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迪顾问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咨询中心 迟聪冰
商业银行的集体觉醒和第三方支付的激烈厮杀是电子支付市场反映的生态图景。如何真正打破现局,“拿来主义”或自主创新都成了支付厂商的囊中法宝。而产业链的全面规范,更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群策群力,共同掀起一场自下而上的电子支付新文化运动。
业内人把过去的2005年称为中国“支付元年”,因为在这一年,包括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和电话支付的在内的国电子支付交易额达到了164.1亿元。然而,启动已然6年的中国电子支付市场今天获得的成绩,与7400亿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相比,显然是差强人意。
尽管电子商务交易的高速增长连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发展锻造了电子支付新的商业机会,电子支付蕴藏的能量却并未完全释放。商业银行向金融增值业务转型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努力造就了中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崭露头角,但同时也让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意识到话语权与利益分割的紧密联系,于是,话语权的强夺构建了移动支付产业自身发展的樊篱。
产业纵深 利益博弈
分工似乎是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银行希望第三方支付公司整合其无法覆盖的小型企业,而后者表现出来的整合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让银行感受到威胁,一些支付公司表现出的支付能力显然冲击着银行自身的支付业务,所以全面介入电子支付、转型零售银行成为最佳对策。银行的警觉和转型增加了第三方支付公司谈判的难度,无序的竞争和同质的服务使得“红海”战术中搏杀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些疲惫,创新的缺失让支付市场不再引人瞩目,而《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的出台无疑使众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面临生存危机。
投身于产业话语权争夺的双方似乎忽视了最终用户的重要性。9.6亿张银行卡用户并不会主动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意识全面迁移到电子支付当中,而对电子支付过程中存在的安全和信用问题存在的担忧,使得用户对这种创新支付方式的接受有些犹豫。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消费行为培育层面的不足,使得电子支付成为“全民运动”的道路显得更加漫长。
各行其道 创新突破
如同互联网汹涌而来的革命和盛行,电子支付的应用和普及同样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经历了2005年之前的新银行业 “不完全革命”,电子支付产业寻求突围的愿望从未如此迫切。而在突围过程中,“拿来主义”仍旧不能忽视:美国完善的金融和信用体系使其用户从传统支付过渡使其信用卡和支票等线下收单业务已然为公众普遍接受,因而从传统支付方式向互联网和增值支付业务的过渡几乎没有障碍;日韩运营商与银行密切的合作以及终端业务的创新造就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全面繁荣;欧洲致力于电子支付业务的安全和认证研究的努力使其用户对电子支付的接受度直线攀升,而联盟内部合作和基于3G的商用业务创新,使得跨越国界的移动支付更为便捷和丰富。如何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走出中国特色的电子支付道路,是众多电子支付企业和银行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但事实上,寻求突围的斗争从未停止,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内追求创新的努力也一直存在着:手机二维码的出现使得移动支付的安全隐患得到解决,一定程度带动了移动电子票务的发展,其带来的电子防伪革命已经得到用户认可和接受;电话支付业务将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把每一部普通电话都变成了虚拟的POS机消费终端,真正实现了脱离互联网限制的电子支付;智能刷卡电话的出现将普通电话机升级成为集语音、信息及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综合信息终端,真正实现了“讓有电话覆盖的地方就可以随时刷卡支付”;而近距离移动支付电话NFC的试用,使得中国在移动支付的技术领域站到了世界的前列。
从《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表明国家自上而下对电子支付市场变革和规范的决心,无论是“拿来主义”或者自主创新都是中国电子支付实现突围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电子支付的真正变革需要建立在服务商、银行和运营商对用户需求的全面把握,需要来自于产业链的群策群力共同掀起一场自下而上的电子支付新文化运动,需要真正的突围。
商业银行的集体觉醒和第三方支付的激烈厮杀是电子支付市场反映的生态图景。如何真正打破现局,“拿来主义”或自主创新都成了支付厂商的囊中法宝。而产业链的全面规范,更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群策群力,共同掀起一场自下而上的电子支付新文化运动。
业内人把过去的2005年称为中国“支付元年”,因为在这一年,包括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和电话支付的在内的国电子支付交易额达到了164.1亿元。然而,启动已然6年的中国电子支付市场今天获得的成绩,与7400亿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相比,显然是差强人意。
尽管电子商务交易的高速增长连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发展锻造了电子支付新的商业机会,电子支付蕴藏的能量却并未完全释放。商业银行向金融增值业务转型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努力造就了中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崭露头角,但同时也让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意识到话语权与利益分割的紧密联系,于是,话语权的强夺构建了移动支付产业自身发展的樊篱。
产业纵深 利益博弈
分工似乎是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银行希望第三方支付公司整合其无法覆盖的小型企业,而后者表现出来的整合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让银行感受到威胁,一些支付公司表现出的支付能力显然冲击着银行自身的支付业务,所以全面介入电子支付、转型零售银行成为最佳对策。银行的警觉和转型增加了第三方支付公司谈判的难度,无序的竞争和同质的服务使得“红海”战术中搏杀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些疲惫,创新的缺失让支付市场不再引人瞩目,而《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的出台无疑使众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面临生存危机。
投身于产业话语权争夺的双方似乎忽视了最终用户的重要性。9.6亿张银行卡用户并不会主动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意识全面迁移到电子支付当中,而对电子支付过程中存在的安全和信用问题存在的担忧,使得用户对这种创新支付方式的接受有些犹豫。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消费行为培育层面的不足,使得电子支付成为“全民运动”的道路显得更加漫长。
各行其道 创新突破
如同互联网汹涌而来的革命和盛行,电子支付的应用和普及同样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经历了2005年之前的新银行业 “不完全革命”,电子支付产业寻求突围的愿望从未如此迫切。而在突围过程中,“拿来主义”仍旧不能忽视:美国完善的金融和信用体系使其用户从传统支付过渡使其信用卡和支票等线下收单业务已然为公众普遍接受,因而从传统支付方式向互联网和增值支付业务的过渡几乎没有障碍;日韩运营商与银行密切的合作以及终端业务的创新造就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全面繁荣;欧洲致力于电子支付业务的安全和认证研究的努力使其用户对电子支付的接受度直线攀升,而联盟内部合作和基于3G的商用业务创新,使得跨越国界的移动支付更为便捷和丰富。如何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走出中国特色的电子支付道路,是众多电子支付企业和银行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但事实上,寻求突围的斗争从未停止,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内追求创新的努力也一直存在着:手机二维码的出现使得移动支付的安全隐患得到解决,一定程度带动了移动电子票务的发展,其带来的电子防伪革命已经得到用户认可和接受;电话支付业务将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把每一部普通电话都变成了虚拟的POS机消费终端,真正实现了脱离互联网限制的电子支付;智能刷卡电话的出现将普通电话机升级成为集语音、信息及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综合信息终端,真正实现了“讓有电话覆盖的地方就可以随时刷卡支付”;而近距离移动支付电话NFC的试用,使得中国在移动支付的技术领域站到了世界的前列。
从《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表明国家自上而下对电子支付市场变革和规范的决心,无论是“拿来主义”或者自主创新都是中国电子支付实现突围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电子支付的真正变革需要建立在服务商、银行和运营商对用户需求的全面把握,需要来自于产业链的群策群力共同掀起一场自下而上的电子支付新文化运动,需要真正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