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重大灾害后短缺物资的供求平衡研究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jiangbo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突发重大灾害后,往往出现一定范围的物资短缺,物资短缺易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文章首先基于经济学供求理论分析了物资短缺发生的原因,包括“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与需求增加同时发生”等三类。然后从供给侧、需求侧两方面分别提出实现短缺物资供求平衡的举措,其中供给侧的举措包括资金支持、资源支持、投放储备、畅通运输、行政指导、行政命令等22条;需求侧的举措包括引导预期、倡导节约、价格调节、畅通信息等6条。最后探讨了在实践中应如何合理选择举措及如何优化调整举措以期持续提升实施效果、避免出现负面社会影响。
   关键词:短缺;供给;需求;举措
   一、突发重大灾害下,物资短缺现状
   本文讨论的突发重大灾害是指突然发生的波及若干个地区乃至全国的重大灾害,如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与“猪周期”叠加、2008年汶川地震等。突发重大灾害多数情况下无法预测,因此很难提前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突发重大灾害往往造成短期内某些物资的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与需求增加同时发生,导致物资价格迅速上升,远高于正常状态下的价格,使得很多在正常价格状态下有能力消费该物资的需求方无力承担现行的高价格,即在市场运行中该物资表现为短缺状态。
   近几年,我国多次在突发重大灾害后出现物资短缺。如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与“猪周期”叠加导致猪肉短缺,价格上涨42.5%,群众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
   二、物资短缺的成因分析
   物资短缺的成因分为三类,分别是供给减少导致的短缺、需求增加导致的短缺、供给减少与需求增加同时发生导致的短缺。用供求理论图形展示如下。
   (一)供给减少导致的短缺,例: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与“猪周期”叠加影响造成猪肉供给大幅减少
   如图1所示,初始状态下,供给曲线(原)与需求曲线相交于均衡点E1,此时产品价格为P1(注:P1即为正常状态下的价格),供给量与需求量为Q1。突发灾害后,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记为供给曲线(新),供给曲线(新)与需求曲线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2,此时产品价格为P2,供给量与需求量为Q2。综上所述,灾害发生后,供给减少导致产品价格由P1上升为P2,需求量由Q1减少为Q2,即供给减少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使得很多在正常价格(P1)状态下有能力消费该物资的需求方无力承担现行的高价格,需求方对该物资的心理评价为短缺状态。
   (二)需求增加导致的短缺,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需求大幅增加
  如2图所示,初始状态下,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原)相交于均衡点E1,此时产品价格为P1(注:P1即为正常状态下的价格),供给量与需求量为Q1。突发灾害后,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记为需求曲线(新),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新)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2,此时产品价格为P2,供给量与需求量为Q2。综上所述,灾害发生后,需求增加导致产品价格由P1上升为P2,供给量与需求量由Q1增加为Q2,但此时如果是正常价格(P1)状态,则需求量为Q3,显然,Q3大于灾害发生后均衡状态下的需求量Q2,需求缺口为(Q3-Q2),即需求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使得很多在正常价格(P1)状态下有能力消费该物资的需求方无力承担现行的高价格,需求方对该物资的心理评价为短缺状态。
   (三)供给减少与需求增加同时发生导致的短缺
   如图3所示,初始状态下,供给曲线(原)与需求曲线(原)相交于均衡点E1,此时产品价格为P1(注:P1即为正常状态下的价格),供给量与需求量为Q1。突发灾害后,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记为需求曲线(新),同时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记为供给曲线(新),供给曲线(新)与需求曲线(新)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2,此时产品价格为P2,供给量与需求量为Q2。综上所述,灾害发生后,需求增加与供给减少导致产品价格由P1上升为P2,供给量与需求量由Q1变化为Q2,但此时如果是正常价格(P1)状态,则需求量为Q3,显然,Q3大于灾害发生后均衡状态下的需求量Q2,需求缺口为(Q3-Q2),即需求增加与供给减少同时发生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使得很多在正常价格(P1)状态下有能力消费该物资的需求方无力承担现行的高价格,需求方对该物资的心理评价为短缺状态。
