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耀邦与贵州
策划/ 执行:若 拙
2015年11月20日,胡耀邦诞辰100周年。
胡耀邦担任党中央总书记期间,时刻关注着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百姓,并有多次贵州之行。
1984年初和1986年初,当人们沉浸在庆祝新年的喜悦之中并为准备过春节而忙碌时,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却冒着严寒,两次深入贵州偏远的农村考察。时任《贵州日报》总编辑刘学洙,两次全程随行采访,并写下两次随行采访的回忆文章,较为详细地记下了耀邦同志两次考察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10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温家宝署名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温家宝在文章中深情怀念胡耀邦时指出,“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
哲人已去,浩气长存。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胡耀邦与贵州的故事。
“交朋友莫忘交穷朋友”
那是1983年12月31日,黔西北高寒山区隆冬季节,胡耀邦从四川沪州坐汽车取道叙永、古蔺抵达贵州毕节。
耀邦选择这样一条西部偏僻路径前来贵州,是饱含深意的。当年他长征路过贵州,深知贵州人民之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两次听王震同志说:“毕节那个地方穷得不像话,不知现有情况怎么样?”耀邦一直惦记在心。所以,这次特意坐汽车从川南入黔西北,走一走贵州最贫困、最高寒的地方。当时天寒地冻,道路难行。中央办公厅要他坐直升飞机,他执意不从;坐火车,他也不肯。他说:那样就看不到沿途毕节“干人”了。“老贵州”都知道,“干人”是地方土话,干巴巴一贫如洗的穷人也。当年红军长征入黔,最流行的民谣就是“红军到,干人笑”。这样的红色标语,至今在贵州农村尚有遗存。耀邦时隔50年,还记着当年贵州干人。他多次满怀深情地说:“交朋友莫忘交穷朋友,走亲戚莫忘走穷亲戚,串门莫忘串冷门啊!”
毕竟是年届古稀的老人了,经过旅途颠簸,身受风寒,耀邦一到毕节就发烧感冒了。服药睡了一晚上,第二天是1984年元旦,他支撑着身子起床,坚持按预定日程与毕节地区同志座谈,这很令赶到毕节的贵州省委第一书记池必卿不安,毕节同志更非常感动。耀邦若无其事,谈笑风生,不辞劳累,整天与大家研讨毕节交通建设、资源开发等重要问题。那天《人民日报》正好发表元旦社论:《勇敢开创新局面》。耀邦说:“对三中全会无非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勇于保持旧局面,一种是勇于议论新局面,一种是勇于开创新局面。希望毕节同志勇于开创新局面。”
元月2日,继续预定行程,坐汽车从毕节往贵阳走。那天大雪纷飞,耀邦抱病坐上面包车,身上盖一床毛毯,不时朝车窗外望,一路走,一路不住地看。他高兴地跟同车池必卿说:“我看毕节老百姓现在脸色不错;一路上,没有看到一个衣衫褴缕的人,王胡子(指王震)说的情况变了。”车过大方县老鹰岩地段,地势特别高,路面封冻,“凌得像玻璃板板亮晶晶”(老百姓事后绘声绘色传诵耀邦车过的情景说的),最滑的地段,要铺碎石子,车子才能小心地开过去。耀邦坐在车里,连连向窗外铺石子的工人拱手作揖,表达谢意。
到贵阳后,他真的撑不住了。按医生吩咐,安安静静在花溪碧云窝宾馆休息了两天。元月4日,又开始工作。连续两天,他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等一道在宾馆小会议室与贵州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座谈,还召集来了川、滇、渝省市主要领导人杨汝岱、安平生、廖伯康以及昆明军区司令员张桎秀等共同座谈。两天的会议,日以继夜,听汇报,钻研数据,热烈讨论,茶几上铺开地图,边议论边查看……有时候耀邦很激动,从沙发上站起来,在会议室中间来回踱步,边走边说。记得,当谈到长江航运情况时,听到运量很低,他在屋子中间站住,高声念出李后主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条长江等于多少条铁路。守着长江,又不利用长江!滚滚长江向东流,二亿人民都发愁啊!在谈到西南断头公路多时,耀邦指着茶几上的地图说:“你看,这地图上几省交界处,断头路多的是。”他用红铅笔在地图上一处处划出来。池必卿插话说:“贵州全省断头路462公里,都是工程量大的地段。”耀邦说:“三省交通厅长一起开会,研究把断头公路接通嘛!”正是:室外春寒料峭,室内热气腾腾。人们心底不由泛起春来了的浓浓希望!
