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有效问答提出的背景
1.课堂现象
现象(1):我有幸多次参加南宁市六县的高考备考视导会,听了不少优秀的复习课,但同时也发现这些公开课几乎存在着这样的通病——教师在授课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课后不少授课教师以“师生互动中学生不是很配合”为由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学生为什么不配合呢?是不愿意还是做不到?
现象(2):某节公开课上,教师就下题与学生交流对话。
(2011,江苏生物,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师:××同学,这道题你选哪个答案?
生1:C。
师:请说明一下你选择的理由。
生:因为A……
师:那B呢?为什么不选?
生:因为B……
师:那D呢?有什么错?
生:因为D……
为什么一个堂堂高中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却像一个三岁的小孩,总要大人“推着走”呢?
2.网络数据
我分别以“提问”“回答”“课堂提问”“课堂问答”“有效问答”等词在相关网站上进行搜索,得到的数据分析揭示了这么一个事实: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对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研究更多还是侧重于“教师教”,而忽略了“学生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断探讨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以期通过教学过程中灵活有效的提问,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拓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而人们对于教师提问的后续环节,即学生回答问题的研究探讨却缺少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学生回答问题有效性的关注时有欠缺,以至于前者预想的效果往往难以实现。”[1]
3.新课改需要
广西是全国最后一个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尽管我们走慢了一步,但我们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追求和落实与别的省份是一致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项目组核心成员刘良华教授在《什么是有效教学》一文中指出:“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2]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我认为高效的课堂应该更进一步追求对话和互动的有效性,即不仅应该有有效提问,更应该有有效回答,通过有效问答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思维对接。
二、有效问答的含义和意义
1.有效问答的含义
有效问答是相对低效问答和无效问答提出来的,它至少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提问;二是有效回答。有效问答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是畅通有效的。
2.有效问答的意义
总的来说,有效问答至少实现了以下功能:“第一,教师通过提问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验教学目的是否达成,学生通过回答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第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展开联想,积极思维。第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3]
就农村高中生而言,有效问答对他们自身素质的发展尤为重要。广西为壮族自治区,学生的性格相对胆小,又由于身处农村,交际面窄,普通话不标准,语言表达不时需要进行壮汉语转换,所以他们的语言表达多少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通过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堂有效问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其中,要学会合作就要先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交往就要先学会沟通、学会说话、学会好的问答。所以,课堂有效问答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学生品质养成的一条主要途径。
三、课堂常见的低效问答
目前,纵观学生的课堂回答,其通病是“乱、浅、缺、和”。“‘乱’就是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缺乏条理;‘浅’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深究;‘缺’就是只会从问题直接到答案,缺少分析过程;‘和’就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少主见。”[4]
例如,教师提问时,某些学生回答声音很小,为了让全班学生知道该生的回答,教师不得不把该生的回答重复大声地说一次。复述消耗了教学时间,课堂怎能不低效?
