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
企业怎样实现它的根本目的?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器官而在社会中存在,它的基本的、直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顾客、市场和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必须执行两项基本功能:市场营销、创新(这里所指的创新主要不是技术创新,而是经济和社会的创新)。
“大企业”是如何形成的?张维迎教授将之归纳为如下几个因素:第一,创业的核心技术;第二,规模经济,也就是成本优势;第三,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第四,品牌价值;第五,资源垄断。目前中国的大企业主要依靠资源垄断与成本优势支撑,而在核心技术、管理能力、品牌价值这三项内核力上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企业的“DNA”是什么:它包括三个基本模块,第一是企业的商业资源(物料、资金和渠道);第二是企业的内核(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第三是决策智慧(经理人的决策)。简化一下,就是三个要素:想法、能力、资源。
我国国企的国际化程度如何:在现代国际产业链中,我国尚未拥有世界级的投资、研发和营销中心,众多国有大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端的制造环节,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高资源消耗来增加产值和获取微薄利润。
核心技术、国际品牌、全球网络是世界级企业的“三大法宝”
人:
梁启超曾把历史的名人分为“应时之人物”与“先时之人物”。在企业里,一个出色的领导人应成为“先时之人物”,他应具备三种不可或缺的品德:理想、热诚、胆识。
“没有对角色的期待,就不可能有对角色的追求。”与其等着别人给自己的工作定位、定性,不如先问一问自己想干什么,想担负怎样的角色。
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体现在:组织内部的学习能力、组织的再造与技术的创新能力、把握顾客的潜在需求的能力、快速应变能力、活用公司以外资源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策划、决策领导能力。
企业家,他们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文化:
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一贯的思想和行动模式。
公司文化并非是宣传册上的词语,而是形容一个人如何从事他的工作和事业。
作为公司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绝不要求成为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只需要而且事实上也经常是由那么几条极为简单的原则、观点所构成。
真正促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的是能够对市场进行高层次分析的文化传统和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市场开拓与经营创新的能力。
一个企业组织的宗旨使命,只能描述企业(产品)本身面向市场和顾客的商业意义,而不能是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否则,企业宗旨使命将注定沦落为宣泄民族情绪的宣传口号。
世界500强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上都相同,就是以下一些关键词:创新、学习、合作、双赢、卓越、责任。
制度设计必须以文化为前提,才能让文化深入到制度中去;但另一方面,没有制度流程的保障,文化就虚脱了。
要达成企业的愿景,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企业性格,而企业的性格是通过企业经营行为的习惯得到的。行动正是企业文化的思想以及宣传的语言和相应的管理体系所要表达的。
科技:
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面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的“三三三”传统至今被沿袭应用,即1/3的人搞基础研究,1/3的人搞工程技术,1/3的人研究社会科学。这个比例分配非常合理,大大提高了我国科学管理决策的水平。
中国顶极管理科学研究机构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三大法宝:学科交叉、科学理性、务求实证。
创新:
创新的本质永远是无拘无束、试图冲破一切条条框框。从思想创新、概念创新,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再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一切都要求思想的彻底解放、大胆的想象、思路的开阔。
知识:
知识是企业的战略资产。
企业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或是创造、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
企业所拥有的创新知识,或异质性未编码的知识,成为连续推动企业提高生产率,提升并创造连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世界上有两类国家,一是头脑国家;一是躯干国家。头脑国家生产知识、输出知识;躯干国家接受知识、应用知识。我国应力争成为头脑国家,而非别人的“加工厂”。
竞争力:
当代国际竞争的新要素:信息资源、创新能力、知识要素。
战略:
“蓝海”是怎么被发现的:第一,洞察力,尤其是对细节的洞察;第二,怀疑主义的眼光,凡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第三,颠覆性的思考,打破传统、一切归零,重新谋划。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有四个特点:以金融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中国企业在做战略规划时,必须要具有全球视角,站在国际基准上考虑问题。
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角度制定战略,从全球角度考虑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
管理:
经济增长有三个要素——资本、劳力和综合要素。综合要素是与教育、科技、管理有关的要素。目前发达国家综合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0%以上,而我国目前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教育、科技要素显然非一己之力所能为,但通过提高管理,增加产品以及企业的价值,可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管理被称为生产力的“软件”,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地组合起来并进行优化配置。
经营:
发现新的需求,并且对各种商业元素进行融合,将导致商业模式的普遍改变。
体验经济当前风靡全球,那么何为体验,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对于商业目的的定义只有一个,即创造你的客户。市场既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由自然或经济力量创造的,市场是企业的经营者创造出来的——德鲁克语。
