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桩理论公案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l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所谓“一桩理论公案”,是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的批判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冯友兰先生在旧中国、新中国都是哲学大家。冯友兰(1895—1990),河南南阳唐河人,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临时主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冯友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56年11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笔者时为该系一年级学生)为了活跃学生学习生活,也为了开展百家争鸣,请冯友兰先生做学术报告,地点在海运仓校区礼堂。冯先生演讲的内容是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他说:“我们近几年来,在中国哲学史的教学研究中,对中国古代哲学似乎是否定的太多了一些。否定的多了,可继承的遗产也就少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做更全面的了解。在中国哲学史中,有些哲学命题,如果做全面的了解,应该注意到这些命题的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抽象的意义,一是具体的意义。……什么是命题的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呢?比如:《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这句话的具体意义看,孔子叫人学的是诗、书、礼、乐等传统的东西。从这方面去了解,这句话对于现在就没有多大用处,不需要继承它,因为我们现在所学的不是这些东西。但是,如果从这句话的抽象意义看,这句话就是说,无论学什么东西,学了之后,都要及时地、经常地温习和实习,这就是件很快乐的事。这样的了解,这句话到现在还是正确的,对我们现在还是有用的。”冯先生的这个讲话,作为文章发表在1957年1月8日的《光明日报》上。吴传启把冯先生继承中国哲学遗产的意见概括为“抽象继承法”,关锋认为这个概括“符合冯先生意见的本质”,冯友兰先生本人也认同这个说法。
  关锋在五六十年代写了很多批判冯友兰“抽象继承法”及其哲学观点的文章,认为冯先生的“抽象继承法”是在古代哲学中寻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近、相同或没有的好东西,“现成地拿来”,是哲学方法论上的修正主义,等等。在私下,关锋还说过冯的“抽象继承法”是找“好东西”,实际上是“捡破烂”的方法。关锋提出所谓“扬弃三法”(1.否定某些哲学命题的特殊意义,继承其一般意义;2.否定某些哲学命题的一重意义,继承其另一重意义;3.否定命题的整体意义,继承其某些个别要素)与之对立。关锋文章中有不少牵强附会和扣帽子的东西,但总的来说,他还是提倡和注重说理的。据一位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说,冯友兰在给他们讲课时承认,尽管他不完全同意关锋的观点,但认为在所有批判他的文章中,关锋的水平是最高的。
  关锋和冯友兰针锋相对,阵线分明。在当时,冯友兰被视为资产阶级教授,关锋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各自代表资产阶级一家和无产阶级一家;经常是哪个单位请冯友兰做报告,还要请关锋再去做“消毒报告”——这是当时强调阶级斗争在学术领域的一种反映。所谓“百家争鸣,实际上就是两家”,在关锋和冯友兰身上表现得很清楚、很明显。在关锋和冯友兰的争鸣中,关锋处于主导地位,冯先生处于被批判的地位。笔者举一个很能够说明问题的例子。当时有四个搞中国哲学史的人:一个名叫汤一介(时为北大哲学系教师,后成为著名哲学家,创办中国文化书院,执掌《儒藏》编修,荣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一个名叫孙长江(时为人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师,“文革”后,1978年5月引起“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重要作者之一);一个名叫方克立(时为人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师,现为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一个名叫庄卬(北大1955级哲学系学生,时为冯友兰的研究生,好像不到30岁就去世了),他们以“司马文”的集体笔名写了不少批判冯先生和中国哲学史的文章。当时他们常来请教关锋,或和关锋切磋问题,有时笔者也在场。这个情况表明了关锋当时在中国哲学史界(以及哲学界)的影响。
  二
  冯先生“抽象继承法”的观点在理论上和科学上究竟如何先不说,这个观点正确不正确,根据科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原则,冯先生提出这个文化遗产继承的问题,就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应该说,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也不能说这个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现在再说这个观点本身。笔者作为关锋的一名学生,完全地接受了他的观点,在文章中也批判过冯先生的“抽象继承法”;现在我认识到,冯先生的观点要比关锋的观点正确(关锋所谓“扬弃三法”,就其正确方面的意义,冯先生的“抽象继承法”是内在地包含了的)。客观地讲,“抽象”有科学的抽象和非科学的抽象,科学的抽象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没有科学抽象,就没有科学。事实证明,纯粹或极端经验主义,连最简单的两件事情都联系不起来。遗产继承是解决现代和古代的关系即联系问题的,即今天和昨天以及前天、大前天……的关系和联系问题,很复杂,若没“抽象”(指科学抽象)如何联系?“新陈代谢”是自然过程,“推陈出新”是人类行为。