高瞻远瞩,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先声
这次耀邦同志视察贵州,是在他代表党中央在十二大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工作报告一年之后,正当全党展开整党的重要时刻进行的。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题目下,几天里,耀邦把主要时间与注意力,集中放在与贵州以及川、滇、渝省市负责同志讨论西南开发与经济建设问题。他细心地听取贵州分管经济工作的副省长详细汇报,边听边提问边议论。许多数字,耀邦都非常重视,盘根究底,展开分析讨论。
耀邦胸中装着大战略。他把不发达地区问题突出地提了出来。他说:“中国为什么不发达,是因为有一半地区不发达。世界各国都把不发达地区问题提到战略地位来对待。云贵川三省1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九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六分之一,是大后方。特别是资源丰富,全国少有。贵州的煤,储量400多亿吨。你们还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与矿产结合匹配,形成综合优势。三线建设投资,三分之一都放在四川贵州,工业有基础。农业生产,条件远比西北好。贵州17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2亿6000千万亩。一亿亩变成森林,就是六、七万平方公里的绿色海洋。21世纪肯定要把贵州和西南建设成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基地。你们要有这个大眼光。”
耀邦全局在胸,宏观数据烂熟于心,越谈越让与会同志眼界开阔,情绪高昂。座谈会开得生动活泼,插话不断,思想碰撞交流。记得,在谈到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关系问题时,贵州省委书记朱厚泽说:“青藏、华东、中南三块,云贵川处在它们的中间阶梯。云贵川对平原是能源、资源的支撑;再往上阶梯开发,又是立足点。把这中间阶梯放在战略要点上,非常重要。从生态讲,也要抓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保护。最近一二十年长江总流量下降近一半。干流支流一起开发,应该先开发支流。干流开发了,上游支流生态没解决,不能保护干流。先开发支流,资金也可以少些。要从支撑华东、华中、华南着眼,考虑开发云贵高原问题。” 这个看法一提出,立即引起与会同志共鸣。四川杨汝岱接着说:“西南是中间地带。沿海先进,但资源不行。重工业优势还在西南,劳力资源也在西南。西北是待开发,西南本世纪就可以发挥作用。”重庆市廖伯康说:“外引内联,是上海的口号。他们要把西南内地拉在一起才有力量,不然没有后劲。东靠西移,是战略问题,应当向西南开发。只考虑发达地区不行,要把西南问题一起考虑。” 开发贵州,开发西南,交通是先导性的基础建设。在视察贵州中,耀邦殷殷不倦地与云、贵、川省市同志钻研谋划发展西南交通问题。
回想当年,这真是一次中央主要领导人与西南几省市同志进行的西部开发前瞻性战略研讨会,是当时高层发出的西部大开发的先声。近几年西部大开发,贵州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时间和实践证明,耀邦当年视察贵州时的战略思考,是高瞻远瞩的。
“急躁情绪不可有,翻番信心不可无”
1986年春节前夕,耀邦同志率领中央机关春节考察访问组从北京到达安顺。考察组是在耀邦提议下组成的。到达安顺后,分派两个小组赴云南、广西考察,留一个小组到毕节地区的织金、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六县考察。
