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开拓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设计探究问题,引领学生亲身体验课程资源的创立;借助新媒体,创建新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跨学科创建课程资源;利用现代化技能,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开拓课程资源;学生创建;新媒体;仿真物理实验室;数学图象;化曲为直;DIS系统
新课程标准的实行,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内涵,无论是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民俗风情,还是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事件,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物理课程的资源。我们的课程资源范围扩大了,不再是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就可以随便驾驭课堂,要追求更广、更活、更贴近生活、更能引领学生接近新科技的学习方式,就要求我们开拓更多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的各种因素;狭义上来说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按照它的功能来区别可分为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所谓的素材资源是指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直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经验、技能、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目标等。所谓条件资源,是指不直接形成课程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进行与发展的范围与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所、设备、环境等 [1 ]。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看,开拓课程资源可以更具体化,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验:
1 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在高中物理必修二《离心运动》这一节中,课文在“离心运动的危害及其防止”中提到,汽车在水平路面方向转变时所需的向心力是由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提供的,如果转弯所需的向心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汽车将做离心运动而造成事故。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拐弯时应放慢行车速度。针对这段话,我想到了当年在厦门轰动一时的大巴车坠海事件,于是上网搜索到如下的相关的资料:
我把搜索到的这一资料作为这一节课的新课引入部分,由于事件的发生地就在学生最为熟悉的家乡,因此就引发了学生兴趣,资料中并没有提供当时的车速等,但是由于我对当年的事件印象较为深刻,电视台报道时曾提到这辆大巴车当时时速超过了90km/h,而我们厦门大桥的弯道上限速是40 km/h,因此司机超速行驶是酿成这起超大交通事故的原因。为什么超速行驶会造成危险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离心现象,既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也成功地进行了安全教育,体现了三个维度的情感教育。
2 设计探究问题,引领学生亲身体验课程资源的创立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的“超重与失重”这一节中,学习的重点是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判断依据是加速度方向,难点是超重和失重与速度方向无关。而最能在生活中体现的就是电梯的运行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是由老师提出电梯在上行或下行中的加速、减速等过程中的现象,再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本课堂理念下,学生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上这一节课前,我给自己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拍一段视频,展示电梯里的超重和失重。
学生带着这个任务,拍了多组视频,拍的最好的一组同学的视频是这样的:选取了小区高层的观景电梯(通过景观外的相对运动可以判断上行或是下行),找了一个体重秤,上面放了一大箱的书,然后用手机对准体重秤拍摄视频,视频分成两段,全程上行和和全程下行,起始楼层和到达楼层设置为1楼和24楼。上新课时,由这些学生来展示视频并进行解说,他们已经能够把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清楚,并且说明了超重和失重现象和速度方向无关,这样的课程资源由学生自己来创立,比起以往的教学过程更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 借助新媒体,创建新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高二选修3-1的学习中,电学实验既是高二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实验的重点,其中对照设计好的线路图进行实物连线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除了在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连线外,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经常性地练习,我们在班级电脑中下载了仿真物理实验室并发布在班级QQ群中让学生共享这个软件学生利用其中的电学模块,可以在课余时间自主练习实物连线,并能够用以检测自己是否连线正确。
我们还在班级QQ群中发布了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练习课件,这些课件都能够自由地选取刻度,并在学生输入读数后进行验证读数的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软件会说“你真棒”。这些软件的共享,极大程度上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获得学习的进步,又得到成功的喜悦。
4 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跨学科创建课程资源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与数学结合或是应用图象解决问题,往往是得分率偏低的,这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数学和物理的结合是一个难点。利用图象的物理意义来描述物理规律是一个好方法。
高一物理必修二“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这一节课中,竖直上抛运动的过程中方向性的规定是一个难点,我想到了利用图象来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把竖直上抛运动分段成上抛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下落时的自由落体运动,我还要求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去思考怎样画出竖直上抛的运动图象,然后从图象中展开讨论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由于角度较新颖,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加深图象的物理意义以及竖直上抛运动对称性的理解,在区里进行的“片断教学”的培训过程中,我的这一设计得到了各位老师的好评。
