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科技为动力,效益为中心,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推广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建设绿色、有机、生态、立体、生物多样性复合式生态茶园,提高茶产业效益。
关键词:生态;茶园;现状;对策
景东有着悠久的茶历史,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优势突出,是普洱茶产地及茶树起源中心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茶业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政府13111工程,围绕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结合我县4+1工程的要求,景东县建设无量山、哀牢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思路,坚定信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推广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提高茶产业效益。全县的茶叶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 景东县生态茶园现状
1.1 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全县建设生态茶园20.53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9.49万亩;有茶叶千亩村74个、百亩组493个;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达13.2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5%,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532亩;无性系良种面积5.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27.3%。有野生茶树群落分布面积28.6万亩、栽培古茶树(园)面积3.7万亩。
1.2 生态茶园建设 自2010年启动生态茶园工程以来,生态茶园改造遮荫树种植20.53万亩;市级示范样板3个3332亩,书记县长示范样板6个6026亩,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示范样板40个24090亩;高密度留养茶园示范样板2000亩;茶园套种绿肥示范样板1000亩;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20.53万亩;逐步规范已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93个、茶叶农资供应点41个。共投资2014.78万元。累计完成高密度留养4080亩,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20.53万亩,向合作社、企事业单位发放《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证》38本,核发面积4.8万亩。积极完善农资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加强市场清理整顿与指导服务,强化茶园管控措施和违禁化肥农药宣传,茶农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提高,推动了茶叶种植的绿色生态和规范化。
1.3 产业效益初步呈现 茶产业一直是我县传统产业,是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2013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0582吨,实现茶叶产值6310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304万元。茶产业覆盖全县10镇3乡、166个村,涉茶农户达6万户、人口23.4万人。是云南省3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茶叶总产持续增长。2013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0582吨,比上年增长13.78%。
2 景东县生态茶园存在的问题
(1)是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的能力弱,茶园水利条件滞后;
(2)是茶园老化严重,低产茶园改造任务艰巨;
(3)是组织化程度较低,发挥茶叶专业合作社作用的工作有待加强;
(4)是茶叶初加工水平不高,建设和改造初制所任务艰巨;
(5)是企业带动力不强,培植龙头企业力度有待加强;
(6)是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技术培训有待加强;
(7)是缺乏专业技术力量,科技服务水平需要提高。
(8)部分茶农存在重栽轻管现象,做好茶园后期管护面临严峻的考验;
(9)是部分山区的茶园现套种核桃树,导致无法按规格栽种遮荫树,树种多样性上存在不足。
3 景东县生态茶园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我们将继续发扬成功经验,努力克服不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县生态茶园建设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继续加强领导,坚持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提升茶产业整体水平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实,继续实行层层领导挂钩制度,督促检查绿色、有机、生态、立体、生物多样性复合式生态茶园。
(2)强化政策扶持,完善管护措施,加强遮荫树的后续管理,做好遮荫树中耕、浇水、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禁止茶园放牧、禁止施用化学除草剂及违禁农药,提高遮荫树的成活率,提高茶叶品质。引导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强化茶园管理,坚决避免重栽轻管现象的發生,达到建得成、管得好、效益高的建设目的。
(3)按照“先搭台、后规范、再提升”的思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健全农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的指导,引进有实力、讲诚信、有责任的茶叶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初制所+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并产生做好的效益。
(4)齐心协力建设好标准化茶叶初制所,进一步提升茶叶加工水平,推进茶叶企业标准化生产,将生态茶园建设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5)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茶农素质。对茶农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6)继续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按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内容打造一批示范基地,使其成为茶叶出口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名牌产品生产基地;
(7)实施多元化开发战略。一是加大普洱茶、名优绿茶加工力度,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逐步实现我县茶产业由原料生产型向精制加工型转变。二是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步伐。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茶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加快开发速溶茶、液体茶、保健茶、药用茶等。
(8)巩固好生态茶园建设成果,完善生态茶园遮荫树管护措施,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农资市场的监管,全面做好茶园登记证书发放工作。
(9)做好生态茶园的科技培训工作,重点抓好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培训。
(10)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质量标准,加强从原料到产品各个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控制,鼓励和支持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11)抓认证,保安全。一要积极引导企业申报QS认证,并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产品。二要按照生态茶园建设要求,实行综合防治茶树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重点推广色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和冬季使用石硫合剂封园技术。三要加强质量检检测,以进行茶叶全面卫生状况检测与评估,确保我县茶叶质量安全。
(12)抓生态,保特色。一要全面推行生态茶园标准化种植,开展配方施肥,推行生物有机肥,在现有茶园推广种植绿肥、行道树为主的茶园生态改良。二要完善茶园中小型蓄水池为主的排灌系统,发挥生态优势,保住特色。
