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长职业化是推动“校长”由一种行政职务向职业转化、由行政权力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化。在阐释校长职业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校长职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校长职业化的路径以及完善职业化校长考核与评价的举措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促进高职院校校长职业化的发展提供浅显的经验。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校长职业化;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1-0034-02
一、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内涵与价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深化改革,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负责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定位校长的角色与职能、如何更好地激发校长的管理才能实现市场化对接,一直是教育界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校长职业化也因此被提出来,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积极推进。
校长职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步骤。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校长”由一种行政职务向独立的职业转化、由行政权力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化,从而使得校长这一角色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也更能提升校长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学界普遍认为“校长职业化”应包含三个层次的涵义:第一,职业化校长必须获得教育权威部门颁发的职业认证资格,在学校经营、管理和运行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第二,校长职业化意味着“去行政化”,不再享有和行政挂钩的一些权力,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能上能下。第三,校长职业化的对象主要是有志于校长这一职业的专业人才,可依据其相应的任职资格通过教育市场或竞聘获取校长职业。同时,办学单位也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到教育市场选聘符合任职资格的校长。
校长职业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不仅有利于校长对学校的管理更加专业、更加高效;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学校的官僚气息,使得学校的发展更加紧贴社会和市场化需求。
二、高职院校校长职业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校长职业化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校长职业化存在一些问题或困难。
(一)行政任命依然普遍,校长的选拔仍未能有效地遵循市场选择
我国的高职院校校长选拔一般都是委任制,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选派。这种委任制使得校长的选拔只局限于少数对象,而且在选拔的过程中资历是最被看重的标准,这就使得校长的选拔可能不是最专业和最职业的,而且由上级任命的校长一般都有较大的权力光环,使得他们行使校长权力的时候缺乏有效的监督,校长负责制很难落实。
(二)校长职业角色意识淡薄或不强
从职业上看,很多校长都把自己归入“教师”行列,但严格来说校长应属于管理人员一类;另外从行政职务上看,很多校长一般会把自己归为“干部”。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大多高职院校的校长都存在“好教师当校长”这一观念,误以为教育管理只是件很容易的事;而且很多校长对“干部”或“官员”的认同远远比“专业技术人员”认同感强,由此也就忽视了校长应该具备的管理业务能力,对校长真正的职能缺乏清晰的认识,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对学校的发展关注度自然也就比较低。
(三)校长行政化而造成职业能力不强
校长职业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校长出色的管理和研判能力。但在很多高职院校校长都是从事繁琐的行政或应酬方面的事。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既缺乏探索的勇气和精神,也缺乏战略规划的决策和努力。校长大多时间都消耗在参加各种会议、行政管理、各种公关活动等。另外,很多校长对市场需求变化应对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反思能力,对自身不足缺乏主动的反省和积极改进,安于现状。
三、高职院校校长职业化的路径
校长职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路径:
(一)转变观念,营造有利于校长职业化的环境
高职院校推行校长职业化必须改变观念。官本位思想必须革除、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必须创新。上级主管部门不应该随意干预校长的选拔,要鼓励面向市场选拔校长。同时,制定和推行校长职业标准,对校长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等级等作出相对明确的界定,净化高职院校校长选拔环境。
(二)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校长选拔任用机制
有利于激发校长的进取精神,既然需要“去行政化”、需要在市场化中生存,就必须需要一位职业化校长,需要将校长的选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首先,应建立公开选聘的模式,面向社会选用符合学校需求、有管理能力的校长。其次,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选拔任用程序,做到公开、公正、透明,避免暗箱操作,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动向,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制定和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任用标准,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实行校长能上能下的淘汰制。
(三)给予职业化校长充分的社会地位
职业化校长是面向市场选聘,它只是一种职业,没有上级赋予的行政级别。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职业化校长充分的尊重和社会地位。首先,在薪酬待遇方面必须按市场化要求,给予符合其职位的薪水;其次,按照学校章程赋予校长一定的职能与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保证其决定能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给予职业化校长充分的社会地位,是提高校长积极性、解除后顾之忧的重要举措。
四、构建完善的考核与评价职业化校长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职业化校长考评体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考核管理制度和具体考核指标,定期实施综合考核,参与考核的成员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人员、也要吸纳学生和企业用人单位,对校长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既要注重量的评价,更要注重质的评价。第三,按照工作计划和目标进行客观、公正、全面地总结工作实绩,摆出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
(二)建立完善的职业化校长监督和管理机制
职业化校长受聘于高职院校,就应按照相关法律条款完成学校赋予的义务并接受全本教职员工的监督。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健全监督和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明确保证校长的治校思想和理念不能偏离学校正常的发展航线,并积极引导学校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职业化校长必须要全力维护学校声誉,并尽可能地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声誉。对于校长因各种非客观原因对学校带来的损失,学校专门机构都必须对其问责和追责。
(三)对职业化校长实行多样化激励机制
职业化校长在受聘于学校后,若想真正融入学校,全心全意地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学校要给予其一定的奖励激励。首先,当然是薪酬,可以按照相关约定或合同执行年薪制。其次,在福利上,按时为其缴纳社会保障等五金,实施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最后,在学术上,提供国内学术交流与国外考察的便利,授予其“终身教授”等荣誉称号,并在省内外媒体上报道其治校政绩等,以增强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本校的荣誉感。
校长职业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随着我国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深入,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推动下,校长职业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大学校长职业化也将越来越规范和科学。
参考文献:
[1]徐元俊.对高职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2]陈梦然.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呼唤大学校长职业化[J].高校教育管理,2014(11).