2月4日,耀邦自己则与当时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等同志一道,在省委书记胡锦涛等陪同下,乘坐旅行车从安顺出发,迎着蒙蒙雨雾,翻山越岭,经镇宁、关岭、晴隆、普安,抵盘县,6月6日入滇东,7日折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和各族干部群众欢度农历除夕。接着又到安龙,进广西隆林,看望天生桥水电建设工地的水电九局职工和水电武警部队一总队指战员。这一路景色不同于前年他走过的毕节乌蒙山区。黔西部、黔西南山峦起伏,松杉叠翠。进入靠近滇东、桂西端与贵州接壤地带,亚热带河谷里,田畴铺满金色油菜花,紫色蚕豆花,还有青油油的绿肥,沿途四望,郁郁葱葱。
在连续6天的长途跋涉中,耀邦风尘仆仆,每到一处,便与当地干部座谈,走访村寨、工地、学校。农历除夕,在兴义县马岭镇乌拉布依族村,访问了两户贫困户,细细察看了他们的被盖,柜里的藏粮,灶房火坑处挂的过年肉,问寒问暖。下午,在一家布依族农家和乡亲们一道,兴致勃勃,在屋檐下的大石上,举起粗粗的木杵打糍粑。晚上,在这家吃年饭,吃长寿面。其间有个小小插曲:白天在村头寨口和一些布依族老农、妇女、青年广泛接触时,耀邦发现村口簇拥着许多穿民族盛装的群众,忽问身边一位农妇:“你们今天为什么穿着这么漂亮,都在这儿?”那位农妇爽快地答道:“昨天乡里通知我们来,说是要拍电视、照相的呀!”耀邦听了不禁笑了起来,他点头说:“她是说了真话,是事先安排的。”在旁的当地干部听了也会心地笑了,连忙向群众介绍:“总书记来向大家拜年了。”周围男女老幼随即围拢过来,耀邦便让工作人员把带来的小文具等小礼物分送给在场的老乡,高兴地说:“是呀,乡里通知你们来照相,我们就照个相吧!”顿时,记者摄影机的快门响声和人们的笑声一片欢腾。
这是几年来他第6次在群众中欢度元旦和春节。
这次耀邦考察贫困地区,仍然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上。他对于贵州省委提出的要把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作为贵州经济工作的奋斗目标表示赞许,他指出这两年贵州经济发展加快了,工作是做得好的。由于经济发展加快些,上下信心在继续增强。信心增强是件大事,不是小事,这是重要的精神力量。干部信心增强了,一部分山区群众信心也加强了,这很不简单。因为老百姓看到了自己的希望,过去祖祖辈辈都没有看到这种希望。但是,就发展水平看,贵州在全国各省市区中还是靠后的,这是事实。几年内要改变这种靠后的序列,不容易,因为客观条件还不具备,基础不同,地理条件不同。所以,急躁情绪不可有,翻番的信心不可无。这一点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
在镇宁、关岭两县,他详细了解当地水稻、小麦、玉米和杂粮等亩产水平。他说:“贵州土地很金贵,要搞集约经营,精耕细作。”胡锦涛说:“贵州‘地无三里平’是夸张说法,但我们耕地比平原少是事实。全省87%高原山地,10%是丘陵,只有3%是河谷平坝。”耀邦说:“所以更要提高耕作水平。”他希望省里组织专家专门研究农业集约经营这个课题。进入晴隆、普安、盘县等县,沿途看到繁忙的运煤大卡车来往奔驰,这是著名的“黔西煤海”地带。耀邦与沿途各县研究煤的就地消化和转化成电力和深加工等问题。他说:“不光国家办煤矿,也要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煤炭工业,不仅国家富,也可以富民、富县。”
一路上,耀邦反复强调,同全国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考察,贵州有几个优势要更好地突出起来。贵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比较齐。从全国看有这样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地方不多,匹配这样齐全的更少。贵州高原包括黔西北高寒山区与北方寒冷地带不适宜生长树木牧草的情况不同,贵州有树木有草坡,可以发展畜牧业、林业。贵州南部低热河谷区,可以发展糖料作物,多种亚热带水果,多种名贵中药材,以及香料作物等。因此,要继续深化我们的认识,研究发挥优势的政策问题、战略打算问题。这方面,需要明确个指导思想,即经济建设要搞多种模式。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全世界只有那么几个。南方与北方不同,一个县内也有好几种情况,经济建设不能搞一个模式,一刀切。而是要搞几百个模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作具体分析,做好因地制宜这篇大文章。