又如,某节课上,教师提问:“为了证明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功能,假如每组只选用一只蝌蚪做实验,为什么不行?”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的回答往往很直白——“因为数量太少了”。这样缺少深究的回答既不利于学生发展,对课堂生成也没有促进作用,所以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四、课堂有效问答的一些做法
鉴于很多论文和专著已经对教师与学生的提问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所以本文不再对师生提问的做法进行研究。至于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回答,一般都讲得比较到位,所以也不需加以探讨。因此,本文着重对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探讨。提高课堂问答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提问方法、提问技巧不断地学习反思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需的。但是,我们更应该从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来深化我们的课堂提问,放大课堂提问的价值。我们应该从对自己提问的把关到兼顾对学生回答的关注、负责,使我们的课堂培养出一批批能高质量回答他人问题的学生。同时,对学生而言,也必须转变观念。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堂上每一个问答既是一次胆识的历练,也是一次语言的检验;既是一次思维整合的检阅,更是一次能力提升的机会,所以要像考场上答题一样高度重视和高要求自己。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金字塔(如下图)向学生加以说明好的回答(相当于应用和教别人)对自己的重要作用(不容易忘记)。 2.要求与学习
为了达到有效问答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之初很有必要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明确有效问答的重要性以及做法。例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无论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进行小组讨论,都要敢“说”、会“说”、善“说”,既要“说”得流畅、清晰、有逻辑性,还要让其他同学能听清楚、听明白。而没有回答问题的同学则要认真倾听,为判断发言者的观点正误以及是否需要修正补充或进一步说明作充分的准备。另外,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课堂有效问答的做法,教师可以播放先进教育地区的课堂视频给学生观摩,引导学生关注课堂中学生的良好表现,并以此为榜样进行学习和要求。
3.培训与实践
在新学期初,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而作出培训规划。
首先,培训要循序渐进。刚开始带班时,应先训练学生的胆量和培养自信。为了让学生敢发言,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多用表扬的语气激励学生”。[5]另外,考虑到学生个体知识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在提问时应做到因生施问,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例如,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刚开始培训时可以先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哪些”等;而对一些敢发言但思维逻辑有待加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多问“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之类的问题。同时,教师无论对哪类学生提问,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例如,学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时,教师可先就分泌过程的器官和激素种类进行提问,待到复习巩固时再让学生尝试描述整个过程。总之,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问不同的问题,学生能回答、敢回答才有可能促成有效问答。
其次,培训要多方面进行。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围绕几个尖子生或课堂参与比较积极的学生提问。教师提问时既要关心发言学生的表现情况,也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反应情况,并通过向别的学生追加提问,了解他们是否认真听、认真分析。
除了心理障碍外,学生不能很好回答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征服问题的“招数”。所以,教师在培训实践过程中必须全方位地“帮扶”,教会学生生物答题的一些方法和规律。例如,对于诸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各种试剂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不少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题干与课本原话中去寻找和组织。无论从教师的课堂提问,还是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特点来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提问或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来自课本上的原话或题干。如果学生能熟记课本中的相关术语和结论性语句,并具备从课本原话和题干中去寻找与组织答案的能力,那我们的课堂也就能实现有效问答的目的了。
再如,对“夏季晴朗的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出现短暂的‘午休现象’,这是为什么”等问题,学生的回答很多:“因为光照太强了。”“因为气温太高了。”“因为水分不够。”“因为二氧化碳不够。”……但学生的回答都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紧扣因果说完每个环节:夏季中午→温度很高→光合作用强→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暗反应减弱。对于一些因果问题,我们可以采取“逆向推导,顺向作答”的思维模式。
此外,对“要验证促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不能用去除甲状腺的小鼠作为实验动物,为什么”等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下建模:假如答案由几句话组成,则一般包括三句话。第一句话衔接题设,第二句话阐述原因,第三句话表述结果。即本题应该这样回答:去除了甲状腺,失去了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所以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再次,培训需持之以恒。对学生的培训要贯穿于课堂内外和每个学期的始终,不放过任何一个让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在每学期开学初,学生“说”的积极性都会有所下降,教师会发现,休息了一个假期的学生突然不爱“说”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并营造良好的氛围,坚持指导与评价相结合,两周左右学生就可以恢复原有的状态。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改变学习习惯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改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逼”无疑成为这个转变过程的助推器[6]。
有人说:“教学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课堂问答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善问、巧问,更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尽管中国的教育一直在走着一条不寻常的路: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到一堆机器、一张屏幕、乱点鼠标,我们丢掉了又重拾;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我们批判着却又难以割舍。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的课堂就必然拥有生命力,我们的做法就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邵炳起.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J].学周刊,2011(1).
[2]刘良华.什么是有效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张迎春,汪忠.生物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杨德宏.课堂问答的思维训练方法[J].今日中国教研,2008(8).
[5]刘玉芳.如何调动农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N].榆林学院校报,2009-7-1(11).
[6]李勤.好习惯“逼”出来[J].基础教育研究,2008(12).