   三、短缺物资供求平衡的具体举措
   实现短缺物资供求平衡要从供给侧、需求侧两方面开展工作。供给侧需要尽可能扩大市场上短缺物资的供给,需求侧则需要适当抑制市场对短缺物资的需求,力求双向发力缓解供求失衡。
   (一)供给侧的具体举措
   1. 资金支持。通过提高贷款额度、利率优惠、资金补助等方式的鼓励企业扩大产能,增加市场供给。
   2. 资源支持。加大原材料、人工、设备、水、电及技术升级改造、市场信息搜集、行政审批、税费减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企业转产或扩大产能创造便利条件。
   3. 投放储备。将先前储备的物资投放流通环节缓解供给不足。
   4.畅通运输。确保短缺物资生产、销售所需的运输服务能够得到必要支持,确保不因运输问题影响短缺物资生产、销售和使用。
   5. 行政指导。党政部门指导短缺物资生产企业加班加点工作,优化生产方式和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6. 行政命令。依靠行政力量强制要求某些生产机构,特别是国有企业,迅速调整生产方向,转产短缺物资,增加市场供给;并且根据工作需要可安排党员、干部直接從事一线生产或为一线生产服务。
   7. 依法征用。在必要情况下可依法征用部分企业开展短缺物资的生产,同时将用于出口的短缺物资征用供应本国市场,在征用后注意给予合理合法补偿。    8. 新建工厂。紧急协调各方面资源筹建新工厂用于生产短缺物资。
   9. 加快研发。集中科研力量研发新式生产线提高生产率或研发新产品提升质量优化性能,延长产品使用时间。
   10. 严控质量。监管部门严格控制短缺物资的生产质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假冒伪劣产品无法发挥作用而它的生产过程又消耗了人力、原材料、水、电等资源,造成了资源浪费。
   11. 权益保障。保障企业的合理合法权益,尽量确保企业转产或扩大产能后可以获得一定收益,消除企业后顾之忧。
   12. 合理定价。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允许企业将短缺物资的价格适当上调,增加企业利润,提升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根据需求方的价格承受能力合理设定最高限价,避免因价格高涨引发负面舆情。
   13. 社会捐赠。畅通社会捐赠渠道,加大舆论引导广泛发动单位和个人将自己富余的物资捐赠,同时接受捐赠的公益机构加强物资管理,提高物资使用效率,并将物资接收与使用情况及时公示,消除公众疑虑,提高公众对公益机构的认可度,从而进一步激发民众的捐赠热情。
   14. 典型示范。挖掘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典型案例并进行宣传,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全社会为短缺物资供给作贡献。
   15. 宣传引导。通过媒体宣传激发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性,自觉主动投身于短缺物资的供给中。
   16. 表彰奖励。对短缺物资的供给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及时表彰奖励,以激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投身于短缺物资的供给,形成良性循环。
   17. 限量供应。通过合理规划为各领域、各部门限量供应短缺物资,避免出现某些领域和部门过于充足或过于紧缺的极端不均衡状况。
   18. 区域均衡。各级党政部门建立辖区内短缺物资调配机制,动态收集辖区内短缺物资的供需情况,協调从物资相对充裕的区域调拨部分物资到相对短缺的区域,力求辖区内的物资平衡。
   19. 划分次序。根据各领域、各部门对短缺物资需求的紧急和重要程度划分不同的等级,将短缺物资优先供给到急需且重要的领域和部门;必要时可建立由行政部门主导的统一管理机制,将一些严重短缺的物资由行政部门统一归集、统一分配,确保短缺物资及时分配到急需且重要的领域和部门,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20. 向上争取。及时将本地区、本领域、本部门的物资短缺情况向上级汇报争取更多物资支持。
   21. 扩大进口。采取赴海外批量采购、关税优惠、简化通关手续等方式增加进口量,提高进口速度,缓解国内供给不足问题。
   22. 打击违法。少数不法分子在物资短缺时为谋取更大利益,采取囤积居奇方式减少物资的市场供应,哄抬价格,市场监管部门须依法从重从快打击,遏制不正当竞争,防止因囤积居奇进一步加剧物资短缺。
   (二)需求侧的具体举措
   1. 引导预期。由于物资短缺时需求方普遍担忧物资短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从而出现恐慌性抢购,导致短期内市场需求快速增加,加剧物资短缺。
   2. 倡导节约。通过媒体宣传倡导需求方节约使用短缺物资,制止浪费。
   3. 价格调节。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过适当提高短缺物资的价格,使需求方获得短缺物资所付出的成本上升,减少对短缺物资的需求。
