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刘巧儿、王秀鸾形象在婚姻、家庭场域中的叙事,尝试对妇女解放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提出更具历史性的理论思考.第一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的讨论对
【机 构】
: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刘巧儿、王秀鸾形象在婚姻、家庭场域中的叙事,尝试对妇女解放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提出更具历史性的理论思考.第一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的讨论对象为出现在1943-1949年并被收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叙事文本及其文体上的大众化特点.其中有关人民与革命主体的叙事,大多呈现为女性的面孔,这也显示出人民政治与妇女解放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与刘巧儿相关的四个叙事文本讨论婚姻自主权和农村女性的主体性问题.首先分析了刘巧儿叙事文本中存在的六种婚姻形态,进而通过与《小二黑结婚》的对照,分析这些婚姻故事与现代爱情话语的差别,由此讨论从“婚姻自由”到“婚姻自主”的法律条文修改如何能切实保护农村青年的自主权利,最后对四个叙事文本如何渐次加强刘巧儿主体性叙事做出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分析“解放区四大歌剧”之一的《王秀鸾》来讨论农村女性的当家权问题.首先分析这部歌剧如何在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格局中讲述女性的“当家权”,这种权利的获得如何与女性参与社会化生产密切相关,然后通过与赵树理的《传家宝》《孟祥英翻身》等小说的对照,分析这种当家权的限度.第四部分提出对中国妇女解放历史经验进行重新理论化的三个相关议题,即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西方当代女权/女性主义理论的差异性与综合性、从多重交互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性别制度中讨论女性群体的独特性、重新理解人民政治实践从内部改造婚姻家庭制度的妇女解放路径.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对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江滨村35位“外来媳妇”的深度访谈,探讨女性跨省婚姻移民的婚姻迁移决策依据与情境.依照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传统,本文将婚姻迁移主体的生平、
本文延续“作为方法的故事社会学”分析框架,从一个变性人访谈案例入手,把访谈作为实践,将卷入其中的隐形角色与力量进一步搬至台前,明确地从方法学角度提出“叙述套路”的概
“话语”“叙事”“文本”等材料的使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对这些材料的使用和限制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讨论和反思.本文在认知人类学对“通过语言的转译来研究
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对进城务工女性的母职实践深具冲击力,使其具有复杂性与本土化特征.为了探究这一母职实践的特质,本文运用“视家为社会田野”的叙事研究方法,以女性打工生
本文讨论了延安的妇女劳动英雄特别是其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文化再现.剖析了在当时形成的妇女劳动英雄现象,并指出,在革命进程中,对妇女劳动英雄的文化再现和她们被赋予的理想
河北滨海地区土地多为泥质重盐碱地,盐碱地总面积约万公顷,原始植被稀少。其中曹妃甸新区盐碱地,在建造经济开发区之前此地区为盐田.为了建设城市经济发展,治理盐渍化土壤是河北
一般认为,19世纪东西方女医打破男权社会对于医师职业的垄断,使女医在医学教育、行医资质等方面的权益最终获得保障,这一过程蕴含了对性别平等这一终极目标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花状微球是指外形呈花状的3D微球结构,由片层结构组装而成,我们将片层结构看做“花瓣”,则整个微球可看做是由“花瓣”组成的“花球”,因而得名。由于其特殊的花瓣状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较多的反应活性位点等优点,花状微球在催化剂载体、电池材料、微波吸收、pH响应等领域都存在广泛应用。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花状微球都是用无机化合物制备的,而以有机物为基体制备的花状微球却极其罕见。这是因为金属和无机非金属
通过对定量和定性的调查数据资料的梳理分析发现,75.0%的村庄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登载了妇女的名字,但妇女作为户主代表登载的比例仅为3.2%.村干部普遍对土地证上登载妇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