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寻求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强化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我女儿小时候经常提出一些我们大人认为是非常简单可笑的问题,比如:“小鸟吃什么?”“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可惜的是,学生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泯灭了。课堂上,学生自学后,教师会询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多数情况下,学生除了请教书本上的原题之外,面对例题、练习题,已经提不出自己的问题,而是仅限于他们已经看懂了这道题。难道学生真的到了完全没有问题可问的地步吗?当然不是。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所有的学生无一例外地都没有想法呢?这说明学生学知识已变成单纯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阻止了新思想的产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变成探求新知的基础,不知道学习知识是为了创新,为了创造,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教学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把从小就有的好奇心保持下来或重新激发出来,对学好数学、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巧妙设计,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
精心设计各种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新灵感往往是遇到问题要解决而引发的,因此设计好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如:在讲“三角形的三条边关系”时,我先准备了2根长20cm、30cm的木条,并将其一端固定在一起,另外准备4根备选的木条,长度分别为10cm、20cm、40cm、50cm,然后让学生思考,如若想做一个三角形,可以选择以上四
条木条的哪几根?最后引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
三、畅所欲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重心转移,力争创造适宜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要尝试着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地进行创新。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允许有不同答案。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思想僵化,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具体如何做呢?
1.允许学生出错。部分学生不举手发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怕出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笑话。针对这一心理,当学生发言出错时,我总是说:“没关系,你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是勇敢的表现,我们通过对各种想法的讨论,一定会找到最佳答案的。”这样,经过鼓励,学生消除了怕出错的心理,从而都敢于各抒己见。
2.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对于同一道题,学生由于智力、能力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的解法。有的灵活便捷,有的则步骤复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比较,从中评选出最佳答案,力争让学生掌握灵活的解法。但对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并应用他们习惯用的那种方法,即使是旧方法。
3.允许学生刨根问底。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勇于刨根问底,将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对错,寻找真正的答案,增长创新的能力。当然,刨根问底会影响到课堂时间安排的,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或者将问题延伸至第二课堂。我想,只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效果的做法,都是可行的。
四、能力培养,形成学生的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解题的教学,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会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作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减,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教师不应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给学生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以创新的冲动,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是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大解放。
创新教育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的培养,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课题,没有成形的模式,也没有可循的规矩,教师需要去探索、去发现、去发明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思路要宽,创意要新,敢于运用别人没有使用过的教法。
总之,创新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以人为本,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潜能和创新情感,使之走上健康的创新之路。
一、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我女儿小时候经常提出一些我们大人认为是非常简单可笑的问题,比如:“小鸟吃什么?”“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可惜的是,学生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泯灭了。课堂上,学生自学后,教师会询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多数情况下,学生除了请教书本上的原题之外,面对例题、练习题,已经提不出自己的问题,而是仅限于他们已经看懂了这道题。难道学生真的到了完全没有问题可问的地步吗?当然不是。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所有的学生无一例外地都没有想法呢?这说明学生学知识已变成单纯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阻止了新思想的产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变成探求新知的基础,不知道学习知识是为了创新,为了创造,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教学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把从小就有的好奇心保持下来或重新激发出来,对学好数学、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巧妙设计,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
精心设计各种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新灵感往往是遇到问题要解决而引发的,因此设计好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如:在讲“三角形的三条边关系”时,我先准备了2根长20cm、30cm的木条,并将其一端固定在一起,另外准备4根备选的木条,长度分别为10cm、20cm、40cm、50cm,然后让学生思考,如若想做一个三角形,可以选择以上四
条木条的哪几根?最后引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
三、畅所欲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重心转移,力争创造适宜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要尝试着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地进行创新。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允许有不同答案。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思想僵化,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具体如何做呢?
1.允许学生出错。部分学生不举手发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怕出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笑话。针对这一心理,当学生发言出错时,我总是说:“没关系,你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是勇敢的表现,我们通过对各种想法的讨论,一定会找到最佳答案的。”这样,经过鼓励,学生消除了怕出错的心理,从而都敢于各抒己见。
2.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对于同一道题,学生由于智力、能力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的解法。有的灵活便捷,有的则步骤复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比较,从中评选出最佳答案,力争让学生掌握灵活的解法。但对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并应用他们习惯用的那种方法,即使是旧方法。
3.允许学生刨根问底。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勇于刨根问底,将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对错,寻找真正的答案,增长创新的能力。当然,刨根问底会影响到课堂时间安排的,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或者将问题延伸至第二课堂。我想,只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效果的做法,都是可行的。
四、能力培养,形成学生的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解题的教学,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会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作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减,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教师不应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给学生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以创新的冲动,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是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大解放。
创新教育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的培养,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课题,没有成形的模式,也没有可循的规矩,教师需要去探索、去发现、去发明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思路要宽,创意要新,敢于运用别人没有使用过的教法。
总之,创新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以人为本,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潜能和创新情感,使之走上健康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