(责任编辑杜华)
1.课堂现象
现象(1):我有幸多次参加南宁市六县的高考备考视导会,听了不少优秀的复习课,但同时也发现这些公开课几乎存在着这样的通病——教师在授课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课后不少授课教师以“师生互动中学生不是很配合”为由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学生为什么不配合呢?是不愿意还是做不到?
现象(2):某节公开课上,教师就下题与学生交流对话。
(2011,江苏生物,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师:××同学,这道题你选哪个答案?
生1:C。
师:请说明一下你选择的理由。
生:因为A……
师:那B呢?为什么不选?
生:因为B……
师:那D呢?有什么错?
生:因为D……
为什么一个堂堂高中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却像一个三岁的小孩,总要大人“推着走”呢?
2.网络数据
我分别以“提问”“回答”“课堂提问”“课堂问答”“有效问答”等词在相关网站上进行搜索,得到的数据分析揭示了这么一个事实: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对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研究更多还是侧重于“教师教”,而忽略了“学生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断探讨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以期通过教学过程中灵活有效的提问,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拓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而人们对于教师提问的后续环节,即学生回答问题的研究探讨却缺少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学生回答问题有效性的关注时有欠缺,以至于前者预想的效果往往难以实现。”[1]
3.新课改需要
广西是全国最后一个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尽管我们走慢了一步,但我们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追求和落实与别的省份是一致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项目组核心成员刘良华教授在《什么是有效教学》一文中指出:“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2]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我认为高效的课堂应该更进一步追求对话和互动的有效性,即不仅应该有有效提问,更应该有有效回答,通过有效问答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思维对接。
二、有效问答的含义和意义
1.有效问答的含义
有效问答是相对低效问答和无效问答提出来的,它至少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提问;二是有效回答。有效问答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是畅通有效的。
2.有效问答的意义
总的来说,有效问答至少实现了以下功能:“第一,教师通过提问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验教学目的是否达成,学生通过回答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第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展开联想,积极思维。第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3]
就农村高中生而言,有效问答对他们自身素质的发展尤为重要。广西为壮族自治区,学生的性格相对胆小,又由于身处农村,交际面窄,普通话不标准,语言表达不时需要进行壮汉语转换,所以他们的语言表达多少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通过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堂有效问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其中,要学会合作就要先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交往就要先学会沟通、学会说话、学会好的问答。所以,课堂有效问答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学生品质养成的一条主要途径。
三、课堂常见的低效问答
目前,纵观学生的课堂回答,其通病是“乱、浅、缺、和”。“‘乱’就是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缺乏条理;‘浅’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深究;‘缺’就是只会从问题直接到答案,缺少分析过程;‘和’就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少主见。”[4]
例如,教师提问时,某些学生回答声音很小,为了让全班学生知道该生的回答,教师不得不把该生的回答重复大声地说一次。复述消耗了教学时间,课堂怎能不低效?
