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月同辉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i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品鉴了四句写月极具代表性的诗句,挖掘了诗中“月”这一意象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颂月;赏月;向月寄意;咏月怀人
  
  在中国古典咏物诗中,咏月的作品大概是最多的。诗人们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境,以不同角度引发出丰富多彩的诗情妙思,倾吐了无数颂月佳句。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杜甫《月》
  圆月似镜,缺月如钩,这是大自然最直观的形象,所以在咏月诗中诗中用这两个喻象来写月的很普通。杜甫这首《月》,虽用前人熟知的喻象,但前面用“开”、“上”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并带有拟人意味。“尘匣”比喻黑暗中的山脉,而朦胧夜色和云雾被视作天堂的“风帘”,承接上联“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句,诗人把偌大宇宙当作一座阁楼,那“山吐月”仿佛是闺阁中打开了尘封的镜匣,而缺月又像是悬挂风帘的银钩,这些意象处处暗示着一种闺阁的特点。那“尘”字又透露出某种死寂凄凉的感觉,使人想见一位孤寂无奈的闺妇无精打采地开启尘封的镜匣,而又无心梳妆,去钩起久闭的风帘。明写月,字里行间却深藏着一个人,一股浓浓的情。自然引出下联“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原来诗人是将月当作嫦娥的妆镜来写的,构思巧妙。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这一咏月名句更是字字千金,相互关合,无一虚设。七个字包含云、月、花、影,以及无形的风等丰富的意象,巧妙地运用动词“破”、“来”、“弄”,将这五种形象融为一体,互相映衬,构成一幅朦胧的春花秋月图。以构思上看,只有“云破”,月才能脱云而现,只有“月来”,花儿才能起舞弄清影。天上月移云飞,地上花影摇曳,又暗示出有轻风吹拂。这三个动词使宁静的月夜春情荡漾,尤其是一个“弄”字,写花最传神,她仿佛踏着和煦春风的旋律,婆娑起舞,月影自怜,大有“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的意趣,通过花影弄姿的动态,描绘出月色的诗情画意。
  句中的“影”字也十分妙,含蓄地写出一种朦胧美。由影状花,别有情趣,极切月下赏观之意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则诗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抒发疑问和探索的感慨,表明对人生命运的关注。
  张若虚关注的不是自然月的盈虚圆缺,而着意于人类自身的命运的观照。诗人面对醉人的春江花月,联想到不断更替的人类,引发出这几句疑问和感叹,包蕴着深刻的哲理。从个人来看,生命是短暂的,往日最早见月的人已不复存在,所以有“何人初见月”之问;人类的起源是有端头的,但谁能判定其具体时间呢?故有“何年初照人”之问。
  张诗着眼于整体的、繁延的人生,以人与月对比,人与物的位置先后不同,感叹“人无穷”而月“只相似”,表明自己重人而轻物的达观人生态度。于是,下文自然转出江月待人的奇想:“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用“送”与“待”相对,形成明月多情而江水无情的鲜明对比,暗喻人生旅途的坎坷,人生就像滔滔长江,曲曲折折一往无前,充满期望而转眼即逝。因此,人生是希望与失望的斗争,是追求与痛苦的交战。
  李白的《把酒问月》显然受到这几句的启发,其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也是以问月引发,所叹与张诗相似。
  这种向月寄意的构思直到三百多年后的辛弃疾手中才有了新突破,他在《木兰花慢》词中用设问吟道:“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一反前人写“待月”,别出心裁地写送月。奇问中大胆想象,猜测此处月落于彼处,当有另一世界看见月亮东升的情景,这一奇想在他三百多年后才由哥白尼等证实。他当时虽然不可能理性地认识到这个自然规律,但大胆奇想而近于科学,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令后人叹为观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诗经》率先开辟咏月怀人的先河:“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唐人张九龄受之启发,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在咏月诗系中形成一种借月抒思情的传统模式。
  苏轼的这首词是抒写对他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当时他政治上遭迫害,和亲人多年不能团聚,面对“悲观离合”而“长向别时圆”的明月,词人没有陷于消极悲观,而是倾吐出这两句美好的祝愿,表现词人达观的思想。上句祝愿彼此健康长寿,友情长存,总有相见之时;下句是说即使暂时不能见面,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千里之外能共赏这美丽的月色也不失为一种安慰。从形象上说,虽隔千山万水,但异地而月同,共受一轮明月抚爱,正是“天涯若比邻”的形象写照。彼此同鉴明月,恩情融于月色,两心默默沟通,自然会使渴念亲人的心得到些许满足。这两句道出了一切受别离之苦的人们美好的意愿,无论弟兄姐妹,还是朋友情人,一切怀离愁别苦的人都可用表达自己的思念。其中包含了“相见时难”的痛苦,和无可奈何的惆怅,也包含了相互真挚感情沟通的慰藉,和对未来满怀良好祝福的幸福感。
其他文献
编者按:天津农学院始建于1976年,198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获批天津市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培育)高校,是天津市唯一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学校以农科为主体,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协调发展。自建校以来,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面向上经过三次大的调整,从传统农业到城郊型农业,再到2000年整体调整为服务现代都市型农业,与此同时又成