[3]蒋廷玉.专家呼吁大学校长“职业化”[J].新华日报,2015-12-15.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校长职业化;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1-0034-02
一、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内涵与价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深化改革,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负责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定位校长的角色与职能、如何更好地激发校长的管理才能实现市场化对接,一直是教育界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校长职业化也因此被提出来,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积极推进。
校长职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步骤。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校长”由一种行政职务向独立的职业转化、由行政权力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化,从而使得校长这一角色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也更能提升校长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学界普遍认为“校长职业化”应包含三个层次的涵义:第一,职业化校长必须获得教育权威部门颁发的职业认证资格,在学校经营、管理和运行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第二,校长职业化意味着“去行政化”,不再享有和行政挂钩的一些权力,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能上能下。第三,校长职业化的对象主要是有志于校长这一职业的专业人才,可依据其相应的任职资格通过教育市场或竞聘获取校长职业。同时,办学单位也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到教育市场选聘符合任职资格的校长。
校长职业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不仅有利于校长对学校的管理更加专业、更加高效;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学校的官僚气息,使得学校的发展更加紧贴社会和市场化需求。
二、高职院校校长职业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校长职业化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校长职业化存在一些问题或困难。
(一)行政任命依然普遍,校长的选拔仍未能有效地遵循市场选择
我国的高职院校校长选拔一般都是委任制,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选派。这种委任制使得校长的选拔只局限于少数对象,而且在选拔的过程中资历是最被看重的标准,这就使得校长的选拔可能不是最专业和最职业的,而且由上级任命的校长一般都有较大的权力光环,使得他们行使校长权力的时候缺乏有效的监督,校长负责制很难落实。
(二)校长职业角色意识淡薄或不强
从职业上看,很多校长都把自己归入“教师”行列,但严格来说校长应属于管理人员一类;另外从行政职务上看,很多校长一般会把自己归为“干部”。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大多高职院校的校长都存在“好教师当校长”这一观念,误以为教育管理只是件很容易的事;而且很多校长对“干部”或“官员”的认同远远比“专业技术人员”认同感强,由此也就忽视了校长应该具备的管理业务能力,对校长真正的职能缺乏清晰的认识,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对学校的发展关注度自然也就比较低。
(三)校长行政化而造成职业能力不强
校长职业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校长出色的管理和研判能力。但在很多高职院校校长都是从事繁琐的行政或应酬方面的事。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既缺乏探索的勇气和精神,也缺乏战略规划的决策和努力。校长大多时间都消耗在参加各种会议、行政管理、各种公关活动等。另外,很多校长对市场需求变化应对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反思能力,对自身不足缺乏主动的反省和积极改进,安于现状。
三、高职院校校长职业化的路径
校长职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路径:
(一)转变观念,营造有利于校长职业化的环境
高职院校推行校长职业化必须改变观念。官本位思想必须革除、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必须创新。上级主管部门不应该随意干预校长的选拔,要鼓励面向市场选拔校长。同时,制定和推行校长职业标准,对校长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等级等作出相对明确的界定,净化高职院校校长选拔环境。
(二)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校长选拔任用机制
有利于激发校长的进取精神,既然需要“去行政化”、需要在市场化中生存,就必须需要一位职业化校长,需要将校长的选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首先,应建立公开选聘的模式,面向社会选用符合学校需求、有管理能力的校长。其次,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选拔任用程序,做到公开、公正、透明,避免暗箱操作,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动向,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制定和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任用标准,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实行校长能上能下的淘汰制。
(三)给予职业化校长充分的社会地位
职业化校长是面向市场选聘,它只是一种职业,没有上级赋予的行政级别。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职业化校长充分的尊重和社会地位。首先,在薪酬待遇方面必须按市场化要求,给予符合其职位的薪水;其次,按照学校章程赋予校长一定的职能与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保证其决定能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给予职业化校长充分的社会地位,是提高校长积极性、解除后顾之忧的重要举措。
四、构建完善的考核与评价职业化校长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职业化校长考评体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考核管理制度和具体考核指标,定期实施综合考核,参与考核的成员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人员、也要吸纳学生和企业用人单位,对校长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既要注重量的评价,更要注重质的评价。第三,按照工作计划和目标进行客观、公正、全面地总结工作实绩,摆出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
(二)建立完善的职业化校长监督和管理机制
职业化校长受聘于高职院校,就应按照相关法律条款完成学校赋予的义务并接受全本教职员工的监督。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健全监督和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明确保证校长的治校思想和理念不能偏离学校正常的发展航线,并积极引导学校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职业化校长必须要全力维护学校声誉,并尽可能地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声誉。对于校长因各种非客观原因对学校带来的损失,学校专门机构都必须对其问责和追责。
(三)对职业化校长实行多样化激励机制
职业化校长在受聘于学校后,若想真正融入学校,全心全意地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学校要给予其一定的奖励激励。首先,当然是薪酬,可以按照相关约定或合同执行年薪制。其次,在福利上,按时为其缴纳社会保障等五金,实施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最后,在学术上,提供国内学术交流与国外考察的便利,授予其“终身教授”等荣誉称号,并在省内外媒体上报道其治校政绩等,以增强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本校的荣誉感。
校长职业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随着我国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深入,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推动下,校长职业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大学校长职业化也将越来越规范和科学。
参考文献:
[1]徐元俊.对高职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2]陈梦然.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呼唤大学校长职业化[J].高校教育管理,2014(11).
[3]蒋廷玉.专家呼吁大学校长“职业化”[J].新华日报,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