企业怎样实现它的根本目的?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器官而在社会中存在,它的基本的、直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顾客、市场和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必须执行两项基本功能:市场营销、创新(这里所指的创新主要不是技术创新,而是经济和社会的创新)。
“大企业”是如何形成的?张维迎教授将之归纳为如下几个因素:第一,创业的核心技术;第二,规模经济,也就是成本优势;第三,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第四,品牌价值;第五,资源垄断。目前中国的大企业主要依靠资源垄断与成本优势支撑,而在核心技术、管理能力、品牌价值这三项内核力上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企业的“DNA”是什么:它包括三个基本模块,第一是企业的商业资源(物料、资金和渠道);第二是企业的内核(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第三是决策智慧(经理人的决策)。简化一下,就是三个要素:想法、能力、资源。
我国国企的国际化程度如何:在现代国际产业链中,我国尚未拥有世界级的投资、研发和营销中心,众多国有大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端的制造环节,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高资源消耗来增加产值和获取微薄利润。
核心技术、国际品牌、全球网络是世界级企业的“三大法宝”
人:
梁启超曾把历史的名人分为“应时之人物”与“先时之人物”。在企业里,一个出色的领导人应成为“先时之人物”,他应具备三种不可或缺的品德:理想、热诚、胆识。
“没有对角色的期待,就不可能有对角色的追求。”与其等着别人给自己的工作定位、定性,不如先问一问自己想干什么,想担负怎样的角色。
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体现在:组织内部的学习能力、组织的再造与技术的创新能力、把握顾客的潜在需求的能力、快速应变能力、活用公司以外资源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策划、决策领导能力。
企业家,他们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文化:
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一贯的思想和行动模式。
公司文化并非是宣传册上的词语,而是形容一个人如何从事他的工作和事业。
作为公司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绝不要求成为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只需要而且事实上也经常是由那么几条极为简单的原则、观点所构成。
真正促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的是能够对市场进行高层次分析的文化传统和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市场开拓与经营创新的能力。
一个企业组织的宗旨使命,只能描述企业(产品)本身面向市场和顾客的商业意义,而不能是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否则,企业宗旨使命将注定沦落为宣泄民族情绪的宣传口号。
世界500强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上都相同,就是以下一些关键词:创新、学习、合作、双赢、卓越、责任。
制度设计必须以文化为前提,才能让文化深入到制度中去;但另一方面,没有制度流程的保障,文化就虚脱了。
要达成企业的愿景,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企业性格,而企业的性格是通过企业经营行为的习惯得到的。行动正是企业文化的思想以及宣传的语言和相应的管理体系所要表达的。
科技:
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面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的“三三三”传统至今被沿袭应用,即1/3的人搞基础研究,1/3的人搞工程技术,1/3的人研究社会科学。这个比例分配非常合理,大大提高了我国科学管理决策的水平。
中国顶极管理科学研究机构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三大法宝:学科交叉、科学理性、务求实证。
创新:
创新的本质永远是无拘无束、试图冲破一切条条框框。从思想创新、概念创新,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再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一切都要求思想的彻底解放、大胆的想象、思路的开阔。
知识:
知识是企业的战略资产。
企业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或是创造、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
企业所拥有的创新知识,或异质性未编码的知识,成为连续推动企业提高生产率,提升并创造连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世界上有两类国家,一是头脑国家;一是躯干国家。头脑国家生产知识、输出知识;躯干国家接受知识、应用知识。我国应力争成为头脑国家,而非别人的“加工厂”。
竞争力:
当代国际竞争的新要素:信息资源、创新能力、知识要素。
战略:
“蓝海”是怎么被发现的:第一,洞察力,尤其是对细节的洞察;第二,怀疑主义的眼光,凡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第三,颠覆性的思考,打破传统、一切归零,重新谋划。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有四个特点:以金融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中国企业在做战略规划时,必须要具有全球视角,站在国际基准上考虑问题。
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角度制定战略,从全球角度考虑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
管理:
经济增长有三个要素——资本、劳力和综合要素。综合要素是与教育、科技、管理有关的要素。目前发达国家综合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0%以上,而我国目前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教育、科技要素显然非一己之力所能为,但通过提高管理,增加产品以及企业的价值,可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管理被称为生产力的“软件”,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地组合起来并进行优化配置。
经营:
发现新的需求,并且对各种商业元素进行融合,将导致商业模式的普遍改变。
体验经济当前风靡全球,那么何为体验,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对于商业目的的定义只有一个,即创造你的客户。市场既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由自然或经济力量创造的,市场是企业的经营者创造出来的——德鲁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