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前我们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能力的培养,而常常忽视对学生“说”能力的训练。这是受过去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各种类型的考试,往往只考书面表达能力,不考口头表达能力,致使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与使命感,使“语”和“文”严重脱节,学生说话能力低下。
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待人、接物、竞争、生存的基础。有人形象地说,“当代世界三大宝,口才、金钱加电脑”,这句话虽不确切但也有一定道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德国大诗人海涅也说:“语言可以把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可以把侏儒变成巨人,也能将巨人彻底打倒。”当今开放的社会已不再把说话隐讳曲折、谈吐文绉绉、出语细声奶气公认是一种美德了。被待为座上客的是那些说话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得体大方、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的口才大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人们把话说得准确、简明、达意。“说”本身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倾注感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是必要的。那么,中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呢?
一、构建语言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一)创设语言环境,鼓励学生敢说
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
(二)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
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
(三)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
“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其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此外,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 “副语言”等,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二、要求语言训练途径,提高学生“说”的水平
为配合语言教学的有效展开,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愉快的口语训练环境,通过情绪感染和导语调动等方法,使学生产生想说的欲望。教师轻盈的体态、微笑的面容、饱满的精神、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其中透露出来的自信、积极、活跃的情绪,以及开放、民主的教风,都会极大地感染学生,使其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训练之中。而老师采用激发式、故事式、提问式等多姿多彩的导语形式,能更快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如:复述、概述、朗读、回答问题、情境对话、讲故事、抢答、讨论、致词、辩论、主持、演讲、答记者问、采访、口头作文、表演等等。例如可以通过表演的方法把学生导入特定的交际环境和适宜的语境当中去。
学生大多喜欢表演,而表演有特定的环境和角色。学生在角色、场合确定,情境具体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更能体现交际训练的特点,学生清楚自己该说什么,该怎样与别人交流和合作,这样的训练更有针对性,老师的指导也比较具体。比如,让学生扮老师。有位教师安排“交谈”练习时,请一位同学当班主任,向班上几名干部和学生了解元旦晚会准备的情况。“小班主任”对交谈的内容、方式、态度等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师生”配合很默契。再如,让学生当“主持人”。朗诵会、讨论会、故事会都是口语训练的好形式,其主持人均可由学生充当。由他们自己布置会场、组织参演人员、安排出场序、串接台词,能极大调动其积极性。
总之,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方法的指导,构建语言教学平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语言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谈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县第一中学)
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运用更直接,更具有实际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以此作为立身、处事、待人、接物、竞争、生存的基础。有人形象地说,“当代世界三大宝,口才、金钱加电脑”,这句话虽不确切但也有一定道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德国大诗人海涅也说:“语言可以把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可以把侏儒变成巨人,也能将巨人彻底打倒。”当今开放的社会已不再把说话隐讳曲折、谈吐文绉绉、出语细声奶气公认是一种美德了。被待为座上客的是那些说话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得体大方、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的口才大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人们把话说得准确、简明、达意。“说”本身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倾注感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是必要的。那么,中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呢?
一、构建语言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一)创设语言环境,鼓励学生敢说
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
(二)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
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
(三)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
“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其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此外,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 “副语言”等,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二、要求语言训练途径,提高学生“说”的水平
为配合语言教学的有效展开,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愉快的口语训练环境,通过情绪感染和导语调动等方法,使学生产生想说的欲望。教师轻盈的体态、微笑的面容、饱满的精神、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其中透露出来的自信、积极、活跃的情绪,以及开放、民主的教风,都会极大地感染学生,使其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训练之中。而老师采用激发式、故事式、提问式等多姿多彩的导语形式,能更快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如:复述、概述、朗读、回答问题、情境对话、讲故事、抢答、讨论、致词、辩论、主持、演讲、答记者问、采访、口头作文、表演等等。例如可以通过表演的方法把学生导入特定的交际环境和适宜的语境当中去。
学生大多喜欢表演,而表演有特定的环境和角色。学生在角色、场合确定,情境具体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更能体现交际训练的特点,学生清楚自己该说什么,该怎样与别人交流和合作,这样的训练更有针对性,老师的指导也比较具体。比如,让学生扮老师。有位教师安排“交谈”练习时,请一位同学当班主任,向班上几名干部和学生了解元旦晚会准备的情况。“小班主任”对交谈的内容、方式、态度等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师生”配合很默契。再如,让学生当“主持人”。朗诵会、讨论会、故事会都是口语训练的好形式,其主持人均可由学生充当。由他们自己布置会场、组织参演人员、安排出场序、串接台词,能极大调动其积极性。
总之,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方法的指导,构建语言教学平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语言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谈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