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前次写了淘藏在巧。有朋友说巧之一字,不能囊括淘藏全部。的确,还有一类淘藏,凭的不是巧功,而是一个勤字。不辞辛劳的那种勤。看客们可能要问,这勤谁不知道,不就是没事的时候多溜腿吗?十几年前我也这么想,年轻嘛,不怕跑腿,只有跑断了腿,才能有油水。渐渐我觉得,我错了。有一年夏天,暴热,休息日上下午,头顶一块湿毛巾,怀揣两瓶白开水,跑收藏品市场去了,差点中暑。哥们儿都说我跑得真够勤的,连妻女都说大热天的可真有瘾,可是偏偏没淘到几样可心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时也只是初级的那种勤。
勤字诀,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分别大了去了。玩勤字,是要一个一个台阶往上练的。不过,这里边的乐,很少为外人所知。
勤遛是基本功
淘换藏品,懒了是不成的,有时候往往就是因为一个懒的念头,错过了一件好东西,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我有一朋友,家住石景山那边,十年如一日的星期六一大早往潘家园这边跑,经常是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到了。早先我还以为他跟我一样住在附近,我有时候有事去不了,他则没落过空。用他的话说:“一天都不能落下,说不定你哪天没来,就错过了你久寻不遇的东西。”
所以勤的第一个口诀,就是勤跑,有枣没枣来一杆子。这个勤就是个力气活,所以您看旧货市场、古玩市场上跑得最勤的差不多都是三四十岁的人,这个年龄段入门收藏最合适,一是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二有体力,能跑能颠儿。
说一个朋友的故事。那年7月23日,天气预报第二天气温高达42度零几,零几记不清了。这人生来怕热不怕冷,40度气温听了让人害怕。妻女头天晚上劝他第二天不要去了,以防中暑,他说不去不就成偷懒了?“你看人家谁谁谁,多远都去。”那时的腿勤,一半是比出来的,一半是自觉自愿的。
星期六一大早还不到七点钟,这哥们儿就再也眯不着了,总觉得有个东西在心里挠。以往要是碰上这感觉,去旧货市场一定能碰上久已想找的东西,淘东西时间长了,人总会有这种感觉,好像自己要找的东西在那儿招呼你似的。这是腿勤的内在动力,没有这个动力,大多数人很难坚持下去。哥们儿坐卧不安,草草吃了几块饼干喝了一杯水,就匆匆下了楼。走出没几步才发现没带水,一想算了,早去早回吧。从前有人好像说过,淘换旧东西一定要赶早去,晚了就要失之交臂。而意外收获往往就在这一个“早”字。所以腿勤的另一个含义就是要赶早。时间就是收获,时间就是快乐。
勤的第二个诀,就是动作要快,要像攻城略地一样,连下几城方好。一进潘家园,连续转过几个地摊之后,他猛然发现一处地摊后面的铁柜子门开着,里面放着一个白乎乎脏兮兮的瓷器,远看像个立着的大鸭蛋,近前细看,方知是一件瓷雕。自打买了房以后,他就觉得客厅里应该有件像样的瓷器,以前放过青花鹿瓶,后来觉得喻意有点俗气,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这回见着这个大鸭蛋似的瓷雕,眼睛就发光,找的不就是它吗?