“要从理论上反思贫困地区的深层问题”
1986年2月17至19日,胡耀邦在广西自治区南宁召开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省(区)委书记、省长(区主席)会议,中央机关春节考察访问组三个组同志参加。会议结束前,19日下午耀邦同志作了长篇讲话,讲了四个问题:一、从这次考察访问谈起;二、我们国家的农业形势和我们的前途究竟怎么样;三、对云、贵、桂经济发展的某些看法;四、关于贫困地区的问题。
耀邦思想开阔,讲话内容涉及若干重大的理论问题、政策问题和实际工作问题,而中心是围绕贫困地区问题展开论述的。可能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的领导人较早研究中国贫困地区问题的重要讲话之一。
耀帮充分肯定云、贵、桂边远地区这些年的发展。他说,我有50年5次来贵州的亲身经历。半个世纪,三个时代我都来过。我有历史比较,知道变化来之不易。如果叫北京的大学生来这里一看,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比,可能不可理解,怎么还有这么穷的地方呀?这些贫困地区祖祖辈辈穷,留下了许多精神上的消极因素,这是他们翻番致富的沉重思想负担。我们党要对他们的这种负担从历史上加以理解,逐渐引导他们消除这种包袱。比如,依赖思想、迷信观念、保守思想等等。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变革他们的历史遗留下的精神状态。(本文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策划/ 执行:若 拙
2015年11月20日,胡耀邦诞辰100周年。
胡耀邦担任党中央总书记期间,时刻关注着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百姓,并有多次贵州之行。
1984年初和1986年初,当人们沉浸在庆祝新年的喜悦之中并为准备过春节而忙碌时,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却冒着严寒,两次深入贵州偏远的农村考察。时任《贵州日报》总编辑刘学洙,两次全程随行采访,并写下两次随行采访的回忆文章,较为详细地记下了耀邦同志两次考察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10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温家宝署名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温家宝在文章中深情怀念胡耀邦时指出,“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
哲人已去,浩气长存。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胡耀邦与贵州的故事。
“交朋友莫忘交穷朋友”
那是1983年12月31日,黔西北高寒山区隆冬季节,胡耀邦从四川沪州坐汽车取道叙永、古蔺抵达贵州毕节。
耀邦选择这样一条西部偏僻路径前来贵州,是饱含深意的。当年他长征路过贵州,深知贵州人民之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两次听王震同志说:“毕节那个地方穷得不像话,不知现有情况怎么样?”耀邦一直惦记在心。所以,这次特意坐汽车从川南入黔西北,走一走贵州最贫困、最高寒的地方。当时天寒地冻,道路难行。中央办公厅要他坐直升飞机,他执意不从;坐火车,他也不肯。他说:那样就看不到沿途毕节“干人”了。“老贵州”都知道,“干人”是地方土话,干巴巴一贫如洗的穷人也。当年红军长征入黔,最流行的民谣就是“红军到,干人笑”。这样的红色标语,至今在贵州农村尚有遗存。耀邦时隔50年,还记着当年贵州干人。他多次满怀深情地说:“交朋友莫忘交穷朋友,走亲戚莫忘走穷亲戚,串门莫忘串冷门啊!”