物理图象源于数学函数图象,但是在形式上又不完全相同。物理图象中横坐标和纵坐标的物理量是可以根据需要选取的,选取的过程注重的是贯彻“化曲为直”的思想,我们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多次采用这一思想建立物理图象来进行数据处理: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一实验中,为了得出合外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我们建立a—1/m的图象,而不是建立a—m图象,这样一来,原本是在a—m中的反比图象,在a—1/m中就变成了正比例图象。将这一“反曲为直”的思想延伸到其他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v2—2h的坐标轴,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v2与2h的关系,从图象的斜率可以计算出g,或是普通的匀加加速直线运动,同样建立类似的关系式,则斜率就是加速度a。 同样的,在“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这个实验中,也可以建立以4πL和T2的图象,在这个图象中得到的正比例图象的斜率也就是g。
在高三总复习阶段,对实验题的考查不仅限于书本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当学生把这样的“化曲为直、巧选座标”的思路掌握以后,可以大大提升在实验题中的数据处理能力。
5 利用现代化技能,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常需要将测量的数据进行描点,再根据图象来进行数据处理。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如果不能快速地描绘出图象,就很难及时地得到实验结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改进:
(1)利用EXCLE表格的功能,事先建立好关系式,存在实验室中的电脑上,当学生测出数据后,可以输入到表格中,然后利用“插入图表”这一功能,把数据及时地转换成图象,得出关系图。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能够迅速地看出学生测量的数据是否偏差很大,是否需要重新测量数据,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数据的处理是在实验室的电脑里,学生仍然需要在课后重新描点做图。如果我们实验室的电脑能够与打印机联机工作,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2)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采集传感器测量的数据,及时输入电脑,并生成拟合曲线,在拟合曲线上可以直接读出坐标轴上的截距和斜率,更为直观,也更节省时间。DIS系统在实验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引领学生更贴近新的科学技术,视野更为开阔。当然这一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要把我们的实验改进成利用传感器来测量数据,这样会削弱学生的仪表读数能力;其次对于实验室的条件要求较高,目前我校只有探究实验室能够基本达成这样的实验条件。但是从长远来看,利用DIS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定是将来发展的大趋势。
总之,开拓课程资源的渠道多种多样,结合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对物理学科的的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常态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实施,把“开放、有活力、以生为本”作为我们实施生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和目标,让学生在开放、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有效开放课堂教学,让每位学生体验创造者的喜悦,我们一直行进在探究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唐玉亭.开拓课程资源 丰富课堂教学[EB/OL].http://www.mgsez.com/include/view.php?newsID=377
关键词:开拓课程资源;学生创建;新媒体;仿真物理实验室;数学图象;化曲为直;DIS系统
新课程标准的实行,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内涵,无论是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民俗风情,还是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事件,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物理课程的资源。我们的课程资源范围扩大了,不再是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就可以随便驾驭课堂,要追求更广、更活、更贴近生活、更能引领学生接近新科技的学习方式,就要求我们开拓更多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的各种因素;狭义上来说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按照它的功能来区别可分为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所谓的素材资源是指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直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经验、技能、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目标等。所谓条件资源,是指不直接形成课程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进行与发展的范围与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所、设备、环境等 [1 ]。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看,开拓课程资源可以更具体化,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验:
1 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在高中物理必修二《离心运动》这一节中,课文在“离心运动的危害及其防止”中提到,汽车在水平路面方向转变时所需的向心力是由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提供的,如果转弯所需的向心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汽车将做离心运动而造成事故。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拐弯时应放慢行车速度。针对这段话,我想到了当年在厦门轰动一时的大巴车坠海事件,于是上网搜索到如下的相关的资料:
我把搜索到的这一资料作为这一节课的新课引入部分,由于事件的发生地就在学生最为熟悉的家乡,因此就引发了学生兴趣,资料中并没有提供当时的车速等,但是由于我对当年的事件印象较为深刻,电视台报道时曾提到这辆大巴车当时时速超过了90km/h,而我们厦门大桥的弯道上限速是40 km/h,因此司机超速行驶是酿成这起超大交通事故的原因。为什么超速行驶会造成危险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离心现象,既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也成功地进行了安全教育,体现了三个维度的情感教育。
