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评课与新授课不同,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作依托,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是教师在确定复习目标的前提下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效的讲评课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和技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历史教学向纵深发展。要做到有效的历史讲评课,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及时性、普遍性、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原则。课堂上做到重视讲审题、讲解题思路方法、讲误区、讲拓展延伸、讲规范。
但是,现在历史讲评课的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案例一】
教师一节课讲了30个选择题。上课时,教师让一个学生起来对答案。第一题是A,第二题是C,就这样说了30道题的答案。其间,如果有不对的题目,教师就叫停,问其他学生是什么,学生就集体回答,如果还是不对,教师就说出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再按顺序来讲解错题,不分主次,没有重点地讲解,只是平均用力。
【反思与对策】
从整个讲评课过程看,教学方式单调,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而且讲解不分主次,没有从学生出错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很少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完全成了被动的接收。况且有些学生听课不积极、不主动,他们对于自己出错的题比较关心,而对于自己没有错的题不够关心。因此,尽管老师很认真地讲,可是课堂气氛沉闷,不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很差。
要提高讲评课的效率,教师就要提前准备,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详细地总结和分析,找出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归类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的方法。教师可以把答案提前给学生自我矫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够自主解决的,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笔记重新再认,或请教同学加以解决。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记下来。在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学生有目的地认真听讲。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兼顾了优等生,又照顾了差生,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不高?
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学生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教师讲解选择题可以这样尝试来提高讲评课的效率,要求学生做到:
(1)明确题目结构。答题项(答案所指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选项所问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的限定)。
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民族企业发展迅速。但战后很快走下坡路。其直接原因是( )。
A.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卷土重来,迅速增加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
C.民族资本力量十分薄弱;
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
其中直接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民族企业战后很快走下坡路,条件限定语有时间(一战后)。明确了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再结合学过的知识来思考回答。
(2)读懂背景材料。每组选择题之前所出现的引导材料,是这组选择题的共同情景材料,其与各试题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系,试题也都是受背景调控的。背景对考生驾驭材料和选择答案有着极强的提示作用和限制作用。要重视对背景的解读,明确其时限和范围及所考查的主旨等。
(3)搞清时间、空间的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是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如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1872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可以知道其中的隐性时间,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样就可以确定时间应该从1848年开始以后的事件;历史的空间可从限定语中知道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活动,就可以排除第④项。
(4)搞清基本题型。根据选择题的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如最佳选择题、逆向选择题、组合选择题等,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
(5)推敲备选项。有的题目备选项的干扰性很强,需认真分析、推敲,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如:促进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人类19世纪创造的优秀理论成果;
D.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天才与革命实践。
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是“最主要因素”,备选项的干扰性很强,它们都是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因素,这就需要结合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比较作出判断。
【案例二】
教师:这次检测题中的材料题,同学们普遍做得不好,得分较低。其实题目很简单,同学们为什么不会做?
学生:我们看不懂材料。
教师:材料也没有不认识的字,为什么看不懂?要认真地看。
学生:沉默。
教师:我们开始讲题,你们要认真听。第31题,你们读材料,看看材料说了什么内容。好,第一小题,答案是……第二小题,答案是……第三小题,答案是……就这样讲了32题、33题。
【反思与对策】
这节讲评课,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根本没有学生参与的活动。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没有找出学生得分低的原因,也没有引导学生对自己做题情况进行分析,没有讲清材料题的做题方法和思路,而是一味地批评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只是念答案,让学生记住。这样做,学生可能会记住这些题,但还是不会做材料题。
材料解析题是利用新材料,设计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以有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所以教师在讲评材料题时,就要结合学生的做题情况,详细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可能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是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可能是没有认真读材料;可能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没能概括好;可能是答案思路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等,找到了学生错误的原因,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进行知识的巩固、思路的讲解、方法的指导、技巧的点拨、规律的总结。
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清)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材料三]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英)《权利法案》(1689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4)从治理国家的角度看,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教师在讲解此题时,应该这样进行:指导学生先读设问,再读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针对性强,有助于理清思路,进行正确判断,还可以节省时间,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
第(1)题,学生应认真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同时还要关注两头,寻找信息。在所给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内容作简单介绍的地方,往往包括材料的出处、时间、作者等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或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这样学生就可利用材料首尾两头的内容,判断出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来完成。
第(2)(3)题,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就可以。
第(4)题,学生要读懂、读透材料三,要注意的是(英)《权利法案》的有關规定,要理解治理国家的含义,进行回答。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材料,理解命题的意图,进行正确的分析,提取有效的信息。有的题目可以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分析材料时,要注意找关键词语,它们是信息的集中体现。有的题目可以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寻找其联系之处。
指导学生认真组织答案,学会归纳整理,准确表述,语言要规范。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运用正确的史学观点进行解答,用词尽量准确,言简意赅。
但是,现在历史讲评课的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案例一】
教师一节课讲了30个选择题。上课时,教师让一个学生起来对答案。第一题是A,第二题是C,就这样说了30道题的答案。其间,如果有不对的题目,教师就叫停,问其他学生是什么,学生就集体回答,如果还是不对,教师就说出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再按顺序来讲解错题,不分主次,没有重点地讲解,只是平均用力。
【反思与对策】
从整个讲评课过程看,教学方式单调,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而且讲解不分主次,没有从学生出错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很少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完全成了被动的接收。况且有些学生听课不积极、不主动,他们对于自己出错的题比较关心,而对于自己没有错的题不够关心。因此,尽管老师很认真地讲,可是课堂气氛沉闷,不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很差。
要提高讲评课的效率,教师就要提前准备,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详细地总结和分析,找出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归类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的方法。教师可以把答案提前给学生自我矫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够自主解决的,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笔记重新再认,或请教同学加以解决。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记下来。在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学生有目的地认真听讲。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兼顾了优等生,又照顾了差生,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不高?
