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品鉴了四句写月极具代表性的诗句,挖掘了诗中“月”这一意象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颂月;赏月;向月寄意;咏月怀人
在中国古典咏物诗中,咏月的作品大概是最多的。诗人们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境,以不同角度引发出丰富多彩的诗情妙思,倾吐了无数颂月佳句。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杜甫《月》
圆月似镜,缺月如钩,这是大自然最直观的形象,所以在咏月诗中诗中用这两个喻象来写月的很普通。杜甫这首《月》,虽用前人熟知的喻象,但前面用“开”、“上”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并带有拟人意味。“尘匣”比喻黑暗中的山脉,而朦胧夜色和云雾被视作天堂的“风帘”,承接上联“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句,诗人把偌大宇宙当作一座阁楼,那“山吐月”仿佛是闺阁中打开了尘封的镜匣,而缺月又像是悬挂风帘的银钩,这些意象处处暗示着一种闺阁的特点。那“尘”字又透露出某种死寂凄凉的感觉,使人想见一位孤寂无奈的闺妇无精打采地开启尘封的镜匣,而又无心梳妆,去钩起久闭的风帘。明写月,字里行间却深藏着一个人,一股浓浓的情。自然引出下联“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原来诗人是将月当作嫦娥的妆镜来写的,构思巧妙。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这一咏月名句更是字字千金,相互关合,无一虚设。七个字包含云、月、花、影,以及无形的风等丰富的意象,巧妙地运用动词“破”、“来”、“弄”,将这五种形象融为一体,互相映衬,构成一幅朦胧的春花秋月图。以构思上看,只有“云破”,月才能脱云而现,只有“月来”,花儿才能起舞弄清影。天上月移云飞,地上花影摇曳,又暗示出有轻风吹拂。这三个动词使宁静的月夜春情荡漾,尤其是一个“弄”字,写花最传神,她仿佛踏着和煦春风的旋律,婆娑起舞,月影自怜,大有“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的意趣,通过花影弄姿的动态,描绘出月色的诗情画意。
句中的“影”字也十分妙,含蓄地写出一种朦胧美。由影状花,别有情趣,极切月下赏观之意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则诗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抒发疑问和探索的感慨,表明对人生命运的关注。
张若虚关注的不是自然月的盈虚圆缺,而着意于人类自身的命运的观照。诗人面对醉人的春江花月,联想到不断更替的人类,引发出这几句疑问和感叹,包蕴着深刻的哲理。从个人来看,生命是短暂的,往日最早见月的人已不复存在,所以有“何人初见月”之问;人类的起源是有端头的,但谁能判定其具体时间呢?故有“何年初照人”之问。
张诗着眼于整体的、繁延的人生,以人与月对比,人与物的位置先后不同,感叹“人无穷”而月“只相似”,表明自己重人而轻物的达观人生态度。于是,下文自然转出江月待人的奇想:“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用“送”与“待”相对,形成明月多情而江水无情的鲜明对比,暗喻人生旅途的坎坷,人生就像滔滔长江,曲曲折折一往无前,充满期望而转眼即逝。因此,人生是希望与失望的斗争,是追求与痛苦的交战。
李白的《把酒问月》显然受到这几句的启发,其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也是以问月引发,所叹与张诗相似。
这种向月寄意的构思直到三百多年后的辛弃疾手中才有了新突破,他在《木兰花慢》词中用设问吟道:“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一反前人写“待月”,别出心裁地写送月。奇问中大胆想象,猜测此处月落于彼处,当有另一世界看见月亮东升的情景,这一奇想在他三百多年后才由哥白尼等证实。他当时虽然不可能理性地认识到这个自然规律,但大胆奇想而近于科学,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令后人叹为观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诗经》率先开辟咏月怀人的先河:“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唐人张九龄受之启发,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在咏月诗系中形成一种借月抒思情的传统模式。
苏轼的这首词是抒写对他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当时他政治上遭迫害,和亲人多年不能团聚,面对“悲观离合”而“长向别时圆”的明月,词人没有陷于消极悲观,而是倾吐出这两句美好的祝愿,表现词人达观的思想。上句祝愿彼此健康长寿,友情长存,总有相见之时;下句是说即使暂时不能见面,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千里之外能共赏这美丽的月色也不失为一种安慰。从形象上说,虽隔千山万水,但异地而月同,共受一轮明月抚爱,正是“天涯若比邻”的形象写照。彼此同鉴明月,恩情融于月色,两心默默沟通,自然会使渴念亲人的心得到些许满足。这两句道出了一切受别离之苦的人们美好的意愿,无论弟兄姐妹,还是朋友情人,一切怀离愁别苦的人都可用表达自己的思念。其中包含了“相见时难”的痛苦,和无可奈何的惆怅,也包含了相互真挚感情沟通的慰藉,和对未来满怀良好祝福的幸福感。