毕竟是年届古稀的老人了,经过旅途颠簸,身受风寒,耀邦一到毕节就发烧感冒了。服药睡了一晚上,第二天是1984年元旦,他支撑着身子起床,坚持按预定日程与毕节地区同志座谈,这很令赶到毕节的贵州省委第一书记池必卿不安,毕节同志更非常感动。耀邦若无其事,谈笑风生,不辞劳累,整天与大家研讨毕节交通建设、资源开发等重要问题。那天《人民日报》正好发表元旦社论:《勇敢开创新局面》。耀邦说:“对三中全会无非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勇于保持旧局面,一种是勇于议论新局面,一种是勇于开创新局面。希望毕节同志勇于开创新局面。”
元月2日,继续预定行程,坐汽车从毕节往贵阳走。那天大雪纷飞,耀邦抱病坐上面包车,身上盖一床毛毯,不时朝车窗外望,一路走,一路不住地看。他高兴地跟同车池必卿说:“我看毕节老百姓现在脸色不错;一路上,没有看到一个衣衫褴缕的人,王胡子(指王震)说的情况变了。”车过大方县老鹰岩地段,地势特别高,路面封冻,“凌得像玻璃板板亮晶晶”(老百姓事后绘声绘色传诵耀邦车过的情景说的),最滑的地段,要铺碎石子,车子才能小心地开过去。耀邦坐在车里,连连向窗外铺石子的工人拱手作揖,表达谢意。
到贵阳后,他真的撑不住了。按医生吩咐,安安静静在花溪碧云窝宾馆休息了两天。元月4日,又开始工作。连续两天,他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等一道在宾馆小会议室与贵州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座谈,还召集来了川、滇、渝省市主要领导人杨汝岱、安平生、廖伯康以及昆明军区司令员张桎秀等共同座谈。两天的会议,日以继夜,听汇报,钻研数据,热烈讨论,茶几上铺开地图,边议论边查看……有时候耀邦很激动,从沙发上站起来,在会议室中间来回踱步,边走边说。记得,当谈到长江航运情况时,听到运量很低,他在屋子中间站住,高声念出李后主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条长江等于多少条铁路。守着长江,又不利用长江!滚滚长江向东流,二亿人民都发愁啊!在谈到西南断头公路多时,耀邦指着茶几上的地图说:“你看,这地图上几省交界处,断头路多的是。”他用红铅笔在地图上一处处划出来。池必卿插话说:“贵州全省断头路462公里,都是工程量大的地段。”耀邦说:“三省交通厅长一起开会,研究把断头公路接通嘛!”正是:室外春寒料峭,室内热气腾腾。人们心底不由泛起春来了的浓浓希望!
高瞻远瞩,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先声
这次耀邦同志视察贵州,是在他代表党中央在十二大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工作报告一年之后,正当全党展开整党的重要时刻进行的。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题目下,几天里,耀邦把主要时间与注意力,集中放在与贵州以及川、滇、渝省市负责同志讨论西南开发与经济建设问题。他细心地听取贵州分管经济工作的副省长详细汇报,边听边提问边议论。许多数字,耀邦都非常重视,盘根究底,展开分析讨论。
耀邦胸中装着大战略。他把不发达地区问题突出地提了出来。他说:“中国为什么不发达,是因为有一半地区不发达。世界各国都把不发达地区问题提到战略地位来对待。云贵川三省1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九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六分之一,是大后方。特别是资源丰富,全国少有。贵州的煤,储量400多亿吨。你们还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与矿产结合匹配,形成综合优势。三线建设投资,三分之一都放在四川贵州,工业有基础。农业生产,条件远比西北好。贵州17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2亿6000千万亩。一亿亩变成森林,就是六、七万平方公里的绿色海洋。21世纪肯定要把贵州和西南建设成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基地。你们要有这个大眼光。”