   4. 畅通信息。将获得短缺物资的方式、途径及时广泛发布,使各需求方可以及时快速获得物资,避免因消息不对称导致迟迟无法获得物资而加剧短缺。
   5. 避免场景。有些种类的短缺物资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中才能使用,因此最大限度减少该类场景中需求方的数量,乃至限制该类场景的出现就显得尤为必要。
   6. 用替代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筛选功能相同或类似的替代品来暂时替代短缺物资以缓解紧缺局面。
   四、短缺物资供求平衡的举措选择及优化调整
   (一)短缺物资供求平衡的举措选择
   在发生物资短缺时,使用上述所有举措以实现短缺物资供求平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每一种举措的使用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部分举措优先实施。在举措选择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1. 找准问题,精准发力。通过梳理分析确定物资短缺的原因是供给减少导致的短缺、需求增加导致的短缺,还是供给减少与需求增加同时发生导致的短缺,然后对症下药。即如果是供给减少导致的短缺则需要在采取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举措的同时以供给侧的举措为重点;如果是需求增加导致的短缺则需要在采取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举措的同时以需求侧的举措为重点;如果是供给减少与需求增加同时发生导致的短缺则需要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的举措同时发力。
   2. 评估性价比,选择最优举措。每一项举措的实施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且每一项举措从开始实施到产生实际效果也需要花费时间,同时每一项举措的实际效果也有较大差异,并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因此在实施各项举措前,需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性价比(包括下列指标:举措的实施需要消耗的资源数量、从开始实施到产生实际效果所花费时间、每一项举措的实际效果的大小、每一项举措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大小),按照性价比由高到低的顺序选择举措,即优先实施资源消耗低、见效速度快、效果显著且负面影响低的举措。
   3. 涉及民生的短缺物资,一般不宜采用提高价格的方式刺激供给、抑制需求。因为涉及民生的短缺物资是必需品,影响范围广,会使一些需求方,特别是贫困家庭,经济压力骤然加大,生活水平受到较大影响,易产生负面舆情,影响社会稳定。
   (二)短缺物资供求平衡举措的优化调整
   每一项举措的实施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在举措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都需要予以特别关注,不断优化调整举措以期持续提升实施效果、避免出现负面社会影响。一般情况下需要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1. 实时关注举措的实施效果,作好动态调整。对于效果不佳的,需要寻找原因,及时修正,或者及时止损,直接放弃该举措选用其他举措。
   2. 制定处置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在平时要分析实施各项举措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有针对性地作好预案,防止在举措产生负面影响时慌乱无措,处置失当,加剧事态。
   3. 发动社会捐赠需要注意加强捐赠物资的管理。目前一些公益机构在捐赠物资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极易出现负面舆情,党政部门需要充分考虑公益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在超出公益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时,及时介入给予公益机构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水平。
   4. 作好信息公开和解释说明。党政部门采取的一些举措,特别是具有一定强制力的举措,例如:行政命令、依法征用、划分次序等易引发猜忌和恐慌,应及时公开信息作好解释说明。
   5. 总结经验教训,作好下一步工作。灾害结束后,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立峰.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供求体系动态平衡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08):5-14.
   [2]张丽青,李雷.我国药品短缺原因分析及供应保障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02):113-115.
   [3]张乐,童星.民生建设的两翼:灾害治理与社会保障[J].探索与争鸣,2018(10):106-114+143-144.
