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新进展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ic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已成为世界因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且其发病率在多数国家还在不断增长.目前,中国的肺癌发病率已占到我国主要城市中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并已成为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故而其治疗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治疗,如放疗和化疗由于缺乏特异性,获得疗效的同时也往往带来较大的毒副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研究显示,病理基础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触发血栓形成,有破裂倾向的斑块(易损斑块)是发病的始动因素,对此类斑块的识别和评价已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治的关键[1].血管内超声(IVUS)是检测血管内斑块的"金标准",可有效分辨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组成、分布及斑块处血管的重构情况,但作为有创性检查,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加之检查费用较高,限制了其临床推广[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atia,VaD)是老年人常见的痴呆原因之一,而我国又是脑血管病的多发地区,加之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为探索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治疗药物,我科用神经节苷酯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现报告如下。
1985年世界第一例植入型起搏器问世.近年起搏器技术的进展迅速.但是在起搏器植入术中、术后均可能有一些相关并发症发生[1-2],如何避免或减少这些起搏器并发症,是所有介入医师应该认真分析研究的.本研究对196例永久性起搏器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