【关键词】颂月;赏月;向月寄意;咏月怀人
在中国古典咏物诗中,咏月的作品大概是最多的。诗人们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境,以不同角度引发出丰富多彩的诗情妙思,倾吐了无数颂月佳句。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杜甫《月》
圆月似镜,缺月如钩,这是大自然最直观的形象,所以在咏月诗中诗中用这两个喻象来写月的很普通。杜甫这首《月》,虽用前人熟知的喻象,但前面用“开”、“上”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并带有拟人意味。“尘匣”比喻黑暗中的山脉,而朦胧夜色和云雾被视作天堂的“风帘”,承接上联“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句,诗人把偌大宇宙当作一座阁楼,那“山吐月”仿佛是闺阁中打开了尘封的镜匣,而缺月又像是悬挂风帘的银钩,这些意象处处暗示着一种闺阁的特点。那“尘”字又透露出某种死寂凄凉的感觉,使人想见一位孤寂无奈的闺妇无精打采地开启尘封的镜匣,而又无心梳妆,去钩起久闭的风帘。明写月,字里行间却深藏着一个人,一股浓浓的情。自然引出下联“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原来诗人是将月当作嫦娥的妆镜来写的,构思巧妙。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这一咏月名句更是字字千金,相互关合,无一虚设。七个字包含云、月、花、影,以及无形的风等丰富的意象,巧妙地运用动词“破”、“来”、“弄”,将这五种形象融为一体,互相映衬,构成一幅朦胧的春花秋月图。以构思上看,只有“云破”,月才能脱云而现,只有“月来”,花儿才能起舞弄清影。天上月移云飞,地上花影摇曳,又暗示出有轻风吹拂。这三个动词使宁静的月夜春情荡漾,尤其是一个“弄”字,写花最传神,她仿佛踏着和煦春风的旋律,婆娑起舞,月影自怜,大有“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的意趣,通过花影弄姿的动态,描绘出月色的诗情画意。
句中的“影”字也十分妙,含蓄地写出一种朦胧美。由影状花,别有情趣,极切月下赏观之意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则诗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抒发疑问和探索的感慨,表明对人生命运的关注。
张若虚关注的不是自然月的盈虚圆缺,而着意于人类自身的命运的观照。诗人面对醉人的春江花月,联想到不断更替的人类,引发出这几句疑问和感叹,包蕴着深刻的哲理。从个人来看,生命是短暂的,往日最早见月的人已不复存在,所以有“何人初见月”之问;人类的起源是有端头的,但谁能判定其具体时间呢?故有“何年初照人”之问。
张诗着眼于整体的、繁延的人生,以人与月对比,人与物的位置先后不同,感叹“人无穷”而月“只相似”,表明自己重人而轻物的达观人生态度。于是,下文自然转出江月待人的奇想:“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用“送”与“待”相对,形成明月多情而江水无情的鲜明对比,暗喻人生旅途的坎坷,人生就像滔滔长江,曲曲折折一往无前,充满期望而转眼即逝。因此,人生是希望与失望的斗争,是追求与痛苦的交战。
李白的《把酒问月》显然受到这几句的启发,其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也是以问月引发,所叹与张诗相似。
这种向月寄意的构思直到三百多年后的辛弃疾手中才有了新突破,他在《木兰花慢》词中用设问吟道:“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一反前人写“待月”,别出心裁地写送月。奇问中大胆想象,猜测此处月落于彼处,当有另一世界看见月亮东升的情景,这一奇想在他三百多年后才由哥白尼等证实。他当时虽然不可能理性地认识到这个自然规律,但大胆奇想而近于科学,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令后人叹为观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诗经》率先开辟咏月怀人的先河:“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唐人张九龄受之启发,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在咏月诗系中形成一种借月抒思情的传统模式。
苏轼的这首词是抒写对他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当时他政治上遭迫害,和亲人多年不能团聚,面对“悲观离合”而“长向别时圆”的明月,词人没有陷于消极悲观,而是倾吐出这两句美好的祝愿,表现词人达观的思想。上句祝愿彼此健康长寿,友情长存,总有相见之时;下句是说即使暂时不能见面,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千里之外能共赏这美丽的月色也不失为一种安慰。从形象上说,虽隔千山万水,但异地而月同,共受一轮明月抚爱,正是“天涯若比邻”的形象写照。彼此同鉴明月,恩情融于月色,两心默默沟通,自然会使渴念亲人的心得到些许满足。这两句道出了一切受别离之苦的人们美好的意愿,无论弟兄姐妹,还是朋友情人,一切怀离愁别苦的人都可用表达自己的思念。其中包含了“相见时难”的痛苦,和无可奈何的惆怅,也包含了相互真挚感情沟通的慰藉,和对未来满怀良好祝福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