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化课堂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智力因素。首先,老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例题中蕴含的智力因素,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习题中蕴含的智力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应变能力。只有充分发挥了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才能有效地调动起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成功地缩短学生之间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得到培养,灵活的思维应变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数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智力因素;挖掘;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3-090-1
优化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老师在把握好教材整体结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智力因素,从而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组织,达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长知识、长智慧、长能力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智力和能力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是无处不有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智力因素,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如何使每个例题都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要看教师对例题中蕴含的智力因素的挖掘程度,挖掘程度越是深、越是透,就越能点击到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循着例题所含的智力因素的轨迹,逐步深入下去。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这一性质的本质特性,出示数轴:
提出问题:“( )里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学生回答用13时,老师继续问:还有呢?当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再道出“这一点可用许许多多的分数来表示。”此语一出,犹如一石投水,学生甚是好奇,顿时激起思维的涟漪。这时,教师就可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探索。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顿悟该点确实可用无限个分数表示。学生无需死记硬背,就能透彻地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
数学知识千变万化,但各自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学中,只有紧扣不同类型的例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优化组织,巧妙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去发现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倒数”这一知识时,教师可采用开门见山,设计悬念的方法,直接引出课题,在黑板上出示等式:25×( )2=( )3×37=58×( )( )=1,紧接着提问: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写出括号里的数?问题的设计紧扣最能体现“倒数”这一概念的智力因素,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此时点拨已到火候,进而提出:“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吗?”学生思维积极启动,例题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很快得出“每组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倒数的概念。
其次,要注意挖掘习题中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应变能力。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时,习题中的智力因素对其影响甚大。这是因为,从整体上讲,例题往往体现了某个知识块,而这一知识块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构成的,这些知识点,教材中都是用习题的形式出现的,并且在不断变化逐步扩展,难度也是逐渐提高。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恰到好处的挖掘习题中的智力因素,运用蕴含在习题中的智力因素,点拨学生去应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自己去探索,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例如,当学生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习题随即就出现了形如“5×126 74×5”和“102×45”这样的两组题目。编者的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解答这样的习题,学生如单靠机械地运用这一公式,是难以解答此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还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这样,学生正确解答此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思维应变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同样,解答102×45,教师要着重观察学生灵活运用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所以说,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织,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充分、合理、巧妙地运用这些习题,选择最佳时机,设计不同的练习层次,顺着这些习题中蕴含的智力因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使其智力得到发展。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这里,练习层次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不同的习题,放在不同的练习层次,收到的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如当学生尚未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时,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解答102×45这类题目,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因而题目中具有的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发挥。只有学生在真正理解并掌握了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后,再让学生解答102×45这类题目,学生才能在这一层次的练习中,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得以有用武之地,真正达到教学中的所谓“跳一跳,摘到苹果”的最佳境地。
总之,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是数学课堂教学极富意义的一环。抓好这一环节,是用好,用活教材这一重要“媒介”的保证。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班里,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只有注意充分发挥了教材的智力因素,才能有效地调动起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成功地缩短学生之间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书本上的知识,都能使每一个学生既感到“可望而可及”,又感到“高而可攀”,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得到培养,灵活的思维应变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激起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整个学习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数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智力因素;挖掘;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3-090-1
优化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老师在把握好教材整体结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智力因素,从而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组织,达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长知识、长智慧、长能力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智力和能力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是无处不有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智力因素,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如何使每个例题都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要看教师对例题中蕴含的智力因素的挖掘程度,挖掘程度越是深、越是透,就越能点击到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循着例题所含的智力因素的轨迹,逐步深入下去。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这一性质的本质特性,出示数轴:
提出问题:“( )里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学生回答用13时,老师继续问:还有呢?当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再道出“这一点可用许许多多的分数来表示。”此语一出,犹如一石投水,学生甚是好奇,顿时激起思维的涟漪。这时,教师就可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探索。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顿悟该点确实可用无限个分数表示。学生无需死记硬背,就能透彻地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
数学知识千变万化,但各自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学中,只有紧扣不同类型的例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优化组织,巧妙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去发现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倒数”这一知识时,教师可采用开门见山,设计悬念的方法,直接引出课题,在黑板上出示等式:25×( )2=( )3×37=58×( )( )=1,紧接着提问: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写出括号里的数?问题的设计紧扣最能体现“倒数”这一概念的智力因素,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此时点拨已到火候,进而提出:“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吗?”学生思维积极启动,例题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很快得出“每组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倒数的概念。
其次,要注意挖掘习题中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应变能力。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时,习题中的智力因素对其影响甚大。这是因为,从整体上讲,例题往往体现了某个知识块,而这一知识块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构成的,这些知识点,教材中都是用习题的形式出现的,并且在不断变化逐步扩展,难度也是逐渐提高。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恰到好处的挖掘习题中的智力因素,运用蕴含在习题中的智力因素,点拨学生去应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自己去探索,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例如,当学生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习题随即就出现了形如“5×126 74×5”和“102×45”这样的两组题目。编者的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解答这样的习题,学生如单靠机械地运用这一公式,是难以解答此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还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这样,学生正确解答此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思维应变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同样,解答102×45,教师要着重观察学生灵活运用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所以说,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织,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充分、合理、巧妙地运用这些习题,选择最佳时机,设计不同的练习层次,顺着这些习题中蕴含的智力因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使其智力得到发展。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这里,练习层次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不同的习题,放在不同的练习层次,收到的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如当学生尚未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时,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解答102×45这类题目,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因而题目中具有的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发挥。只有学生在真正理解并掌握了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后,再让学生解答102×45这类题目,学生才能在这一层次的练习中,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得以有用武之地,真正达到教学中的所谓“跳一跳,摘到苹果”的最佳境地。
总之,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是数学课堂教学极富意义的一环。抓好这一环节,是用好,用活教材这一重要“媒介”的保证。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班里,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只有注意充分发挥了教材的智力因素,才能有效地调动起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成功地缩短学生之间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书本上的知识,都能使每一个学生既感到“可望而可及”,又感到“高而可攀”,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得到培养,灵活的思维应变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激起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整个学习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数学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