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阐释公共性的现实困境、学理依据及实践出路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j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阐释论对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现象进行了有力批判,建构了有别于西方现代阐释学的本土阐释理论.公共阐释论虽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生成路径,但具体到方法论层面,依旧有很多理论环节没有打通.这一问题的背后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危机、文学批评的学科化诉求、西方文论发展的"语言转向"以及中西方文论的话语权争夺等.公共阐释既有别于基于个体的文学鉴赏,又有别于基于作者的意图还原.语境的特殊性、语言的公共性以及历史的积淀性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阐释的公共性成为可能.文学阐释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文本内部的问题,因而在阐释实践上不仅要从文本出发,更要从对批评方法的研究转向对文本问题的研究."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重建文学阐释公共性的基本路径.
其他文献
自汉以来历代先贤对秦短祚而亡的原因作了诸多方面的评价与探讨,整体而言,多不出严刑役重的"暴秦"说和"废分封,行郡县"的"秦制"说两种归因倾向,但事实上秦亡原因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必要.如果我们从制度变迁视角来考察,秦亡原因可归结于三个方面:一是正式制度设计存在"制度漏洞",皇帝制度下缺乏必要的监督制度,加之秦始皇个人的认知局限,在面对新的国家形势时未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导致国家整体制度框架失衡;二是秦始皇"急政"强制剥夺了制度变迁进程中的"制度试验"环节,忽略了分封制的路径依赖性需要一定的缓冲周期,未把握
为了提高自身影响力,宣传神仙信仰及长生不死,仙话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神话进行改造、借用,使古代神话出现仙话化的趋势.神话仙话化是中国古代神话独有的发展特征,其发展过程漫长,与神仙思想的发展关系密切.神话与仙话相似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宇宙、自然、灵魂的相同认识与观念是神话仙话化的前提基础.神话仙话化是价值观的觉醒与改变、方士集团的鼓吹与宣传、帝王的崇信与践行、对神话历史化的对抗与反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话仙话化使仙话得以广泛传播、巩固与发展,同时也使神话得以丰富、充实、保存与流传.
作为人类技术衍化的产物,人工智能的艺术生产既体现出一般物化媒介的本质属性,又体现出超越一般媒介的技术优势,其对人类智能的直接模仿机制缩短了媒介模仿的实践间距,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媒介模仿施控与受控的统一,体现出人类媒介实践的"自足"效应.但审美"意向性"、经验意识以及人类非常态的思维性特征,作为人工智能尚未企及人类自然智能的阈限体现,在人工智能愈发凸显的智性优势中彰显了人类智慧的价值存在.兼具应然特征、随机属性与社会机制的情感场域更是成为人工智能止步自然智能的可能性限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艺术生产场域人类主
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许多新机遇,也会遇到不少挑战.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一个巨大的挑战是老龄化问题.伴随着“少子化”问题,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变得更加突显.在过去10年中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加速的进程,而未来这一进程还会进一步加速.根据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相比2010年,2020年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了5.44个和4.63个百分点,10年的上升幅度分别是41%和52%.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占比仍将继续上升,有可能会达到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