   [4]曾福生,周静.新常态下中国粮食供求平衡新思路[J].农業现代化研究,2017,38(04):553-560.
   [5]赵云,许世华,吴琪俊.付费方式的联动改革与医疗服务的供求均衡[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05):324-325+329.
   [6]柏娜,陈瑞剑.贸易战背景下农业“走出去”保障农产品供给的路径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8(11):20-24.
   [7]杨建利,岳正华.2020年我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供求预测及政策建议[J].经济体制改革,2014(04):70-74.
   [8]郝睿,杨菊红,王旭明.生产者博弈与市场的供需平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01):7-14.
其他文献
摘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企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依赖于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比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同行业的发展水平等。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管理部门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样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文章对现代企业经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保证企
摘要:随着“新三板”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价值体现,不同行业领域企业纷纷选择挂牌新三板。新三板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很多中小企业通过新三板作为融资平台,在提升企业知名度的同时,推动股份流动,为企业后期的转板上市奠定基础,挂牌企业的数量持续增加。但是随着挂牌后信息监管要求提升,很多内控管理方面的问题出现,财务风险增加,对企业管理及运营的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要:文章选取洋河股份作为研究对象,以EVA业绩评价指标为着手点,选取洋河股份2015~2019年的财务数据计算该公司近五年的EVA值,并将核算的结果与传统财务指标核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VA业绩评价体系更能全面的考虑公司各种资本成本,更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更利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更能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并对洋河股份引入EVA业绩评价体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摘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企业依靠自有资金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吸收外资、扩大内需的同时,无限、不确定的市场因素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面对风险,企业需不断完善自身结构、提高运营能力。目前我国企业负债率较高,不同行业间的杠杆率水平相差较大。基于此,文章通过多角度对我国负债进行分析,找出企业最优负债率下的资本状态,并对当前我国企业负债风险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与预警机制,为企业规避风险、健康良好运营
摘要:中国电商行业发展之迅猛,迄今为止,已占据了中国零售行业的半壁江山。中国的传统电商,代表性的平台有京东和淘宝,也占据了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在不断涌出的网商平台中,拼多多能够迅速崛起,不仅是因为拼多多另辟蹊径转向三、四线城市,也不仅由于新的模式的电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有其在面对所处的营销环境下,从拥有的优势和面对外界的威胁下出发,选择了目前的ST战略。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离不开对所处的环
地方财力是地方政府支配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G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地方财力以转移性收入和债务性收入为主.文章从更好利用转移支付和地方债来发展地方财力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转移支付和地方债对地方财力的影响机制及效应对比,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区GDP即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的重要指标.2000~2018年,河南省GDP水平有了巨大飞跃,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期,经济正值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影响因素众多.据数据显示,整体上河南省的GDP位列前茅,但在GDP的增速上并不具有优势.因此,文章旨在通过此阶段的数据,利用Eviews计量检验来研究河南省GDP变化的影响因素,从而寻找河南省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企业管理就显得愈加重要.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也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路径.传统成本管理主要目的就是将企业的成本支出进行减少,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成本管理方式比较老旧,只是简单地追求成本数据降低无法发挥出成本优势.战略成本管理实践与创新仍然欠缺有效的途径,文章以涿州贝尔森生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其战略成本管理实践与创新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涿州贝尔森生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战略成本管理实践与创新的具体路径,促进涿州贝尔森生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
摘要:文章研究了基础设施 PPP 项目的风险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对基础设施 PPP 项目进行了风险识别。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基础设施 PPP 项目中风险较大的分别是:立项风险、融资风险、完工风险、监督风险和履约风险。   关键词:基础设施;PPP;风险识别   PPP项目模式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由社会资
摘要:文章以2000~2020年收录的586篇农民工返乡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 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年度发文量经历了平稳发展、迅猛发展和波动发展三个阶段;研究者的合作网络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特点;整体上,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交流较弱;2009年开始,研究热点为返乡潮和金融危机,近年来则转向农民工返乡及影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乡村振兴等。而未来农民工返乡研究需持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