瓷雕,是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创作,它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通过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表现在瓷器作品上,刻在器皿上的,如盘、碗、花瓶、茶具、文具等。这件瓷雕造型很特别,到现在朋友也不知道其正式名称为何。瓷器表面刻的是山水人物,布局规整,虚实得当,落款陈国治,陈氏安徽祁门人,清道光、咸丰年间景德镇著名雕瓷艺人。其作品最富画意。据说陈国治制作的传世瓷雕作品凤毛麟角,多为后世仿制。朋友淘换到的这件,他自己说应该是民国时期的仿作,算是老仿吧。仿得很到位,甚少匠气。
瓷雕本来是白的,外表很脏,都快看不出白颜色了。抱着这东西回家,他一个劲儿地给它洗澡,足足用净水冲了一个多小时,表面上沾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全冲光了,又用洗涤灵把表面擦洗了一遍,总算露出了瓷雕真面目。那天我去他家看到这件东西,跟他说你那一大堆东西,也不如这一件,“心中有山清水秀,壶里无利绊名牵”。
我问他多少钱淘换来的。不问还行,一问他直说别提了。当时要三千,之前淘换了一块黄玉,就剩两千了,好说歹说,把那块黄玉给了卖家。“下手要快呀”,现在他这个悔呀——“就那块黄玉,搁现在起码值个十万八万的。”所以腿勤的第三个要诀是:带够了银子。
眼勤是宝
对于淘藏的勤来说,腿勤只是基本功,是第一步,但是要想勤到一定档次,要到第二步:眼勤。你光勤溜达了,可是眼睛不勤,没神,就是遇上好东西也一样错过。老金说起当年错过的一尊鎏金佛像,啥时候念叨起来,都有抽自己嘴巴子的冲动。“那是一尊明代末年的鎏金铜佛像,混在一堆佛像里面,挺不起眼。”老金只看了一眼,觉得没什么,溜完了,中午回家的路上突然想起来,那尊老佛像得到明末了,最损也在清初。一念至此,忙跑回去,所有的佛像都在,只那尊卖了。“谁让咱眼睛不勤,光溜腿了。”从那以后,老金就悟出来了,眼睛要一件一件地看,眼勤了,才能发现好东西。
真正的眼勤,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个是踅摸得勤,一个是眼要尖。后者最要紧,刘新别看只有四十上下,平时总是迷迷糊糊,跟八年睡不醒似的,跟他聊天,没别的,就看他一个劲儿地揉眼睛了。您别看他这副德行,要是跟他去旧货市场,您就是拿着放大镜、望远镜,两眼瞪得溜圆,也不如他随便 一眼厉害。
他拿出一件白色透明有手指头粗的东西给我看,“这叫什么?”不知道,在玩家子面前,实话实说没坏处。东西的正名叫“勒子”,材料是玛瑙的,外形为八棱,上面的图案是一只坐着的熊。刘新说他给这东西起了一个名字,很形象很准确,“八棱坐熊玛瑙勒子”。
勒子,也有叫“蜡子”的,勒子是其通俗的写法。从形式上说,勒子一般有圆勒子、方勒子和多棱勒子等,主要佩戴于胸前或腰间,属于玉饰一类。它可以单独佩戴,也可以和其他的玉件组合起来佩戴。
刘新的这件勒子是元代的作品,得自旧货市场。他家距离旧货市场也就几步路,可他一直都没有去过家门口的这个市场,他喜欢跑远处的,“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是远处的市场有好货。”这次纯属偶然一遛,一眼就让他碰上了这只勒子。当时摊主开价5000元,刘新平日买东西有个习惯,不爱还价,他觉得不还价才有淘东西的快感。可到了旧货市场这种地方,你要是不还价,人家还以为你是大头呢。他想不管成不成,5000不是个辣价格,“3000吧。”没想到对方还就真应了。
他第一眼看上的就是这只活灵活现的坐熊。黑色的熊,坐在那里昂着头,白色的玛瑙背景就像冰天雪地。这只玛瑙勒子的可贵之处,在于那只熊是由玛瑙中天然黑色纹理构成的。你可别小看这东西,一块玛瑙拿在手里面,第一,你要能够通过想象,发现这只北极熊。第二,最为重要的,就是你有没有手艺把这只熊做好。这只勒子,一共有八个面,也就是八个棱,每一个面怎么磨都是艺术。无论哪面磨多了,熊的形象都会受到破坏。制作这只勒子的人,一是有眼力,这是选好料的前提,二是有艺术眼光,摆弄好料的前提,三是手艺好,做好的前提。一眼就看中了这三点,刘新眼毒。
这只让刘新这么喜欢的玛瑙勒子,到底值多少钱?我试着问:“如果人家用两倍或是更高的价钱收回勒子,你卖吗?”他摇头说不卖。尽管真正的藏家是不卖这些心爱之物的,但收藏者对自己的心爱物品,心里都会有一个估价。
心勤方能如愿
淘换藏品,腿勤是基本功,第二眼勤,就是见什么踅摸什么,要具备一眼全扫一遍的功力才好,顶好的是一眼就盯上心仪之物。不过,我最近观察了一下,发现还有一个勤:心勤。这个“勤”字,绝对不是个数量概念,说你想一件东西,想了多少回,这个不叫勤,应该是长期学习、长期积累和长期思考的产物。收藏如果仅仅是为了理财,那你是到不了这个阶段的。
