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于2013年正式提出,于2015年全面实施,作为该战略的发起国,中国在整个战略的平稳实施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无论是基于国际还是国内视角,“一带一路”战略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但其实施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对着风险与挑战。本文在总结“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后,试图分析这些风险与挑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开放型经济;国际区域合作; 風险挑战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经济意义
1.战略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内经济形势发生新的变革,为了继续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全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2013年9月和10月首次提出了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涵盖东亚、中亚、西亚等多条重点线路,合作的重点内容体现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有助于中国在国际区域经济及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质量。
2.战略的经济意义
以下,笔者将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
从国际视角上看,首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促进中国在开放型经济下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更充分地投入于国际资本流动,既为周边沿线亟待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机会的合作国家提供了必需资源,也有助于推动国内企业及产业的外部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的产业缺乏创新和新技术的引进,导致我国在参与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上难以突破低端锁定,陷入瓶颈,而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可以加快实现低端产业的转型与产业价值链的升级。其次,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助于构建国际区域经济互助的新格局,各国的经济关系将发生调整,增添中国主动回应国际贸易与投资等政策的能力,在参加并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在国内的视角下,首先,对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足的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着眼于并提供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把握住了生产要素向中西部转移的机会,有助于中西部的产业和企业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价值链升级上,有效地突破解决由于地域环境、资源禀赋等因素所施加的限制。然后,从国内海陆经济格局的角度上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联通陆地与海上经济的联系发展,构建一批相互关联的沿海、沿江、沿边经济大通道,能够有效地打破中国以往海陆发展相对独立的现状,从市场辐射能力、跨国境要素集成能力等方面上加强了陆海经济联系,特别是国内各自贸区与战略经济带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战略互通。再者,“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施展中国在基建工程建设与储蓄资源两方面的优势:有数据显示,自21世纪以来,中国在外承包工程完成额逐年上升,中国强大的工程设计与建造能力可以为发展“一带一路”提供充分的基础条件;此外,中国还拥有充裕的国民储蓄与外汇储备,“一带一路”战略可以使得中国在大范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中发挥这一优势。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风险与挑战
1.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复杂度强,面临风险与障碍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间存在显著的经济政治制度、发展程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别,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和较强的合作意识,进而导致经济一体化很难推进。其次,“一带一路”沿线的各个国家中,过半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甚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意味着“一带一路”沿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因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滞后而无法高效地运作。另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不论从经济制度还是体制政策方面,都存在着壁垒:首先,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的对外贸易合作仍在处于初级阶段,也拥有不同的贸易制度和标准,这将大大加深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实施加强经济合作的难度;而后,即使中国与周边合作国家达成战略合作共识,也难以消除合作中可能存在的大量协调困难,例如繁琐的海关检查,汇率的突然变动,都会给合作共赢项目带来不确定性。从国际关系角度上看,中国还应当处理好与周边小国的关系难题:“一带一路”沿线上,与中国往来频繁的合作国家并不多见,中国与一些小国或多或少有着矛盾冲突,尤其是在历史问题上,这决定了中国能否化干戈为玉帛,缓解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合作矛盾,将会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可否全面实施的关键。此外,今年国际政坛颇不稳定,投资国执政党的轮替、政局的动荡都会给战略的平稳推动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冲击。
2.地缘政治安全与环境风险
首先,要想使“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区域化的交流合作平台,首先需要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实施环境。但是由于涉及国家较多,民族矛盾、种族矛盾、社会矛盾、宗教矛盾明显突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这些危机与挑战:极端主义袭击、民族冲突、运输风险等,中国能否协同各国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关键的一步。再者,就环境问题,大量的基础建设与投资工程必然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环境一旦被破坏,无论对产业发展,还是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虽说保护环境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基本方针之一,但是如何在实施中找到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还是一个有待考虑的问题。