  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先生在讲到冯先生的“抽象继承法”时说:“冯友兰先生的道德抽象继承,我在我的文章里面也曾经提到这个,我特别拥护这一点。因为我想不出来传统和现代怎么样连接起来,我觉得冯先生概括得非常好。冯友兰先生一直都是致力于想把传统和现代新的东西,或者说中西之间,或者说古代和现代之间连接起来,他一直都是非常挖空心思地想搞‘旧邦新命’。他苦心做这个事情,这是作为中国哲学家,到现在又有新思想,一個很有意义的努力。道德抽象继承,中国有很多传统道德,忠孝节义这套东西,但是这里有很多后来不能实行或者过去就已经违反人性的东西。但是一个民族不可能把所有传统完全割断,变成一个外国人,变成一个西方人,那是不可能的,现在老说全盘西化那是不可能的,全盘西化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怎么办?从精神的层面,人性是有共同点的,我也觉得这个善恶是非的标准基本是差不多的。怎么样把传统的道德和新的时代联合起来,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一个道德抽象继承。比如说过去是忠君,忠总是好的,背叛总是坏的,你现在忠于国家也好,忠于职守也好,这是一个品质,类似这样一些都可以添进去,我觉得这是造了一条道路。”
  我们这样评价冯先生的“抽象继承法”,并不是说他对这个方法的内涵揭示得已经完全了,这方面尚需方家补充和完善,也不是说他用这个方法分析和解说的古代哲学(不仅哲学)任何一个概念和命题都完全正确和妥当。如有不正确和不妥当的情况,应该说,这也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运用方法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便冯先生关于“抽象继承法”的阐释或解说有什么不足,也瑕不掩瑜,无关宏旨。
其他文献
南汉宸(1895—1967),山西洪洞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厅长,1945年担任晋察冀边区政府财务处长。其间,他千方百计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不仅解决了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和边区人民穿衣、吃饭、药品等需求,保障了部队的军需供给,并且为筹建中国人民银行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是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奠基人,是首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筹建中国人民银行期间,他在吸纳人才、打击投机
期刊
近日,闵行区生态环境局牵头确立了“十四五”期间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任务.rn该局借助专业研究机构对我国及上海市“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形势、我区当前生态环境
期刊
无情的历史尘埃,淹没了人们多少关于昨天的记忆!但人们对于董毓华的无尽思念,却像奔涌向前的浩浩长江水,从未停息……  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生前常常想起他,称他具有“雄才大略”,为他的英年早逝痛惜;当年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曾饱含深情,为他写下洋洋五千言的怀念文章;还有他那从未见过面的爱女,为表明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改名为“继烈”;在冀东烈士陵园,他的同学、战友,一次次把思念的花环奠放在他的墓前……一  董
期刊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任务,新挑战。本文论述了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
期刊
由漳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制度伦理国际研讨会”于2013年3月30-31日在漳州市东南花都举行,来自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及美
“美国式联邦”出现之前,联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如何展开?本文将分三个阶段勾勒前现代联邦主义的主要特性。第一阶段为“希伯来圣约”模式,强调契约平等与独立伙伴关系。第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对高校内部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研究高校内部控制基本原则与要素,有利于高校内部风险的防范。
党的政治建设事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路线、政治原则,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近年来,湖南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