很多人都讲,一不留神,遇上心仪已久的好宝贝,你问他那宝贝有啥好的,你听吧,就那么两句,不是造型好、料好就是包浆好之类的套话,跟一个模板似的,见着就往上套。这都跟我说的心勤沾不上边。我见过一哥们儿,专藏民国瓷器,好几年前,这玩意儿还不是很火,他就开始研究了。他是先琢磨清楚了再收藏,用他的话说这叫心中有数,“先遛遛心”。只有心先勤了,方能在遇上藏品时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动感觉。没有这种心动,你就是腿再勤,眼再勤,也到不了眼前一亮的境界。眼前那一亮,其实是心中一亮。心里有,眼前才会有。
说我自己的一个故事,入藏的1934年版《日华大辞典》,如果仅仅是版权页上写着1934,或是民国23年之类的字样,也许我会犹豫。因为当时开价虽不算高得离奇,可也不是仨瓜俩枣的银子就能打发的。“民国书,300元”一口价。书套完好,还真没见过这么完好的旧书套,把书取出来,品相十成,应该归功于书套,没有它,70多年过去,对于辞典来说,早翻烂了。不过这都不是我留下它的理由。翻到版权页第一眼,人们看到的总是出版年月,“昭和9年12月20日印刷,昭和9年12月21日发行”,这年份应是1934年。初以为是日本的图书,没有上心,再往下看,就真的心动了——出版地是“奉天商阜地11纬路第35号”,这是日本侵华时期伪满洲国时期出版的辞典。饭河道雄编,东方文化会出版,东方印书馆印刷所印行。“东方文化会”在日本侵华时期是干什么的,不用说大家知道,是一个侵华文化机构。普及讲授日语是一回事,由侵略者主持的语言普及和讲授,就是另一回事了,在今天这叫软实力的侵略,或曰文化侵略。最有价值的是书后面的那份书单,从中可以看出,伪满洲国时期出版的外语辞典主要是日语辞典。它是我们今天研究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伪满洲国实施文化侵略的文物证据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文献价值。
我心里一直就想着何时能收上一部伪满时期的日汉辞典,竟真的遇上了。交钱,拿过书,夹在腋下走人。不断研究,才能不断发现。先了然于心,后相遇于市。人生一大乐也。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勤字诀,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分别大了去了。玩勤字,是要一个一个台阶往上练的。不过,这里边的乐,很少为外人所知。
勤遛是基本功
淘换藏品,懒了是不成的,有时候往往就是因为一个懒的念头,错过了一件好东西,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我有一朋友,家住石景山那边,十年如一日的星期六一大早往潘家园这边跑,经常是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到了。早先我还以为他跟我一样住在附近,我有时候有事去不了,他则没落过空。用他的话说:“一天都不能落下,说不定你哪天没来,就错过了你久寻不遇的东西。”
所以勤的第一个口诀,就是勤跑,有枣没枣来一杆子。这个勤就是个力气活,所以您看旧货市场、古玩市场上跑得最勤的差不多都是三四十岁的人,这个年龄段入门收藏最合适,一是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二有体力,能跑能颠儿。
说一个朋友的故事。那年7月23日,天气预报第二天气温高达42度零几,零几记不清了。这人生来怕热不怕冷,40度气温听了让人害怕。妻女头天晚上劝他第二天不要去了,以防中暑,他说不去不就成偷懒了?“你看人家谁谁谁,多远都去。”那时的腿勤,一半是比出来的,一半是自觉自愿的。
星期六一大早还不到七点钟,这哥们儿就再也眯不着了,总觉得有个东西在心里挠。以往要是碰上这感觉,去旧货市场一定能碰上久已想找的东西,淘东西时间长了,人总会有这种感觉,好像自己要找的东西在那儿招呼你似的。这是腿勤的内在动力,没有这个动力,大多数人很难坚持下去。哥们儿坐卧不安,草草吃了几块饼干喝了一杯水,就匆匆下了楼。走出没几步才发现没带水,一想算了,早去早回吧。从前有人好像说过,淘换旧东西一定要赶早去,晚了就要失之交臂。而意外收获往往就在这一个“早”字。所以腿勤的另一个含义就是要赶早。时间就是收获,时间就是快乐。
勤的第二个诀,就是动作要快,要像攻城略地一样,连下几城方好。一进潘家园,连续转过几个地摊之后,他猛然发现一处地摊后面的铁柜子门开着,里面放着一个白乎乎脏兮兮的瓷器,远看像个立着的大鸭蛋,近前细看,方知是一件瓷雕。自打买了房以后,他就觉得客厅里应该有件像样的瓷器,以前放过青花鹿瓶,后来觉得喻意有点俗气,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这回见着这个大鸭蛋似的瓷雕,眼睛就发光,找的不就是它吗?
