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正确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
剖析当今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现状,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他们大部分是独身子女,父母的溺爱,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宠爱,使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任性的性格,且依赖思想特别严重。同时他们又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对任何新事物感到新奇,电视游戏的惊险刺激,他们都想去尝试模仿,但他们又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脑海里没形成正确的表象,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遇到顺心的事就开怀大笑,遭受一丁点的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还与家长闹矛盾,而家长在此时若缺乏真确的引导,缺乏与孩子沟通,交流,那他们在心理上往往盲目的自满、自卑、厌烦等反常现象,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偏激、易怒等情绪的变化,在知识学习上往往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与同学的交往上也存在着难以相处的局面。其实,学生碰到问题而产生忧愁苦闷,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因此,我们作为基础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的意识,促使他们正确的对待自我、学习与生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缺憾的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是缺憾的学生。身心共同健康已成为社会公认的健康标准,心理健康也需要从娃娃抓起。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如果孩子的家庭因素无法改变,作为老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心理,了解孩子的生存背景,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敞开心扉,以正面的教育影响他走出黑暗迈向光明,她必将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下面是我任教多年的自我意见:
一、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给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
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
二、创设精神乐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搞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
(2)创设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敞开心扉。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但他们都渴望真诚的友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了解与关心、尊重。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傾注真心真爱,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多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消极程度降到最小?我认为应该教师应倾注真心真爱,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鼓舞学生,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以前看到一个小学生的案例,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可当他面对应该由自己完成的一些事时,总是希望父母做或是等父母的指导和吩咐,就是不能自己一个人单独完成。在家里,他也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但自己一个人去做时他就害怕,对孩子单独去完成一件事父母总是有些不放心。到现在晚上睡觉时候还需要家人在旁边陪着。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发现儿童在幼年时期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去依赖父母,但是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如果儿童还强烈地依赖着父母,就会影响到儿童今后的成长、成熟,并会阻碍其正常的健康良性发展,从而孩子的独立性丧失。因为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这种依赖关系总有终止的时候,这时儿童就会出现不适应的心理反应,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生理反应。如果不正常的依赖关系长期下去,就会使依赖者心理发育迟缓、停滞甚至倒退,具体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信等。
建议:
(1)给孩子适当的困难让自己独立克服,从而让孩子从心理上充分体验到自己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另外让孩子也体会到做好一件事不是那么容易的。
(2)不要一开始就嫌弃孩子一些事做不好,坚持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逐步养成自立的习惯。
(3)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事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但是尽量不要去鼓励孩子自己想干什么就让他去干什么,甚至冒险。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再忽视,但要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对小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矫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久的教学工程,同时也不是单靠教育力量就能一劳永逸,而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剖析当今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现状,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他们大部分是独身子女,父母的溺爱,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宠爱,使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任性的性格,且依赖思想特别严重。同时他们又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对任何新事物感到新奇,电视游戏的惊险刺激,他们都想去尝试模仿,但他们又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脑海里没形成正确的表象,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遇到顺心的事就开怀大笑,遭受一丁点的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还与家长闹矛盾,而家长在此时若缺乏真确的引导,缺乏与孩子沟通,交流,那他们在心理上往往盲目的自满、自卑、厌烦等反常现象,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偏激、易怒等情绪的变化,在知识学习上往往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与同学的交往上也存在着难以相处的局面。其实,学生碰到问题而产生忧愁苦闷,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因此,我们作为基础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的意识,促使他们正确的对待自我、学习与生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缺憾的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是缺憾的学生。身心共同健康已成为社会公认的健康标准,心理健康也需要从娃娃抓起。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如果孩子的家庭因素无法改变,作为老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心理,了解孩子的生存背景,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敞开心扉,以正面的教育影响他走出黑暗迈向光明,她必将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下面是我任教多年的自我意见:
一、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给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
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
二、创设精神乐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搞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
(2)创设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敞开心扉。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但他们都渴望真诚的友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了解与关心、尊重。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傾注真心真爱,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多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消极程度降到最小?我认为应该教师应倾注真心真爱,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鼓舞学生,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以前看到一个小学生的案例,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可当他面对应该由自己完成的一些事时,总是希望父母做或是等父母的指导和吩咐,就是不能自己一个人单独完成。在家里,他也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但自己一个人去做时他就害怕,对孩子单独去完成一件事父母总是有些不放心。到现在晚上睡觉时候还需要家人在旁边陪着。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发现儿童在幼年时期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去依赖父母,但是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如果儿童还强烈地依赖着父母,就会影响到儿童今后的成长、成熟,并会阻碍其正常的健康良性发展,从而孩子的独立性丧失。因为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这种依赖关系总有终止的时候,这时儿童就会出现不适应的心理反应,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生理反应。如果不正常的依赖关系长期下去,就会使依赖者心理发育迟缓、停滞甚至倒退,具体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信等。
建议:
(1)给孩子适当的困难让自己独立克服,从而让孩子从心理上充分体验到自己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另外让孩子也体会到做好一件事不是那么容易的。
(2)不要一开始就嫌弃孩子一些事做不好,坚持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逐步养成自立的习惯。
(3)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事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但是尽量不要去鼓励孩子自己想干什么就让他去干什么,甚至冒险。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再忽视,但要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对小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矫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久的教学工程,同时也不是单靠教育力量就能一劳永逸,而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