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5亿,每年还以3.3%的速度增加。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消费产业已经应运而生。据测算,2006我国老年用品市场的年消费能力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到2010年,将突破1万亿大关。由于该产业商机无限,被业界冠以“银发经济”和“朝阳产业”。
老年经济近两年受到媒介热捧,各种媒体竞相发表评论认为老年消费已经升温,但是厂家和商家的反应都很迟钝。一些生产企业对老年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导致老年市场开发不足,老年消费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目前市场上老年保健品比较丰富,各商场的日销售量也很可观。但除了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外,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实在是不多。北京市老龄协会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逐渐加快,但目前我国老年用品的经销和开发还很落后,专门生产老年人用品的厂家很少,市场上的老年产品品种单一,集中在保健品、营养品上,不能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商家为什么就不能为老人开设一片消费天地?媒体的分析有理有据,老年市场这块蛋糕为何迟迟没有被开发。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商家没有动老年经济的脑筋,自然有他的道理。在他们眼里,老年人的钱并不好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没有成熟,投资风险很大。一个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先需要进行市场培育的。虽然企业先参与培育市场做大“蛋糕”可以更好地分享“蛋糕”,但走在市场前沿的企业不仅要有眼光,还要有承担投资风险的胆识,还要有足够的经济力量。
为一家服装公司跑职业装定单的业务员告诉记者,该公司曾生产中老年服装投放市场,但近千万的投入只是“软着陆”,因为逛服装店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致使老年服装的销售非常不景气。公司又及时将研发重心转回到时装和职业装上了。大概因为类似因素,很少有服装企业将老年人服装列为研发和生产重点,在采访时他们都表示,服装的主体消费者是中青年,如果改变生产线,生产老年服装,那样实在太冒险。正规厂家不愿意生产老年服装,结果老年人服装多出自小企业或家庭作坊,整体质量难以保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样式设计陈旧。老人服装几乎千篇一律为宽松肥大式,既少垫肩又无腰身,穿上去无论胖瘦都显得十分臃肿。在商场里我们常常看到,往往三四年前的服装样式仍挂在柜台上叫卖,还美其名曰:“老年服装没有过时之说。”真正想买到漂亮得体服装的老年人只能失望而归。
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赵宝华认为,一方面,我国的”银色产业“目前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对商家有诱惑力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老龄群体的较大差异及消费需求层次的多样化,要求商家生产的产品不仅应针对有消费能力的老年群体,还应在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改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新产品。这种市场不成熟要求又很多的情况使商家难以下定决心投资老年用品生产和销售。
二、老年人消费习惯不同于年轻人,消费观较为成熟,冲动消费和目的不明确的盲目消费少。他们在长期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往往非常相信自己的购买经验,知道哪些商品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根据自己业已形成的标准,再三思量,然后进行购买。老年人购物讲究经济实惠,使用方便,经久耐用,不易受商品的包装、外观、色彩、广告、销售气氛的影响.极少产生冲动性购买。由于消费习惯的影响,尽管国内老年人生活质量已逐渐提高,但大多老年人在购买时仍然不跟时髦,讲究实惠。老年消费者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购买商品的第一目的,他们强调质量可靠、经济合理、舒适安全。
老年人购物注重比较商品的价格,讲究物美价廉,对降价、特价、优惠价、折扣价较为敏感。某商场经理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老年人舍不得花钱,经营老年人商品不划算。还有一些企业认为,老年人商品利润低,他们不看好这个市场。传统上认为,老人是节衣缩食的代名词。由于老年人出生在我国经济非常不发达的时候.大都有过忍饥挨饿的经历,因此,他们更喜欢把钱存起来,而不是大把地花费掉。老年人舍不得花钱的特点使他们成了商家眼中的二等顾客。
老年人还会长期使用某种品牌或某个厂家的商品,经常惠顾某家商店。老年顾客对新产品,尤其是结构较为复杂、性能难以认知、使用不大方便的新产品不易接受,往往是新产品已经被众多消费者接受后才开始感兴趣。老年人的这一购买习惯也使许多厂家对投资开发新品牌望而却步。
老年人还有很强烈的舍己精神。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说,“他们大都忽略自己的需求,缺乏自我意识。”中国老人更多地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知足,对子女的牵肠挂肚。老年人逛商店大部分也是给孙子孙女买东西,很少主动给自己购物。这也使得老年商品尤其是高等老年商品销售不旺。
