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势,它能利于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等。但是观察发现,有些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以下是关于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弊端及其应对措施。
1. 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够
笔者听课时习惯记下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有些课上,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进行讨论,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秒。这样仓促的情况下,学生思考问题的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那些思维较慢、对学习缺乏热情的学生,他们能想到答案吗?下个环节的讨论他们又会发言吗?
2. 学生参与不均衡
小组合作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它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特别是较好的学生能够带动学困生或是对学习缺乏热情的人。可是笔者在观察中却发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好的学生发言积极,主导整个讨论过程,而那些较差的学生却很少发言或是一言不发,有些甚至有种置身事外的感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提问中,也往往是让那些较好的学生发言。这样,真正受益的还是那些好学生,较差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本意是相悖的。
3. 教师缺乏指导总结
经常能看到学生在交流时,教师在讲台上踱来踱去,无事可做。其实这时正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倾听学生发言,指导那些不会合作探究的学困生。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合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这样,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人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其次,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
再次,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且任务难易适当。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果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
4. 分组后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后,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每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不能只是少数好学生参与讨论发言,而较差的学生却“随波逐流”,这样小组合作学习也将失去本身的价值。
5. 学生间的交流习惯要正确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1)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在其他学生汇报交流时,认真、仔细地倾听,对其他学生说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或不对的及时补充或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层面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对一个一个知识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2)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6. 教师要适时指导调控
教师要留心每个学生合作学习的状态,深入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进展、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获取学生合作中的大量反馈信息,为教学评价及调控指导提供第一手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几年出现的学习方式,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只要将小组合作落到实处,而非走走过场,这一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大有裨益的。
(常州市花园中学)
1. 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够
笔者听课时习惯记下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有些课上,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进行讨论,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秒。这样仓促的情况下,学生思考问题的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那些思维较慢、对学习缺乏热情的学生,他们能想到答案吗?下个环节的讨论他们又会发言吗?
2. 学生参与不均衡
小组合作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它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特别是较好的学生能够带动学困生或是对学习缺乏热情的人。可是笔者在观察中却发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好的学生发言积极,主导整个讨论过程,而那些较差的学生却很少发言或是一言不发,有些甚至有种置身事外的感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提问中,也往往是让那些较好的学生发言。这样,真正受益的还是那些好学生,较差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本意是相悖的。
3. 教师缺乏指导总结
经常能看到学生在交流时,教师在讲台上踱来踱去,无事可做。其实这时正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倾听学生发言,指导那些不会合作探究的学困生。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合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这样,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人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其次,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
再次,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且任务难易适当。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果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
4. 分组后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后,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每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不能只是少数好学生参与讨论发言,而较差的学生却“随波逐流”,这样小组合作学习也将失去本身的价值。
5. 学生间的交流习惯要正确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1)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在其他学生汇报交流时,认真、仔细地倾听,对其他学生说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或不对的及时补充或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层面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对一个一个知识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2)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6. 教师要适时指导调控
教师要留心每个学生合作学习的状态,深入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进展、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获取学生合作中的大量反馈信息,为教学评价及调控指导提供第一手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几年出现的学习方式,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只要将小组合作落到实处,而非走走过场,这一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大有裨益的。
(常州市花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