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学生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教师讲解选择题可以这样尝试来提高讲评课的效率,要求学生做到:
(1)明确题目结构。答题项(答案所指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选项所问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的限定)。
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民族企业发展迅速。但战后很快走下坡路。其直接原因是( )。
A.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卷土重来,迅速增加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
C.民族资本力量十分薄弱;
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
其中直接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民族企业战后很快走下坡路,条件限定语有时间(一战后)。明确了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再结合学过的知识来思考回答。
(2)读懂背景材料。每组选择题之前所出现的引导材料,是这组选择题的共同情景材料,其与各试题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系,试题也都是受背景调控的。背景对考生驾驭材料和选择答案有着极强的提示作用和限制作用。要重视对背景的解读,明确其时限和范围及所考查的主旨等。
(3)搞清时间、空间的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是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如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1872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可以知道其中的隐性时间,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样就可以确定时间应该从1848年开始以后的事件;历史的空间可从限定语中知道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活动,就可以排除第④项。
(4)搞清基本题型。根据选择题的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如最佳选择题、逆向选择题、组合选择题等,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
(5)推敲备选项。有的题目备选项的干扰性很强,需认真分析、推敲,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如:促进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人类19世纪创造的优秀理论成果;
D.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天才与革命实践。
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是“最主要因素”,备选项的干扰性很强,它们都是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因素,这就需要结合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比较作出判断。
【案例二】
教师:这次检测题中的材料题,同学们普遍做得不好,得分较低。其实题目很简单,同学们为什么不会做?
学生:我们看不懂材料。
教师:材料也没有不认识的字,为什么看不懂?要认真地看。
学生:沉默。
教师:我们开始讲题,你们要认真听。第31题,你们读材料,看看材料说了什么内容。好,第一小题,答案是……第二小题,答案是……第三小题,答案是……就这样讲了32题、33题。
【反思与对策】
这节讲评课,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根本没有学生参与的活动。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没有找出学生得分低的原因,也没有引导学生对自己做题情况进行分析,没有讲清材料题的做题方法和思路,而是一味地批评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只是念答案,让学生记住。这样做,学生可能会记住这些题,但还是不会做材料题。
材料解析题是利用新材料,设计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以有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所以教师在讲评材料题时,就要结合学生的做题情况,详细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可能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是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可能是没有认真读材料;可能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没能概括好;可能是答案思路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等,找到了学生错误的原因,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进行知识的巩固、思路的讲解、方法的指导、技巧的点拨、规律的总结。
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清)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材料三]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英)《权利法案》(1689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4)从治理国家的角度看,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教师在讲解此题时,应该这样进行:指导学生先读设问,再读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针对性强,有助于理清思路,进行正确判断,还可以节省时间,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
第(1)题,学生应认真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同时还要关注两头,寻找信息。在所给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内容作简单介绍的地方,往往包括材料的出处、时间、作者等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或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这样学生就可利用材料首尾两头的内容,判断出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来完成。
第(2)(3)题,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就可以。
第(4)题,学生要读懂、读透材料三,要注意的是(英)《权利法案》的有關规定,要理解治理国家的含义,进行回答。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材料,理解命题的意图,进行正确的分析,提取有效的信息。有的题目可以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分析材料时,要注意找关键词语,它们是信息的集中体现。有的题目可以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寻找其联系之处。
指导学生认真组织答案,学会归纳整理,准确表述,语言要规范。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运用正确的史学观点进行解答,用词尽量准确,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