瓷雕,是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创作,它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通过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表现在瓷器作品上,刻在器皿上的,如盘、碗、花瓶、茶具、文具等。这件瓷雕造型很特别,到现在朋友也不知道其正式名称为何。瓷器表面刻的是山水人物,布局规整,虚实得当,落款陈国治,陈氏安徽祁门人,清道光、咸丰年间景德镇著名雕瓷艺人。其作品最富画意。据说陈国治制作的传世瓷雕作品凤毛麟角,多为后世仿制。朋友淘换到的这件,他自己说应该是民国时期的仿作,算是老仿吧。仿得很到位,甚少匠气。
瓷雕本来是白的,外表很脏,都快看不出白颜色了。抱着这东西回家,他一个劲儿地给它洗澡,足足用净水冲了一个多小时,表面上沾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全冲光了,又用洗涤灵把表面擦洗了一遍,总算露出了瓷雕真面目。那天我去他家看到这件东西,跟他说你那一大堆东西,也不如这一件,“心中有山清水秀,壶里无利绊名牵”。
我问他多少钱淘换来的。不问还行,一问他直说别提了。当时要三千,之前淘换了一块黄玉,就剩两千了,好说歹说,把那块黄玉给了卖家。“下手要快呀”,现在他这个悔呀——“就那块黄玉,搁现在起码值个十万八万的。”所以腿勤的第三个要诀是:带够了银子。
眼勤是宝
对于淘藏的勤来说,腿勤只是基本功,是第一步,但是要想勤到一定档次,要到第二步:眼勤。你光勤溜达了,可是眼睛不勤,没神,就是遇上好东西也一样错过。老金说起当年错过的一尊鎏金佛像,啥时候念叨起来,都有抽自己嘴巴子的冲动。“那是一尊明代末年的鎏金铜佛像,混在一堆佛像里面,挺不起眼。”老金只看了一眼,觉得没什么,溜完了,中午回家的路上突然想起来,那尊老佛像得到明末了,最损也在清初。一念至此,忙跑回去,所有的佛像都在,只那尊卖了。“谁让咱眼睛不勤,光溜腿了。”从那以后,老金就悟出来了,眼睛要一件一件地看,眼勤了,才能发现好东西。
真正的眼勤,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个是踅摸得勤,一个是眼要尖。后者最要紧,刘新别看只有四十上下,平时总是迷迷糊糊,跟八年睡不醒似的,跟他聊天,没别的,就看他一个劲儿地揉眼睛了。您别看他这副德行,要是跟他去旧货市场,您就是拿着放大镜、望远镜,两眼瞪得溜圆,也不如他随便 一眼厉害。
他拿出一件白色透明有手指头粗的东西给我看,“这叫什么?”不知道,在玩家子面前,实话实说没坏处。东西的正名叫“勒子”,材料是玛瑙的,外形为八棱,上面的图案是一只坐着的熊。刘新说他给这东西起了一个名字,很形象很准确,“八棱坐熊玛瑙勒子”。
勒子,也有叫“蜡子”的,勒子是其通俗的写法。从形式上说,勒子一般有圆勒子、方勒子和多棱勒子等,主要佩戴于胸前或腰间,属于玉饰一类。它可以单独佩戴,也可以和其他的玉件组合起来佩戴。
刘新的这件勒子是元代的作品,得自旧货市场。他家距离旧货市场也就几步路,可他一直都没有去过家门口的这个市场,他喜欢跑远处的,“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是远处的市场有好货。”这次纯属偶然一遛,一眼就让他碰上了这只勒子。当时摊主开价5000元,刘新平日买东西有个习惯,不爱还价,他觉得不还价才有淘东西的快感。可到了旧货市场这种地方,你要是不还价,人家还以为你是大头呢。他想不管成不成,5000不是个辣价格,“3000吧。”没想到对方还就真应了。