又如,某节课上,教师提问:“为了证明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功能,假如每组只选用一只蝌蚪做实验,为什么不行?”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的回答往往很直白——“因为数量太少了”。这样缺少深究的回答既不利于学生发展,对课堂生成也没有促进作用,所以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四、课堂有效问答的一些做法
鉴于很多论文和专著已经对教师与学生的提问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所以本文不再对师生提问的做法进行研究。至于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回答,一般都讲得比较到位,所以也不需加以探讨。因此,本文着重对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探讨。提高课堂问答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提问方法、提问技巧不断地学习反思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需的。但是,我们更应该从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来深化我们的课堂提问,放大课堂提问的价值。我们应该从对自己提问的把关到兼顾对学生回答的关注、负责,使我们的课堂培养出一批批能高质量回答他人问题的学生。同时,对学生而言,也必须转变观念。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堂上每一个问答既是一次胆识的历练,也是一次语言的检验;既是一次思维整合的检阅,更是一次能力提升的机会,所以要像考场上答题一样高度重视和高要求自己。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金字塔(如下图)向学生加以说明好的回答(相当于应用和教别人)对自己的重要作用(不容易忘记)。 2.要求与学习
为了达到有效问答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之初很有必要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明确有效问答的重要性以及做法。例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无论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进行小组讨论,都要敢“说”、会“说”、善“说”,既要“说”得流畅、清晰、有逻辑性,还要让其他同学能听清楚、听明白。而没有回答问题的同学则要认真倾听,为判断发言者的观点正误以及是否需要修正补充或进一步说明作充分的准备。另外,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课堂有效问答的做法,教师可以播放先进教育地区的课堂视频给学生观摩,引导学生关注课堂中学生的良好表现,并以此为榜样进行学习和要求。
3.培训与实践
在新学期初,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而作出培训规划。
首先,培训要循序渐进。刚开始带班时,应先训练学生的胆量和培养自信。为了让学生敢发言,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多用表扬的语气激励学生”。[5]另外,考虑到学生个体知识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在提问时应做到因生施问,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例如,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刚开始培训时可以先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哪些”等;而对一些敢发言但思维逻辑有待加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多问“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之类的问题。同时,教师无论对哪类学生提问,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例如,学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时,教师可先就分泌过程的器官和激素种类进行提问,待到复习巩固时再让学生尝试描述整个过程。总之,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问不同的问题,学生能回答、敢回答才有可能促成有效问答。
其次,培训要多方面进行。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围绕几个尖子生或课堂参与比较积极的学生提问。教师提问时既要关心发言学生的表现情况,也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反应情况,并通过向别的学生追加提问,了解他们是否认真听、认真分析。
除了心理障碍外,学生不能很好回答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征服问题的“招数”。所以,教师在培训实践过程中必须全方位地“帮扶”,教会学生生物答题的一些方法和规律。例如,对于诸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各种试剂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不少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题干与课本原话中去寻找和组织。无论从教师的课堂提问,还是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特点来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提问或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来自课本上的原话或题干。如果学生能熟记课本中的相关术语和结论性语句,并具备从课本原话和题干中去寻找与组织答案的能力,那我们的课堂也就能实现有效问答的目的了。
再如,对“夏季晴朗的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出现短暂的‘午休现象’,这是为什么”等问题,学生的回答很多:“因为光照太强了。”“因为气温太高了。”“因为水分不够。”“因为二氧化碳不够。”……但学生的回答都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紧扣因果说完每个环节:夏季中午→温度很高→光合作用强→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暗反应减弱。对于一些因果问题,我们可以采取“逆向推导,顺向作答”的思维模式。
此外,对“要验证促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不能用去除甲状腺的小鼠作为实验动物,为什么”等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下建模:假如答案由几句话组成,则一般包括三句话。第一句话衔接题设,第二句话阐述原因,第三句话表述结果。即本题应该这样回答:去除了甲状腺,失去了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所以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再次,培训需持之以恒。对学生的培训要贯穿于课堂内外和每个学期的始终,不放过任何一个让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在每学期开学初,学生“说”的积极性都会有所下降,教师会发现,休息了一个假期的学生突然不爱“说”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并营造良好的氛围,坚持指导与评价相结合,两周左右学生就可以恢复原有的状态。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改变学习习惯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改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逼”无疑成为这个转变过程的助推器[6]。
有人说:“教学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课堂问答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善问、巧问,更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尽管中国的教育一直在走着一条不寻常的路: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到一堆机器、一张屏幕、乱点鼠标,我们丢掉了又重拾;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我们批判着却又难以割舍。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的课堂就必然拥有生命力,我们的做法就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邵炳起.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J].学周刊,2011(1).
[2]刘良华.什么是有效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张迎春,汪忠.生物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杨德宏.课堂问答的思维训练方法[J].今日中国教研,2008(8).
[5]刘玉芳.如何调动农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N].榆林学院校报,2009-7-1(11).
[6]李勤.好习惯“逼”出来[J].基础教育研究,2008(12).
(责任编辑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