作者简介:约翰·菲恩(John Fien),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的可持续发展创新项目(Innovation Professor of Sustainability)教授,负责带领研究团队解决商业和经济学、设计与时尚、教育与培训、社会与环境规划等广泛领域的可持续性问题。他支持并帮助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
摘 要:人文交流是各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与东盟关系中,人文交流已经成为第三大支柱,对服务双方政治安全合作、经济合作,推动双方开展民间友好往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7月,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举办,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1届,成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主要平台和经典品牌。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及调研,介绍了交流周的起源、发展历程、板块架构,分析其在推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方面取得的
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官网2018年11月9日报道,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主席兼图林根州教育、青年和体育部长赫尔穆特·霍尔特(Helmut Holter)、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长安娅·卡利切克(Anja Karliczek)、汉堡主管中小学教育的教学议员提斯·拉贝(Ties Rabe)等人于2018年11月9日发表集体声明称,德国“中小学数字教育协定”(DigitalPakt Sc
英国在职高等教育为因家庭或工作原因无法通过传统路径参与全日制学习的人员提供了机会,是增加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的重要工具。但萨顿基金会(Sutton Trust)于2018年3月发布的报告指出,过去10年,尤其在2012-2013学年,英国政府对大学生资助体系进行改革后,参与高等教育在职学习的人数急剧下滑,至2015年,全国在职学习人数减少了51%。其中,在开放大学就读的学生
据加拿大高等教育协会(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CICan)官网2019年11月20日消息,在庆祝“全球创业周”之际,CICan发布其最新《应用研究调查报告》,对2017-2018年加拿大高等教育机构承办研究项目和进行企业合作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报告结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项目规模。2017-2018年,加拿大各地的院校和研究所共承办6000多个应用研究
编者按: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李学伟,曾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大连交通大学校长,曾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处长,北京市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轨道交通、高铁经济、复杂系统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研究,他带领的团队获批省部级以上等重大项目10余项,在Journal of Forecasti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管理工程学报》《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等中英文期刊发表相
摘 要:荷兰和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在其历史与现状上都存在着异同点。当今两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也都呈现出一个共同趋势,即越来越具有整合的倾向。其多元文化教育政策都试图在保护少数族裔的文化特殊性与促进少数族裔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之间获得平衡。“认同”与“尊重”同时成为两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关键词。在课程层面,两国都从以往关注族裔差异转而关注种族、性别、阶层和其他社会关系的交叉问题,以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
【摘要】诗歌中的细节在传情达意、刻画形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于细微处见精神,因此在诗歌阅读鉴赏中,对细节的把握至关重要。  【关键词】诗歌;阅读;鉴赏;细节    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主要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一提到细节描写,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觉,认为它是一个小说(或记叙文)概念。其实,在诗歌阅读鉴赏中,对细节的把
【摘要】本文分析了古典诗歌中的各种花的意象,杨花柳絮空托愁思,莲花、梅花寄寓品格,也别有他意。  【关键词】杨花;莲;梅;菊    杨花、柳絮飘飘落落,蕴涵着愁绪,寄托着愁思,飘零中夹带着离愁,夹带着不同韵味的伤离愁绪,这样的诗要数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一二句即景抒情,点解离别,写的潇洒不着力,使其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