三、缺乏政策支持。据了解,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扶持政策。上海市黄浦区现有人口63万,老龄人口占21%。区政府历年来共兴办老年公寓5处,床位2600张,现在已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每年营业额2300万元。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上海市规定给每个床位一次性补贴2000元。温州市政府规定,“营利性的社会福利机构,其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实行完全产权,产权归投资者。收费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供地方式“采用公开招标或挂牌方式出让,出让底价根据市场评估确定”,“免收土地管理费”。厦门市规定,“老年福利机构对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尽管有关部门已经出台政策扶持老年产业,但是,整体规划和正确的老年产业定位目前还处于空白地位,政府的政策也非常不完备。我国在各级省市县政府都设立负责老年人问题的工作部门——“老龄办”、“老龄委”,也颁布和制定了各种扶持从事老年用品生产企业的文件、政策,但是对老年产业的发展所需的舆论引导却很不及时,一些诸如信贷优先、吸引投资、项目审批优先之类的优惠政策不能适应需要。政策往往流于形式而得不到贯彻执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渠道问题,企业发展也缺乏所需要的国内外信息,缺乏研究开发老年商品的研发设计人员,缺乏一个将老年商品开发、生产、经营、消费有机结合并互相沟通的信息传输平台。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商家普遍认为老年人的钱并不容易赚。老年人商品批量小,利润薄,厂家都不愿意生产:老年人眼光苛刻,爱挑毛病,空闲时间又多,容易和商家扯皮,这又使经销商们不愿意销售老年商品。可见,当前媒体上所盛赞的老年产业机会多还只是一种构想,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老年人市场的确潜力很大,但是投资风险很大,投资者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据悉,在国内大部分厂商对老年用品按兵不动的同时,国外一些知名企业却看好我国的老年用品市场,并相继进驻。美国联邦诚信控股公司中国项目部负责人迈尼先生对开发我国老年用品市场充满信心,美国联邦诚信控股公司已与广东明盈投资有限公司实现强强联合.率先在广州从化新城区开发兴建一座CBS华南港国际老年用品展示交易中心,把中国老年用品专业市场做大做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同行对中国老年市场的扩张,一方面带来了竞争,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验,相信能给缺少老年用品产销经验的中国厂商以启示。
老年经济近两年受到媒介热捧,各种媒体竞相发表评论认为老年消费已经升温,但是厂家和商家的反应都很迟钝。一些生产企业对老年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导致老年市场开发不足,老年消费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目前市场上老年保健品比较丰富,各商场的日销售量也很可观。但除了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外,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实在是不多。北京市老龄协会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逐渐加快,但目前我国老年用品的经销和开发还很落后,专门生产老年人用品的厂家很少,市场上的老年产品品种单一,集中在保健品、营养品上,不能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商家为什么就不能为老人开设一片消费天地?媒体的分析有理有据,老年市场这块蛋糕为何迟迟没有被开发。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商家没有动老年经济的脑筋,自然有他的道理。在他们眼里,老年人的钱并不好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没有成熟,投资风险很大。一个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先需要进行市场培育的。虽然企业先参与培育市场做大“蛋糕”可以更好地分享“蛋糕”,但走在市场前沿的企业不仅要有眼光,还要有承担投资风险的胆识,还要有足够的经济力量。
为一家服装公司跑职业装定单的业务员告诉记者,该公司曾生产中老年服装投放市场,但近千万的投入只是“软着陆”,因为逛服装店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致使老年服装的销售非常不景气。公司又及时将研发重心转回到时装和职业装上了。大概因为类似因素,很少有服装企业将老年人服装列为研发和生产重点,在采访时他们都表示,服装的主体消费者是中青年,如果改变生产线,生产老年服装,那样实在太冒险。正规厂家不愿意生产老年服装,结果老年人服装多出自小企业或家庭作坊,整体质量难以保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样式设计陈旧。老人服装几乎千篇一律为宽松肥大式,既少垫肩又无腰身,穿上去无论胖瘦都显得十分臃肿。在商场里我们常常看到,往往三四年前的服装样式仍挂在柜台上叫卖,还美其名曰:“老年服装没有过时之说。”真正想买到漂亮得体服装的老年人只能失望而归。