2 设计探究问题,引领学生亲身体验课程资源的创立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的“超重与失重”这一节中,学习的重点是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判断依据是加速度方向,难点是超重和失重与速度方向无关。而最能在生活中体现的就是电梯的运行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是由老师提出电梯在上行或下行中的加速、减速等过程中的现象,再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本课堂理念下,学生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上这一节课前,我给自己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拍一段视频,展示电梯里的超重和失重。
学生带着这个任务,拍了多组视频,拍的最好的一组同学的视频是这样的:选取了小区高层的观景电梯(通过景观外的相对运动可以判断上行或是下行),找了一个体重秤,上面放了一大箱的书,然后用手机对准体重秤拍摄视频,视频分成两段,全程上行和和全程下行,起始楼层和到达楼层设置为1楼和24楼。上新课时,由这些学生来展示视频并进行解说,他们已经能够把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清楚,并且说明了超重和失重现象和速度方向无关,这样的课程资源由学生自己来创立,比起以往的教学过程更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 借助新媒体,创建新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高二选修3-1的学习中,电学实验既是高二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实验的重点,其中对照设计好的线路图进行实物连线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除了在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连线外,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经常性地练习,我们在班级电脑中下载了仿真物理实验室并发布在班级QQ群中让学生共享这个软件学生利用其中的电学模块,可以在课余时间自主练习实物连线,并能够用以检测自己是否连线正确。
我们还在班级QQ群中发布了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练习课件,这些课件都能够自由地选取刻度,并在学生输入读数后进行验证读数的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软件会说“你真棒”。这些软件的共享,极大程度上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获得学习的进步,又得到成功的喜悦。
4 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跨学科创建课程资源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与数学结合或是应用图象解决问题,往往是得分率偏低的,这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数学和物理的结合是一个难点。利用图象的物理意义来描述物理规律是一个好方法。
高一物理必修二“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这一节课中,竖直上抛运动的过程中方向性的规定是一个难点,我想到了利用图象来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把竖直上抛运动分段成上抛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下落时的自由落体运动,我还要求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去思考怎样画出竖直上抛的运动图象,然后从图象中展开讨论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由于角度较新颖,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加深图象的物理意义以及竖直上抛运动对称性的理解,在区里进行的“片断教学”的培训过程中,我的这一设计得到了各位老师的好评。
物理图象源于数学函数图象,但是在形式上又不完全相同。物理图象中横坐标和纵坐标的物理量是可以根据需要选取的,选取的过程注重的是贯彻“化曲为直”的思想,我们在高中物理实验中多次采用这一思想建立物理图象来进行数据处理: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一实验中,为了得出合外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我们建立a—1/m的图象,而不是建立a—m图象,这样一来,原本是在a—m中的反比图象,在a—1/m中就变成了正比例图象。将这一“反曲为直”的思想延伸到其他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v2—2h的坐标轴,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v2与2h的关系,从图象的斜率可以计算出g,或是普通的匀加加速直线运动,同样建立类似的关系式,则斜率就是加速度a。 同样的,在“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这个实验中,也可以建立以4πL和T2的图象,在这个图象中得到的正比例图象的斜率也就是g。
在高三总复习阶段,对实验题的考查不仅限于书本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当学生把这样的“化曲为直、巧选座标”的思路掌握以后,可以大大提升在实验题中的数据处理能力。
5 利用现代化技能,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常需要将测量的数据进行描点,再根据图象来进行数据处理。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如果不能快速地描绘出图象,就很难及时地得到实验结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改进:
(1)利用EXCLE表格的功能,事先建立好关系式,存在实验室中的电脑上,当学生测出数据后,可以输入到表格中,然后利用“插入图表”这一功能,把数据及时地转换成图象,得出关系图。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能够迅速地看出学生测量的数据是否偏差很大,是否需要重新测量数据,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数据的处理是在实验室的电脑里,学生仍然需要在课后重新描点做图。如果我们实验室的电脑能够与打印机联机工作,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2)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采集传感器测量的数据,及时输入电脑,并生成拟合曲线,在拟合曲线上可以直接读出坐标轴上的截距和斜率,更为直观,也更节省时间。DIS系统在实验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引领学生更贴近新的科学技术,视野更为开阔。当然这一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要把我们的实验改进成利用传感器来测量数据,这样会削弱学生的仪表读数能力;其次对于实验室的条件要求较高,目前我校只有探究实验室能够基本达成这样的实验条件。但是从长远来看,利用DIS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定是将来发展的大趋势。
总之,开拓课程资源的渠道多种多样,结合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对物理学科的的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常态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实施,把“开放、有活力、以生为本”作为我们实施生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和目标,让学生在开放、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有效开放课堂教学,让每位学生体验创造者的喜悦,我们一直行进在探究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唐玉亭.开拓课程资源 丰富课堂教学[EB/OL].http://www.mgsez.com/include/view.php?newsID=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