3.大国干预与国内建设、改革面临挑战
首先,战略的实施面临着其他大国的干预问题,以美国为例,美国为了维持自己当前的霸主地位,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给其国际秩序主导地位带来的威胁,极有可能会不断压制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除美国外,还有日本、俄罗斯等大国的干预,即使现在表现积极的国家,将來也有可能会转变战略态度。其次,我国以往一直是国际规则和秩序制定和实施的参与者,没有相关的领导经验,加之各国情况差异较大,我国需投入大量资源于“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就意味着国内的改革脚步可能会放慢,影响到自身发展。此外,我国自身发展能力建设也是面临的挑战之一:企业和国内各机构面临着较为陌生的管理和发展上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使得原本的发展策略可能无法充分奏效。 三、应对措施建议
1.完善区域经贸协调合作机制
首先,要加快发展区域贸易,加强国内外海关、过境运输等方面的合作,降低地区间合作成本,以此来增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为“一带一路”实施提供必要基础。同时扩大双向区域合作,引导我国相对优势产业走向世界,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吸引国外投资。还要推动经济基础及设施的互联互通,规划好各交通要道,统筹安排跨国运输的班次及运量,实现效率最大化。总之,尽可能全面地利用一系列双边机制,引导和协调“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实施。
2.加强企业机构管理和建设,全面深化改革
针对上述提及的企业和机构自身建设问题,企业家们必须做到找准定位,发挥核心实力,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制定多元發展战略,创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决策质量。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要重视兼顾市场盈利与社会责任目标,注重长远发展,进而同步落实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之目标,为“一带一路”全面实施提供保障。
3.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首先要加强科技领域交流合作,借鉴其他国家领先的科技、教育、文化等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其他国家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达到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把本国的研究成果与世界一同分享,一同促进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进行。其次,要保护生态环境,企业做到真正的“绿色环保”,把环保意识树立起来,才能共建绿色、和谐、共赢的“一带一路”。另外,要发挥自身特长,持续完善高铁线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合作国家供应充裕的公共产品和公共建设资源,并通过简化海关等方面的手续,以提高合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良悦,刘东.“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学家,2015,(11):51-58.
[2]黄剑辉,李洪侠.“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我国区域經济的协调发展[J].税务研究,2015,(06):22-30.
[3]卢锋,李昕,李双双,姜志霄,张杰平,杨业伟.为什么是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J].国际经济评论,2015,(03):9-34+4.
[4]张茉楠.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J].宏观经济管理,2015,(02):20-24.
[5]盛毅,余海燕,岳朝敏.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5,(01):24-29.
[6]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开放型经济;国际区域合作; 風险挑战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经济意义
1.战略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内经济形势发生新的变革,为了继续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全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2013年9月和10月首次提出了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涵盖东亚、中亚、西亚等多条重点线路,合作的重点内容体现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有助于中国在国际区域经济及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质量。
2.战略的经济意义
以下,笔者将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
从国际视角上看,首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促进中国在开放型经济下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更充分地投入于国际资本流动,既为周边沿线亟待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机会的合作国家提供了必需资源,也有助于推动国内企业及产业的外部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的产业缺乏创新和新技术的引进,导致我国在参与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上难以突破低端锁定,陷入瓶颈,而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可以加快实现低端产业的转型与产业价值链的升级。其次,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助于构建国际区域经济互助的新格局,各国的经济关系将发生调整,增添中国主动回应国际贸易与投资等政策的能力,在参加并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在国内的视角下,首先,对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足的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着眼于并提供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把握住了生产要素向中西部转移的机会,有助于中西部的产业和企业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价值链升级上,有效地突破解决由于地域环境、资源禀赋等因素所施加的限制。然后,从国内海陆经济格局的角度上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联通陆地与海上经济的联系发展,构建一批相互关联的沿海、沿江、沿边经济大通道,能够有效地打破中国以往海陆发展相对独立的现状,从市场辐射能力、跨国境要素集成能力等方面上加强了陆海经济联系,特别是国内各自贸区与战略经济带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战略互通。再者,“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施展中国在基建工程建设与储蓄资源两方面的优势:有数据显示,自21世纪以来,中国在外承包工程完成额逐年上升,中国强大的工程设计与建造能力可以为发展“一带一路”提供充分的基础条件;此外,中国还拥有充裕的国民储蓄与外汇储备,“一带一路”战略可以使得中国在大范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中发挥这一优势。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风险与挑战
