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律与科学技术关系

来源 :大众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高度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法律和科学技术的关系成为法律界和科学界共同关注的重点。法律与科学技术有着多种多样的关系,掌握法律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法律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律 科技 促进
  法律作为调整某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体系,是评价人们行为适格与否的标准,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并预测未来行为及其后果,是警告和处罚违法行为的根据。国家政治稳定繁荣需要法律,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法律,一个国家的法律建设成熟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保障。科学是人们发现世界探索真理的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是系统的、具体的关于客观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法律活动相互影响。
  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十分广泛。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法律方法的扩展和法律观念的更新,法学研究和法制宣传都受法律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交通工具和通讯传播技术发展建设减少了时空阻隔,不同法律文化间沟通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促使人们对传统法律价值观发生变革,对人权、平等、自由等观念有了更高程度的认知。法律信息库和法律信息传输网络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更好的物质手段,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许多法律、法规的产生及其法律体系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法律问题,需要新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和调整,这就促进了新兴领域的科学技术法的产生,如知识产权法、环境资源保护法,国际交流合作法等。专门性的立法技术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再次,法律的理性化、形式化和技术化借助于科学技术理性进一步发展,许多科技成果成为确立法律规范的依据,大量科技领域的专业术语、概念被吸收到法律之中,大量的技术规范被赋予法律效力。科学技术则正在强势地影响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法律能否恰当地调整社会生活反映客观规律,往往取决于立法者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最后,科学技术成果为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工作提供新的装备、手段和技能,影响着立法司法体制、过程和方法,促进法律运作机制的专门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效率。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法律的立法、执法等各个层面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在近代以前,科学技术活动属于很少为法过问的领域。近代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复杂化有了国家干预和法律调整的必要。现在社会中,法律对科学技术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法律特别是法治之法通过其形式理性和价值理性抑制科学技术的负面的影响,保证科学技术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方向。法律在控制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调整科学技术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防治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所引起的社会危害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其次,法协调、指引和组织科学技术活动,为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管理提供民主科学的规则和程序。法律确认和保证科技发展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优先地位,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并将国家科协技术发展战略具体化、细则化、程序化,促进科技发展的合理布局和高效运行。最后,法律调节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保证和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与研究和法,发明者对科技成果享有专有权,是一个二者都具有合理性的两难选择,这种两难选择借助纯粹的权力或道德手段都难以合理解决,法律却能以其理性的、权威的权利义务设置使这一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既有其社会运转规律,又有其自然规律。因此,对于现代社会的广泛的科技活动,需要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特别是以科技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保障,使这两种规律都得到尊重。法律在控制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方面,在调整科学技术内部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抑制其消极作用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作用。科技活动中不良行为对社会的消极影响,科技的迅猛发展与人类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习性的矛盾,科学技术成果的巨大能量与人类控制能力的矛盾等都需要法律加以调节。同时相当一部分的科学技术研制活动具有风险性和人身危害性,需要法律严格规定研制试验的防护措施和补救措施。法律同时可以协调科学技术宗旨和本质属性与社会经济现实以及物质生产的关系,有关科学技术商品化市场化的法律能够疏通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循环渠道,保障科学技术成果的转让和应用,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及时的转化为生产力。
  明确法律和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正确处理好法律和科学技术关系的必然要求,虽然在某些层面法律和科学技术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本文法律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中主要以双方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为主。科学技术促进法律的产生,协助法律的实施,法律调整由科学技术成果产生的社会关系,将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地运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处理好法律和科学技术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法制建设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着实为重要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创办了中国最早成功的专门地质教育机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并出任所长。在动物学、古生物学、地理学、地图学、考古学、人种学、历史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整理等领域都有不俗的贡献。  “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 丁文江的一生,正如最喜欢的句子一样,只是拼命的工作。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贵阳市乌当区教育局在2018年的工作中,聚焦新目标,贯彻新理念,落实新部署。切切实实促全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乌当区教育局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原则,加强全区德育工作。年初,召开全区德育工作大会,落实市级德育大会精神,对全区德育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对全区大德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单位、乡镇(社区)、学校加强配合,共同抓好德育工作,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各种教育研究方法的不断涌现,呈现出一种重质化研究而轻量化研究的趋势。通过对量化研究的界定和对量化研究受到的批判的陈述,重新分析和肯定了量化研究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优势。  [关键词]量化研究,教育研究,定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1-0013-03  量化研究自西方引入我
大數据,人类智慧的新产物,科学技术的最前沿。农业的历史则久远得多,中国神话中的谷神是黄帝族的后稷,相传他是周族的祖先,生活的时代约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末期,据研究农业的历史还可往前追溯自石器时代。一新一旧,似乎没有什么关联。在人们的印象中,两者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前者是“云”与“超级计算机”等相比肩,后者则总让人想起“刀耕火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等辛劳的画面。  实际上,新兴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才诞生
[摘 要] 专题式教学法,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可以有效克服教材的逻辑性不足、内容相对滞后等先天不足。同时,由任课教师掌握教学内容的安排权,可以灵活地安排教学计划,充分地利用诸多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形成高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 教学法,专题式,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6)03
[摘要]本研究采用湖北省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统一设计的问卷对湖北省某高校在校本科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良好,但由于教师以及教学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建议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2020年4月14日,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赴剑河县对贵州大学申报的“贵州东部国际寒武系第四阶及乌溜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现场考察和会议评审。会议听取了贵州大学关于贵州剑河国际寒武系第四阶及乌溜阶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研究水平、支撑条件和未来规划等情况的汇报。专家组针对研究方向、人才队伍、运行管理、地方支持与投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质询,讨论后形成了书面评审意见。  该野外科学觀察研究站的建立为进
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明确提出大力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守好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决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深入践
大数据正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资料,一种重要的资产。据麦肯锡研究院一个报告称,人类社会正在快速地由工业社会走向智能社会。从数字经济研报上看到,2018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万亿元,是我国GDP的1/3,是全球最高的。特别是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将对我们的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带来了一些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发展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全球经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但同时,数据滥用
1.保有好奇心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是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是想一探究竟,这便是科学界常说的科学精神。可是,这种能力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吗?“别乱问”“别乱动”类似这样的话你有没有和孩子说过?如果有,这很可能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杀手”。  如果总是不等孩子好奇和探索,就早早将各种知识强行“灌输”给他们,孩子的好奇心就得不到滋养,兴趣很容易被磨灭。等孩子长大后,可能最讨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