选标准但未行RFMS的严重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作为常规治疗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伤后2 d内,导向治疗组
目的探讨游离股浅动脉股三角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1月,笔者单位收治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外露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9~54岁)。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3 cm~10 cm×7 cm,采用游离股浅动脉股三角穿支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13.0 cm×2.0 cm~20.0 cm×4.5 cm,切取皮瓣时带上股内侧皮神经。
智能传感敷料因在创面治疗和实时监护方面展现出的明显优势及发展潜力,近些年受到广泛关注。实时、动态获取创面相关信息对创面的治疗及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对智能传感敷料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创面管理与个体化治疗,并实现健康监测技术的医学应用转化。本文根据智能传感敷料采集创面微环境信息的类别对智能传感敷料分类并对其功能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掌深弓手背穿支蒂筋膜皮瓣修复指蹼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收治11例手背远端指蹼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8~73岁),缺损面积为2.5 cm×1.5 cm~6.0 cm×2.5 cm。根据掌深弓手背穿支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和掌深弓手背穿支与腕背、掌背血管网的吻合解剖学特点,于患手手背设计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