1.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复杂度强,面临风险与障碍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间存在显著的经济政治制度、发展程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别,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和较强的合作意识,进而导致经济一体化很难推进。其次,“一带一路”沿线的各个国家中,过半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甚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意味着“一带一路”沿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因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滞后而无法高效地运作。另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不论从经济制度还是体制政策方面,都存在着壁垒:首先,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的对外贸易合作仍在处于初级阶段,也拥有不同的贸易制度和标准,这将大大加深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实施加强经济合作的难度;而后,即使中国与周边合作国家达成战略合作共识,也难以消除合作中可能存在的大量协调困难,例如繁琐的海关检查,汇率的突然变动,都会给合作共赢项目带来不确定性。从国际关系角度上看,中国还应当处理好与周边小国的关系难题:“一带一路”沿线上,与中国往来频繁的合作国家并不多见,中国与一些小国或多或少有着矛盾冲突,尤其是在历史问题上,这决定了中国能否化干戈为玉帛,缓解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合作矛盾,将会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可否全面实施的关键。此外,今年国际政坛颇不稳定,投资国执政党的轮替、政局的动荡都会给战略的平稳推动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冲击。
2.地缘政治安全与环境风险
首先,要想使“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区域化的交流合作平台,首先需要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实施环境。但是由于涉及国家较多,民族矛盾、种族矛盾、社会矛盾、宗教矛盾明显突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这些危机与挑战:极端主义袭击、民族冲突、运输风险等,中国能否协同各国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关键的一步。再者,就环境问题,大量的基础建设与投资工程必然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环境一旦被破坏,无论对产业发展,还是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虽说保护环境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基本方针之一,但是如何在实施中找到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还是一个有待考虑的问题。
3.大国干预与国内建设、改革面临挑战
首先,战略的实施面临着其他大国的干预问题,以美国为例,美国为了维持自己当前的霸主地位,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给其国际秩序主导地位带来的威胁,极有可能会不断压制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除美国外,还有日本、俄罗斯等大国的干预,即使现在表现积极的国家,将來也有可能会转变战略态度。其次,我国以往一直是国际规则和秩序制定和实施的参与者,没有相关的领导经验,加之各国情况差异较大,我国需投入大量资源于“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就意味着国内的改革脚步可能会放慢,影响到自身发展。此外,我国自身发展能力建设也是面临的挑战之一:企业和国内各机构面临着较为陌生的管理和发展上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使得原本的发展策略可能无法充分奏效。 三、应对措施建议
1.完善区域经贸协调合作机制
首先,要加快发展区域贸易,加强国内外海关、过境运输等方面的合作,降低地区间合作成本,以此来增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为“一带一路”实施提供必要基础。同时扩大双向区域合作,引导我国相对优势产业走向世界,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吸引国外投资。还要推动经济基础及设施的互联互通,规划好各交通要道,统筹安排跨国运输的班次及运量,实现效率最大化。总之,尽可能全面地利用一系列双边机制,引导和协调“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实施。
2.加强企业机构管理和建设,全面深化改革
针对上述提及的企业和机构自身建设问题,企业家们必须做到找准定位,发挥核心实力,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制定多元發展战略,创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决策质量。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要重视兼顾市场盈利与社会责任目标,注重长远发展,进而同步落实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之目标,为“一带一路”全面实施提供保障。
3.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首先要加强科技领域交流合作,借鉴其他国家领先的科技、教育、文化等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其他国家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达到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把本国的研究成果与世界一同分享,一同促进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进行。其次,要保护生态环境,企业做到真正的“绿色环保”,把环保意识树立起来,才能共建绿色、和谐、共赢的“一带一路”。另外,要发挥自身特长,持续完善高铁线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合作国家供应充裕的公共产品和公共建设资源,并通过简化海关等方面的手续,以提高合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良悦,刘东.“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学家,2015,(11):51-58.
[2]黄剑辉,李洪侠.“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我国区域經济的协调发展[J].税务研究,2015,(06):22-30.
[3]卢锋,李昕,李双双,姜志霄,张杰平,杨业伟.为什么是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J].国际经济评论,2015,(03):9-34+4.
[4]张茉楠.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J].宏观经济管理,2015,(02):20-24.
[5]盛毅,余海燕,岳朝敏.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5,(01):24-29.
[6]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