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沙拉夫摊牌为哪般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BLLF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地位不稳的巴基斯坦强人或许正利用“沉默”
  从7月10日政府军队猛烈攻击极端分子占据的红色清真寺的画面,到7月20日数百名律师在最高法院外听到首席大法官乔杜里即将复职后热烈狂欢的场面,世人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巴基斯坦,一个是在用武力恢复秩序,一个是在用法律维护公正。两个矛盾着却互为补充的形象,曲折反映了巴国内各派系之间复杂的斗争与妥协现状。
  关于穆沙拉夫总统选择在7月和极端势力“摊牌”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答案。第一个答案是,极端组织势力已经坐大,逐渐但稳固地“塔利班化”,对穆沙拉夫的统治形成威胁。5年来,作为美国反恐战线上的坚定盟友,在获得大笔美元的同时,巴基斯坦付出的代价是国内濒临“分裂”,本来蛰伏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地区部落中的塔利班人员和思想,趁着民间反美情绪蔓延到巴基斯坦的大城市,并且扮演起民间警察的角色,要以伊斯兰法治理城区。这已经挑战到巴基斯坦传统的井水不犯河水原则。
  强人穆沙拉夫虽然和民主派有矛盾,在国会中要倚重穆斯林联盟和其他宗教政党对抗世俗的人民党,又顾忌到西部边境省份的经济民族主义者和部落长老们不好惹,因此常对本国的极端势力手下留情,但他本人的世俗倾向、反恐立场和“现代化”色彩,难免令塔利班式的极端组织嫉恨。在西方的压力下,双方的“总决算”迟早会到来。恰好这时与“基地”有联系的极端分子躲在首都红色清真寺内与政府对抗,给了政府以口实。
  当然,也有很多分析认为,穆沙拉夫的摊牌决定,其实是根据他本人的日程表做出的。在穆沙拉夫的日程表上,近来有些不利因素:其一,解除首席大法官乔杜里所造成的律师界和反对党的对抗越来越难以收场;其二,巴议会在2004年曾确认,1999年政变上台的穆沙拉夫统治合法,但总统任期是到2007年11月;其三,美国正对他的反恐决心感到怀疑。因此,发动这样一次行动,似乎可以一箭三雕:转移国民对“法官事件”的关注;造成“反恐需要强人,总统应留任”的舆论;让国际反恐盟友放心,继续支持他。
  还有一个被西方媒体热炒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的愤怒”。据传因为极端势力绑架了涉嫌从事色情业的中国公民,并试图让他们在电视上公开道歉,因而惹怒了中国这个伊斯兰堡“全天候”的朋友。在北京的强烈要求下’穆沙拉夫不得不杀一儆百。当然,这个传闻已被中国政府否定。据巴基斯坦《新闻报》报道,虽然穆沙拉夫表示中国人在巴受到威胁是巴基斯坦“整个国家的耻辱”,但他也强调,这次“沉默”行动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压力(此前也有传闻说是美国施压)。总理阿齐兹也说,该行动是早有计划。
  
  摊牌已经发生,后果多少也在预料之中。例如,攻陷红色清真寺之后一周内,巴各地自杀爆炸事件不断,其中就有对中国工程师车队的袭击。基地组织更是幸灾乐祸,大有在伊拉克之外再开辟一个屠杀大量平民和少量西方人的新战场的趋势。这样的乱局似乎印证了穆沙拉夫要转移民众视线、制造“混乱的局面需要强人”的说法。然而,在不断的爆炸声中,巴最高法院宣布“中止乔杜里职务”违宪,立即恢复其职务,穆沙拉夫接受这一判决;他还说,不会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10月份选举要如期举行——这一切似乎又说明,穆沙拉夫的确是要清除极端势力,或许他还想以此来与民主派争夺西方的支持。
  不过,“沉默”行动所引发的大量人员伤亡,也已加剧了民众的不满。很多人认为,强人政府不是解决恐怖主义的良方,真正出路在于赋予人民权力,组成文人政府;更多人批评穆沙拉夫治下的基础教育的失败:正是由于公立学校减少、费用增加,才使很多平民子弟只好去极端分子办的免费宗教学校接受洗脑,甚至梦想着当“烈士”。
  这些后果似乎都不利于穆沙拉夫。但这个地位不稳的巴基斯坦强人或许正利用“沉默”行动改变整个国家的航道:此前,人们在讨论“要一个军人政府,还是要一个民主选举的文人政府”,现在,人们或许不得不讨论“要一个带有温和宗教色彩的、现代化的国家,还是要一个极端色彩的、塔利班式的国家”。而在新话题的讨论里,人们会发现,军人总统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他愿意和民主选举出来的总理合理地分权的话。
其他文献
高中学生写议论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说理。但最让一线老师头疼的是,学生的说理往往肤浅、片面,分析问题时看不到事物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不能从主观到客观、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地去论证,论证过程也往往缺乏逻辑性。而一篇考场议论文,如果缺乏一定的思维深度,“优秀”根本无从谈起。而议论文的“深刻”,思辨必须在场。  那么何为思辨?思考、辨析也。即分析、推理、质疑、判断等思维活动及辨析事物的情况、类别等方面的能力。