耀邦全局在胸,宏观数据烂熟于心,越谈越让与会同志眼界开阔,情绪高昂。座谈会开得生动活泼,插话不断,思想碰撞交流。记得,在谈到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关系问题时,贵州省委书记朱厚泽说:“青藏、华东、中南三块,云贵川处在它们的中间阶梯。云贵川对平原是能源、资源的支撑;再往上阶梯开发,又是立足点。把这中间阶梯放在战略要点上,非常重要。从生态讲,也要抓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保护。最近一二十年长江总流量下降近一半。干流支流一起开发,应该先开发支流。干流开发了,上游支流生态没解决,不能保护干流。先开发支流,资金也可以少些。要从支撑华东、华中、华南着眼,考虑开发云贵高原问题。” 这个看法一提出,立即引起与会同志共鸣。四川杨汝岱接着说:“西南是中间地带。沿海先进,但资源不行。重工业优势还在西南,劳力资源也在西南。西北是待开发,西南本世纪就可以发挥作用。”重庆市廖伯康说:“外引内联,是上海的口号。他们要把西南内地拉在一起才有力量,不然没有后劲。东靠西移,是战略问题,应当向西南开发。只考虑发达地区不行,要把西南问题一起考虑。” 开发贵州,开发西南,交通是先导性的基础建设。在视察贵州中,耀邦殷殷不倦地与云、贵、川省市同志钻研谋划发展西南交通问题。
回想当年,这真是一次中央主要领导人与西南几省市同志进行的西部开发前瞻性战略研讨会,是当时高层发出的西部大开发的先声。近几年西部大开发,贵州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时间和实践证明,耀邦当年视察贵州时的战略思考,是高瞻远瞩的。
“急躁情绪不可有,翻番信心不可无”
1986年春节前夕,耀邦同志率领中央机关春节考察访问组从北京到达安顺。考察组是在耀邦提议下组成的。到达安顺后,分派两个小组赴云南、广西考察,留一个小组到毕节地区的织金、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六县考察。
2月4日,耀邦自己则与当时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等同志一道,在省委书记胡锦涛等陪同下,乘坐旅行车从安顺出发,迎着蒙蒙雨雾,翻山越岭,经镇宁、关岭、晴隆、普安,抵盘县,6月6日入滇东,7日折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和各族干部群众欢度农历除夕。接着又到安龙,进广西隆林,看望天生桥水电建设工地的水电九局职工和水电武警部队一总队指战员。这一路景色不同于前年他走过的毕节乌蒙山区。黔西部、黔西南山峦起伏,松杉叠翠。进入靠近滇东、桂西端与贵州接壤地带,亚热带河谷里,田畴铺满金色油菜花,紫色蚕豆花,还有青油油的绿肥,沿途四望,郁郁葱葱。
在连续6天的长途跋涉中,耀邦风尘仆仆,每到一处,便与当地干部座谈,走访村寨、工地、学校。农历除夕,在兴义县马岭镇乌拉布依族村,访问了两户贫困户,细细察看了他们的被盖,柜里的藏粮,灶房火坑处挂的过年肉,问寒问暖。下午,在一家布依族农家和乡亲们一道,兴致勃勃,在屋檐下的大石上,举起粗粗的木杵打糍粑。晚上,在这家吃年饭,吃长寿面。其间有个小小插曲:白天在村头寨口和一些布依族老农、妇女、青年广泛接触时,耀邦发现村口簇拥着许多穿民族盛装的群众,忽问身边一位农妇:“你们今天为什么穿着这么漂亮,都在这儿?”那位农妇爽快地答道:“昨天乡里通知我们来,说是要拍电视、照相的呀!”耀邦听了不禁笑了起来,他点头说:“她是说了真话,是事先安排的。”在旁的当地干部听了也会心地笑了,连忙向群众介绍:“总书记来向大家拜年了。”周围男女老幼随即围拢过来,耀邦便让工作人员把带来的小文具等小礼物分送给在场的老乡,高兴地说:“是呀,乡里通知你们来照相,我们就照个相吧!”顿时,记者摄影机的快门响声和人们的笑声一片欢腾。
这是几年来他第6次在群众中欢度元旦和春节。