(13)抓合作,促壮大。引导茶企业,帮助茶农建生产基地,充分利用茶企业作龙头的资金、技术、信息、品牌、推介促销的优势,利用茶农劳动力优势、土地优势,实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完成资源整合,壮大力量,推进景东茶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茶园;现状;对策
景东有着悠久的茶历史,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优势突出,是普洱茶产地及茶树起源中心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茶业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政府13111工程,围绕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结合我县4+1工程的要求,景东县建设无量山、哀牢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思路,坚定信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推广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提高茶产业效益。全县的茶叶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 景东县生态茶园现状
1.1 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全县建设生态茶园20.53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9.49万亩;有茶叶千亩村74个、百亩组493个;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达13.2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5%,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532亩;无性系良种面积5.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27.3%。有野生茶树群落分布面积28.6万亩、栽培古茶树(园)面积3.7万亩。
1.2 生态茶园建设 自2010年启动生态茶园工程以来,生态茶园改造遮荫树种植20.53万亩;市级示范样板3个3332亩,书记县长示范样板6个6026亩,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示范样板40个24090亩;高密度留养茶园示范样板2000亩;茶园套种绿肥示范样板1000亩;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20.53万亩;逐步规范已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93个、茶叶农资供应点41个。共投资2014.78万元。累计完成高密度留养4080亩,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20.53万亩,向合作社、企事业单位发放《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证》38本,核发面积4.8万亩。积极完善农资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加强市场清理整顿与指导服务,强化茶园管控措施和违禁化肥农药宣传,茶农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提高,推动了茶叶种植的绿色生态和规范化。
1.3 产业效益初步呈现 茶产业一直是我县传统产业,是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2013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0582吨,实现茶叶产值6310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304万元。茶产业覆盖全县10镇3乡、166个村,涉茶农户达6万户、人口23.4万人。是云南省3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茶叶总产持续增长。2013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0582吨,比上年增长13.78%。
2 景东县生态茶园存在的问题
(1)是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的能力弱,茶园水利条件滞后;
(2)是茶园老化严重,低产茶园改造任务艰巨;
(3)是组织化程度较低,发挥茶叶专业合作社作用的工作有待加强;
(4)是茶叶初加工水平不高,建设和改造初制所任务艰巨;
(5)是企业带动力不强,培植龙头企业力度有待加强;
(6)是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技术培训有待加强;
(7)是缺乏专业技术力量,科技服务水平需要提高。
(8)部分茶农存在重栽轻管现象,做好茶园后期管护面临严峻的考验;
(9)是部分山区的茶园现套种核桃树,导致无法按规格栽种遮荫树,树种多样性上存在不足。
3 景东县生态茶园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我们将继续发扬成功经验,努力克服不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县生态茶园建设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继续加强领导,坚持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提升茶产业整体水平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实,继续实行层层领导挂钩制度,督促检查绿色、有机、生态、立体、生物多样性复合式生态茶园。
(2)强化政策扶持,完善管护措施,加强遮荫树的后续管理,做好遮荫树中耕、浇水、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禁止茶园放牧、禁止施用化学除草剂及违禁农药,提高遮荫树的成活率,提高茶叶品质。引导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强化茶园管理,坚决避免重栽轻管现象的發生,达到建得成、管得好、效益高的建设目的。
(3)按照“先搭台、后规范、再提升”的思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健全农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的指导,引进有实力、讲诚信、有责任的茶叶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初制所+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并产生做好的效益。
(4)齐心协力建设好标准化茶叶初制所,进一步提升茶叶加工水平,推进茶叶企业标准化生产,将生态茶园建设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5)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茶农素质。对茶农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6)继续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按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内容打造一批示范基地,使其成为茶叶出口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名牌产品生产基地;
(7)实施多元化开发战略。一是加大普洱茶、名优绿茶加工力度,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逐步实现我县茶产业由原料生产型向精制加工型转变。二是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步伐。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茶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加快开发速溶茶、液体茶、保健茶、药用茶等。
(8)巩固好生态茶园建设成果,完善生态茶园遮荫树管护措施,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农资市场的监管,全面做好茶园登记证书发放工作。
(9)做好生态茶园的科技培训工作,重点抓好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培训。
(10)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质量标准,加强从原料到产品各个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控制,鼓励和支持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11)抓认证,保安全。一要积极引导企业申报QS认证,并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产品。二要按照生态茶园建设要求,实行综合防治茶树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重点推广色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和冬季使用石硫合剂封园技术。三要加强质量检检测,以进行茶叶全面卫生状况检测与评估,确保我县茶叶质量安全。
(12)抓生态,保特色。一要全面推行生态茶园标准化种植,开展配方施肥,推行生物有机肥,在现有茶园推广种植绿肥、行道树为主的茶园生态改良。二要完善茶园中小型蓄水池为主的排灌系统,发挥生态优势,保住特色。
(13)抓合作,促壮大。引导茶企业,帮助茶农建生产基地,充分利用茶企业作龙头的资金、技术、信息、品牌、推介促销的优势,利用茶农劳动力优势、土地优势,实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完成资源整合,壮大力量,推进景东茶产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