一年来,于丹热了,《论语》热了。  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国民间的复兴早就开始。有人说,这是在革命年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也有人说,这是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过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虽然它背后有市场推波助澜。  不过在热热闹闹的潮流下,还是有真问题。8月初,金耀基先生在《中国文化论坛——孔子与当代中国》的开幕致词时说了这样一段话:“百年来中国人逐渐形成的最大的共识应
虽然说要想在一届政府任内在中国建立一个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困难,但是,如果从改革现行的财政习惯切入,当能有效加快这一体系的建设速度。    2007年10月18日午间,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黄花场村一组的一小块荒坡上,一对年过古稀的老人,脚上都穿着有些褪色的解放鞋,弓着腰,在一锄头、一锄头地刨红薯。老妇人一头白发扎着黑色的发箍,远远看着特别显眼。他们是黄花场利一组的农民苏贤贵和熊祥英
教师在高三复习时尽管对古诗词知识的梳理全面细致,对应考点的讲解清晰,对应考点训练题目的分析透彻。但学生的高考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问题是:复习时是一个一个考点的抽象分析,训练时一个一个考点的对应训练或一篇一篇的综合训练,学生缺少有序的,有群文“议题”的具体的古诗词篇章的认知,更缺少自己在认知理解基础上的知识建构,形成不了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素养。下面以古诗词中的“词”的复习为例,
海明威的小说具有简约的风格。小说几乎由人物的对话构成。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指出,要使对话顺利进行,谈话目标能够完成,交际的双方必须遵循合作原则。有一条是关联准则,指相互之间对话要相关。《桥边的老人》的对话不仅简洁,而且时常答非所问,侦察兵和老人的对话总是错位。简洁和错位的对话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风格,它实际上是作者呈现故事的一种方式。理查德福特说:“我觉得海明威是保守秘密,而非揭示秘密。”他遮蔽了一
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后, 针对有关中国民主政治的问题,坦诚地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的判断。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民主问题上的自信,让世人感悟颇多。   曾几何时,一提到民主问题, 西方舆论界便占领了某种“道德高地”,把中国描绘成一个“经济改革、政治保守”的独裁国家。 胡主席在世人面前坚定地承诺:今后的中国, 就是要“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
分配与承认:正义的两个维度    “承认的政治”,概念源自加拿大学者泰勒《承认的政治》一书。在“承认”主义者们看来,当代社会的各种斗争,如果恰当地加以理解的话,都可以视为“为承认斗争”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承认不外乎有三种,一是得到家庭的承认——爱,一是得到法律的承认——尊重,一是得到社会的承认——声望,整个人类的历史,都可以在“承认”的框架内被解读。“承认的政治”固然是一个不错的理论模型,但若考虑弱
不同于选课或游学,“行走课堂”是一场文化预设、知识盛宴,是一次大语文的综合实践课,是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的饕餮盛宴。它需要各科老师的接力长跑,它也尊重学生的现场所得,允许出现研究的不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能力。基于此,
这次危机公关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不能让个别事件演化成对中国商品的整体价值产生认同危机。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虽然中国已就此展开危机公关,但是,截至目前,这场食品安全危机目前仍没有完全停息的迹象,在美国、东南亚、日本,中国的食品安全仍然是当地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食品,甚至中国商品成为有问题商品的代名词。  国内媒体和官员认为,这场食品危机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中国威胁”论。  
民主“中国结”的世俗解读    在坊间大多数人的认知序列和价值谱系中,“民主”往往是一个深奥、晦涩和充满政治意味的概念,并因此给人以高高在上、远离世俗生活的印象。尤其是在“国民素质制约民主进程”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与窠臼之中,更是加剧了这种印象。  通读上期“独家策划”,其实不难澄清与纠正上述这个近乎偏拗的印象。有人说,“中国结”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民主,其实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