这次耀邦考察贫困地区,仍然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上。他对于贵州省委提出的要把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作为贵州经济工作的奋斗目标表示赞许,他指出这两年贵州经济发展加快了,工作是做得好的。由于经济发展加快些,上下信心在继续增强。信心增强是件大事,不是小事,这是重要的精神力量。干部信心增强了,一部分山区群众信心也加强了,这很不简单。因为老百姓看到了自己的希望,过去祖祖辈辈都没有看到这种希望。但是,就发展水平看,贵州在全国各省市区中还是靠后的,这是事实。几年内要改变这种靠后的序列,不容易,因为客观条件还不具备,基础不同,地理条件不同。所以,急躁情绪不可有,翻番的信心不可无。这一点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
在镇宁、关岭两县,他详细了解当地水稻、小麦、玉米和杂粮等亩产水平。他说:“贵州土地很金贵,要搞集约经营,精耕细作。”胡锦涛说:“贵州‘地无三里平’是夸张说法,但我们耕地比平原少是事实。全省87%高原山地,10%是丘陵,只有3%是河谷平坝。”耀邦说:“所以更要提高耕作水平。”他希望省里组织专家专门研究农业集约经营这个课题。进入晴隆、普安、盘县等县,沿途看到繁忙的运煤大卡车来往奔驰,这是著名的“黔西煤海”地带。耀邦与沿途各县研究煤的就地消化和转化成电力和深加工等问题。他说:“不光国家办煤矿,也要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煤炭工业,不仅国家富,也可以富民、富县。”
一路上,耀邦反复强调,同全国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考察,贵州有几个优势要更好地突出起来。贵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比较齐。从全国看有这样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地方不多,匹配这样齐全的更少。贵州高原包括黔西北高寒山区与北方寒冷地带不适宜生长树木牧草的情况不同,贵州有树木有草坡,可以发展畜牧业、林业。贵州南部低热河谷区,可以发展糖料作物,多种亚热带水果,多种名贵中药材,以及香料作物等。因此,要继续深化我们的认识,研究发挥优势的政策问题、战略打算问题。这方面,需要明确个指导思想,即经济建设要搞多种模式。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全世界只有那么几个。南方与北方不同,一个县内也有好几种情况,经济建设不能搞一个模式,一刀切。而是要搞几百个模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作具体分析,做好因地制宜这篇大文章。
“要从理论上反思贫困地区的深层问题”
1986年2月17至19日,胡耀邦在广西自治区南宁召开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省(区)委书记、省长(区主席)会议,中央机关春节考察访问组三个组同志参加。会议结束前,19日下午耀邦同志作了长篇讲话,讲了四个问题:一、从这次考察访问谈起;二、我们国家的农业形势和我们的前途究竟怎么样;三、对云、贵、桂经济发展的某些看法;四、关于贫困地区的问题。
耀邦思想开阔,讲话内容涉及若干重大的理论问题、政策问题和实际工作问题,而中心是围绕贫困地区问题展开论述的。可能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的领导人较早研究中国贫困地区问题的重要讲话之一。
耀帮充分肯定云、贵、桂边远地区这些年的发展。他说,我有50年5次来贵州的亲身经历。半个世纪,三个时代我都来过。我有历史比较,知道变化来之不易。如果叫北京的大学生来这里一看,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比,可能不可理解,怎么还有这么穷的地方呀?这些贫困地区祖祖辈辈穷,留下了许多精神上的消极因素,这是他们翻番致富的沉重思想负担。我们党要对他们的这种负担从历史上加以理解,逐渐引导他们消除这种包袱。比如,依赖思想、迷信观念、保守思想等等。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变革他们的历史遗留下的精神状态。(本文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