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赵宝华认为,一方面,我国的”银色产业“目前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对商家有诱惑力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老龄群体的较大差异及消费需求层次的多样化,要求商家生产的产品不仅应针对有消费能力的老年群体,还应在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改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新产品。这种市场不成熟要求又很多的情况使商家难以下定决心投资老年用品生产和销售。
二、老年人消费习惯不同于年轻人,消费观较为成熟,冲动消费和目的不明确的盲目消费少。他们在长期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往往非常相信自己的购买经验,知道哪些商品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根据自己业已形成的标准,再三思量,然后进行购买。老年人购物讲究经济实惠,使用方便,经久耐用,不易受商品的包装、外观、色彩、广告、销售气氛的影响.极少产生冲动性购买。由于消费习惯的影响,尽管国内老年人生活质量已逐渐提高,但大多老年人在购买时仍然不跟时髦,讲究实惠。老年消费者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购买商品的第一目的,他们强调质量可靠、经济合理、舒适安全。
老年人购物注重比较商品的价格,讲究物美价廉,对降价、特价、优惠价、折扣价较为敏感。某商场经理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老年人舍不得花钱,经营老年人商品不划算。还有一些企业认为,老年人商品利润低,他们不看好这个市场。传统上认为,老人是节衣缩食的代名词。由于老年人出生在我国经济非常不发达的时候.大都有过忍饥挨饿的经历,因此,他们更喜欢把钱存起来,而不是大把地花费掉。老年人舍不得花钱的特点使他们成了商家眼中的二等顾客。
老年人还会长期使用某种品牌或某个厂家的商品,经常惠顾某家商店。老年顾客对新产品,尤其是结构较为复杂、性能难以认知、使用不大方便的新产品不易接受,往往是新产品已经被众多消费者接受后才开始感兴趣。老年人的这一购买习惯也使许多厂家对投资开发新品牌望而却步。
老年人还有很强烈的舍己精神。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说,“他们大都忽略自己的需求,缺乏自我意识。”中国老人更多地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知足,对子女的牵肠挂肚。老年人逛商店大部分也是给孙子孙女买东西,很少主动给自己购物。这也使得老年商品尤其是高等老年商品销售不旺。
三、缺乏政策支持。据了解,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扶持政策。上海市黄浦区现有人口63万,老龄人口占21%。区政府历年来共兴办老年公寓5处,床位2600张,现在已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每年营业额2300万元。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上海市规定给每个床位一次性补贴2000元。温州市政府规定,“营利性的社会福利机构,其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实行完全产权,产权归投资者。收费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供地方式“采用公开招标或挂牌方式出让,出让底价根据市场评估确定”,“免收土地管理费”。厦门市规定,“老年福利机构对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尽管有关部门已经出台政策扶持老年产业,但是,整体规划和正确的老年产业定位目前还处于空白地位,政府的政策也非常不完备。我国在各级省市县政府都设立负责老年人问题的工作部门——“老龄办”、“老龄委”,也颁布和制定了各种扶持从事老年用品生产企业的文件、政策,但是对老年产业的发展所需的舆论引导却很不及时,一些诸如信贷优先、吸引投资、项目审批优先之类的优惠政策不能适应需要。政策往往流于形式而得不到贯彻执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渠道问题,企业发展也缺乏所需要的国内外信息,缺乏研究开发老年商品的研发设计人员,缺乏一个将老年商品开发、生产、经营、消费有机结合并互相沟通的信息传输平台。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商家普遍认为老年人的钱并不容易赚。老年人商品批量小,利润薄,厂家都不愿意生产:老年人眼光苛刻,爱挑毛病,空闲时间又多,容易和商家扯皮,这又使经销商们不愿意销售老年商品。可见,当前媒体上所盛赞的老年产业机会多还只是一种构想,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老年人市场的确潜力很大,但是投资风险很大,投资者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据悉,在国内大部分厂商对老年用品按兵不动的同时,国外一些知名企业却看好我国的老年用品市场,并相继进驻。美国联邦诚信控股公司中国项目部负责人迈尼先生对开发我国老年用品市场充满信心,美国联邦诚信控股公司已与广东明盈投资有限公司实现强强联合.率先在广州从化新城区开发兴建一座CBS华南港国际老年用品展示交易中心,把中国老年用品专业市场做大做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同行对中国老年市场的扩张,一方面带来了竞争,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验,相信能给缺少老年用品产销经验的中国厂商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