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微差别 提升判断能力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707569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容易把相似的知识点进行混淆。针对物理教学的特色,从实验教学着手,抓住细微差异,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易学、乐学。
  关键词:实验;多次测量;相似;要求;细节;图形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物理实验作为一门科学,又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实验中出现的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学生很难区分,判断出现失误。这与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细节的疏忽是分不开的。
  一、关注多次测量的不同功能
  多次测量在很多实验中都会用到。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进行多次测量。但学生往往不加以区分,从实验的过程看,总觉得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在实验中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学生比较习惯性的认为同一个方法的目的是一样的。若能仔细研究就能发现,多次测量有多种功能。第一种用于对一些物理量的测定。这种情况下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如测量物体的长度、定值电阻的阻值、物质的密度等;第二种用于科学结论的得出。这可防止以偏概全,找出不同条件下的普遍规律。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研究浮力原理等;第三种用于研究同一物理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趋势。因为物体在不同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规律,采用多次测量就能找出对应的关系。这类实验有: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②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如果我们老师在实验教学中,针对每个实验的特点,作出相应的引导,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做实验,加深对多次测量的不同作用的印象,就可以在接下来的习题训练中,把这几种情况区分清楚,走出误区,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留意一个器材的多种用途
  实验教学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理解实验原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有些实验用到的器材基本相同,实验的过程也是基本相同。如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两个实验,从器材到实验探究过程都十分相似,这又会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
  a、b两图中的物体都是从斜面的某一高度滑下,所以学生错误的认为两个实验都体现了高度对相关物理量的影响。为了弄清两个实验的不同之处,我们还得从细微处着手。对于动能的影响,可以先从动能的概念开始,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运动意味着就要有一定的速度,在实验中我们怎么获得速度,直接用手推,不易控制它的大小,从斜面上滑下,也可获得速度,而且从能的转化角度看,高度相同时,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是相同的,高度越高,获得的速度越大,这样做既有科学依据,又便于实验的开展,所以我们在探究动能影响因素的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上滑下。阻力是指对物体的阻碍作用的大小,阻碍作用大,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快,观察物体由动到静的变化是最直接的。所以实验中也选择了斜面。但还是有些不同,a图中的小球从某一高度滑下后,需经过不同材料的水平面,最终看到小球停在某个位置,所以a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它主要是体现阻力的影响,不需要强调速度对它的影响,从高度和阻力大小两个角度去分析对运动的影响即可;b图中的小球滑下后需推动木块前进一段距离,最终停下。所以b图是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得从速度和质量两个因素去分析,不能直观的认为是高度。由此可见,光看实验表面现象就下结论是不科学的,学生要学会观察事物的本质,了解实验目的,细心观察,抓住两个实验的细微差异,才能在看似相同的图中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在做实验时,先确定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在解答问题时何等重要。同一个器材,在不同的实验中就能发挥它不同的本领,这需要同学们用智慧的眼光加以甄别,需要老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正确的引导。
  三、明辨示数的读取要求
  读数记录也是实验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读取的方法和准确的记录。有些实验做起来很容易,但在读取示数时,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如对液柱示数的读取。在对量筒中示数的读取中,老师总是强调视线要与凹面的底部齐平,而对温度计中示数的读取,只要求学生视线与液面齐平,两者有何不同?学生对此很是不解。其实这和液体自身的特性以及管子的形状、材料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表面张力作用,液体与玻璃的接触角小于90度,使得液体在玻璃上可以良好的铺展开来,沿着壁上升,从水平角度来看,就是与量筒壁接触的地方液面上升了,看起来是凹型的。密度越大表面张力也越大,就会形成凸液面。液体温度计示数的读取也是根据这一特点制定的。对于低密度介质的液柱,如酒精、煤油温度计,应读取与液面最低处相平的刻度所对应的温度;对于高密度介质的液柱,如水银温度计,应读取与页面最高处相平的刻度所对应的温度。初中阶段,利用量筒测量的液体都是低密度液体,所以老师要强调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底部齐平。温度计中可能是低密度液体,也可能是高密度液体,情况比较复杂,且温度计内的液柱极细,对于初中学生,就不再作出太高的要求,只要做到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即可。如果学生知道了原因,当再接触量筒读数和温度计读数时,就不必纠结于按哪个要求读了!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思想。这就提醒我们在实验观察时,要专心致志,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不放过。因为实验中最忌讳的就是观察不认真,不细致。
  四、明确物理图形的区分方法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在初中物理课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大纲”要求的画图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作光路图、作力的示意图、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要注意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单(即分析图形),更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学习电磁现象时,由于不注意对比和分析,常将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实验图与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图混淆。
  要正确区分它们,就要弄明白两者的物理原理。①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与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图顾名思义,“通电导体”说明是已通电的导体,电路中肯定有电源:而电磁感应是产生电流的,电路中原没有电源,通过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产生了电流,这个电流要用电流表检测。前者电路特征是有电源,后者电路特征是无电源但有电流表。从因果关系看,前者是:电源→电流→受力运动;后者是:切割磁感线运动→电流→电流指的指针偏转。②直流电动机是利用换向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换向器是两个半铜环。而发电机是利用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的,图中没有不需要电源。也不需要换向器,所以它是两个金属圆环。我们把这几点弄清楚了,判断图形时,只要能仔细观察、对比,就能轻轻松松的把它们区分清楚。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忘记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关注细节,把握方向,注重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对相似的实验更要善于总结对比,抓住细微的差异,针对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在实验中解决。
  参考文献:
  [1]郭玉英.物理比较教育[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2]郭治,方丹群.动手动脑学物理[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常熟市沙家浜中学)
其他文献
通过对保护小室的设计、配置进行分析,对目前小室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对设计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并提供500kV变电站各种下放型式电缆用量.供工程设计参考。
摘 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加强和改进创业教育,把全面深化创业教育含义、加强创业创新精神培养、加快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本文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入手,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路径选择。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16-02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摘 要:现代教学媒体在民办本科院校思政课的应用不仅是思政课程改革的需要、教材体系向教学媒体转化不足现状的要求,同时也是民办本科高校师资结构不均衡的迫切需要。本文从现代教学媒体应用要服务于教学设计、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相长和处理好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现代教学媒体在民办本科院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策略。最后提出了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前景瞻望。  关键词:现代教学媒体;民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将学习透过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接着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那么怎样创建适应当前教育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实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