他第一眼看上的就是这只活灵活现的坐熊。黑色的熊,坐在那里昂着头,白色的玛瑙背景就像冰天雪地。这只玛瑙勒子的可贵之处,在于那只熊是由玛瑙中天然黑色纹理构成的。你可别小看这东西,一块玛瑙拿在手里面,第一,你要能够通过想象,发现这只北极熊。第二,最为重要的,就是你有没有手艺把这只熊做好。这只勒子,一共有八个面,也就是八个棱,每一个面怎么磨都是艺术。无论哪面磨多了,熊的形象都会受到破坏。制作这只勒子的人,一是有眼力,这是选好料的前提,二是有艺术眼光,摆弄好料的前提,三是手艺好,做好的前提。一眼就看中了这三点,刘新眼毒。
这只让刘新这么喜欢的玛瑙勒子,到底值多少钱?我试着问:“如果人家用两倍或是更高的价钱收回勒子,你卖吗?”他摇头说不卖。尽管真正的藏家是不卖这些心爱之物的,但收藏者对自己的心爱物品,心里都会有一个估价。
心勤方能如愿
淘换藏品,腿勤是基本功,第二眼勤,就是见什么踅摸什么,要具备一眼全扫一遍的功力才好,顶好的是一眼就盯上心仪之物。不过,我最近观察了一下,发现还有一个勤:心勤。这个“勤”字,绝对不是个数量概念,说你想一件东西,想了多少回,这个不叫勤,应该是长期学习、长期积累和长期思考的产物。收藏如果仅仅是为了理财,那你是到不了这个阶段的。
很多人都讲,一不留神,遇上心仪已久的好宝贝,你问他那宝贝有啥好的,你听吧,就那么两句,不是造型好、料好就是包浆好之类的套话,跟一个模板似的,见着就往上套。这都跟我说的心勤沾不上边。我见过一哥们儿,专藏民国瓷器,好几年前,这玩意儿还不是很火,他就开始研究了。他是先琢磨清楚了再收藏,用他的话说这叫心中有数,“先遛遛心”。只有心先勤了,方能在遇上藏品时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动感觉。没有这种心动,你就是腿再勤,眼再勤,也到不了眼前一亮的境界。眼前那一亮,其实是心中一亮。心里有,眼前才会有。
说我自己的一个故事,入藏的1934年版《日华大辞典》,如果仅仅是版权页上写着1934,或是民国23年之类的字样,也许我会犹豫。因为当时开价虽不算高得离奇,可也不是仨瓜俩枣的银子就能打发的。“民国书,300元”一口价。书套完好,还真没见过这么完好的旧书套,把书取出来,品相十成,应该归功于书套,没有它,70多年过去,对于辞典来说,早翻烂了。不过这都不是我留下它的理由。翻到版权页第一眼,人们看到的总是出版年月,“昭和9年12月20日印刷,昭和9年12月21日发行”,这年份应是1934年。初以为是日本的图书,没有上心,再往下看,就真的心动了——出版地是“奉天商阜地11纬路第35号”,这是日本侵华时期伪满洲国时期出版的辞典。饭河道雄编,东方文化会出版,东方印书馆印刷所印行。“东方文化会”在日本侵华时期是干什么的,不用说大家知道,是一个侵华文化机构。普及讲授日语是一回事,由侵略者主持的语言普及和讲授,就是另一回事了,在今天这叫软实力的侵略,或曰文化侵略。最有价值的是书后面的那份书单,从中可以看出,伪满洲国时期出版的外语辞典主要是日语辞典。它是我们今天研究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伪满洲国实施文化侵略的文物证据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文献价值。
我心里一直就想着何时能收上一部伪满时期的日汉辞典,竟真的遇上了。交钱,拿过书,夹在腋下走人。不断研究,才能不断发现。先了然于心,后相遇于市。人生一大乐也。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