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强调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信息化是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新时期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提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信息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将其放到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同等的地位。这无疑对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环境监测手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信息化、立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是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必然。
一、信息化建设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一次飞跃
(一)信息化建设是管理模式的一次飞跃
环境监测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经历了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固有的传统管理模式,对其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必然会遭到各方面的阻力。所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管理模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循序渐进的推动,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管理模式信息化。如在现阶段随着监测数据的不断累积,对数据的管理必须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传统的静态管理向信息化条件下的动态管理的迈进。而且要建立数据分析系统,由传统的对结果的监控过渡到对源头和流程的监控,提高环境监控工作水平。
(二)信息化建设是工作方式的一次飞跃
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不是从现在开始的,严格来讲随着计算机的使用,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工作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以前更多的是将信息化作为一种工作手段和辅助设施来运用,现在则是要求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将对现有的工作内容进行优化,使工作更加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如在很多地方的环境监测中心在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后,以前的上下级的管理、审核过程被平台式的互动管理模式取代,增加了工作的时效性。
(三)信息化建设是监测手段的一次飞跃
监测设备信息化是环境监测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目前,各种信息化的监测设备在全国各地普遍运用,这些自动监测设备能够全天候不间断的监控,按时分析采样数据,随时提供警示信息,相比传统人工监测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拓展了监测对象的范围,提高了对污染物质的检出率。
二、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网络
目前,各监测单位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委托相关单位进行开发,工作对象主要是各单位自己负责的领域和范围,这就造成信息系统相互之间并无关联,特别是一些数据传输中的涉密部分难以协调,从而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无法互通,使得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无法形成网络。这种现象无论在同级部门间的横向管理,还是地方和中央的纵向管理过程中都比较常见。
(二)关键性信息化技术面临应用瓶颈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大多是借鉴国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但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国外的很多思路与方法与国内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可目前很多地方却带着政绩工程的样子一哄而上的运用实验室管理系统,只注重名称而不下功夫解决国际先进理念与国内实际结合的关键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与此类似的还有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很多地方只注重该系统的视觉演示效果,而忽视系统本身的数据分析管理功能,使得具备强大功能的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因為缺乏有效的维护使用环境和技术支持而变成了简单的汇报演示道具。
三、推进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议
(一)更新理念,完善制度
首先要加强学习,学习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理念,学习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认识到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其次要完善制度,要构建符合信息化工作背景下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要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
(二)统筹兼顾,科学定位
各单位在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时要在设计阶段就通盘考虑新系统与过去系统数据的对接,考虑到未来长远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其它往来业务部门的互通问题,兼顾上级部门和相关行业的要求,要与他们的信息化标准相符。
(三)立足应用,促进发展
环境监测信息化发展绝不是什么形象工程,我们要下大力气挖掘现有监测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使其全面应用于我们日常监测工作的实际,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总结修改,为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完善队伍,吸引人才
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因素,要有效推进信息化工作,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各环境监测单位要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好人才,要建立适合人才发展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和科研体系,使环境保护工作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李继强,陈惠珍,陈静文,张亮,李宁.环境卫生监督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1(07).
[2]顾丽韵.建筑室内污染源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绿色建筑,2010(06).
[3]董圆媛.环境监测现代化体系建设下的监测仪器设备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
[4]贾永勤,段 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项目管理模式及效果[J].中国水利,2007(04).
(作者单位:新疆五家渠市环境监测站)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信息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将其放到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同等的地位。这无疑对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环境监测手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信息化、立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是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必然。
一、信息化建设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一次飞跃
(一)信息化建设是管理模式的一次飞跃
环境监测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经历了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固有的传统管理模式,对其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必然会遭到各方面的阻力。所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管理模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循序渐进的推动,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管理模式信息化。如在现阶段随着监测数据的不断累积,对数据的管理必须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传统的静态管理向信息化条件下的动态管理的迈进。而且要建立数据分析系统,由传统的对结果的监控过渡到对源头和流程的监控,提高环境监控工作水平。
(二)信息化建设是工作方式的一次飞跃
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不是从现在开始的,严格来讲随着计算机的使用,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工作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以前更多的是将信息化作为一种工作手段和辅助设施来运用,现在则是要求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将对现有的工作内容进行优化,使工作更加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如在很多地方的环境监测中心在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后,以前的上下级的管理、审核过程被平台式的互动管理模式取代,增加了工作的时效性。
(三)信息化建设是监测手段的一次飞跃
监测设备信息化是环境监测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目前,各种信息化的监测设备在全国各地普遍运用,这些自动监测设备能够全天候不间断的监控,按时分析采样数据,随时提供警示信息,相比传统人工监测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拓展了监测对象的范围,提高了对污染物质的检出率。
二、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网络
目前,各监测单位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委托相关单位进行开发,工作对象主要是各单位自己负责的领域和范围,这就造成信息系统相互之间并无关联,特别是一些数据传输中的涉密部分难以协调,从而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无法互通,使得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无法形成网络。这种现象无论在同级部门间的横向管理,还是地方和中央的纵向管理过程中都比较常见。
(二)关键性信息化技术面临应用瓶颈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大多是借鉴国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但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国外的很多思路与方法与国内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可目前很多地方却带着政绩工程的样子一哄而上的运用实验室管理系统,只注重名称而不下功夫解决国际先进理念与国内实际结合的关键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与此类似的还有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很多地方只注重该系统的视觉演示效果,而忽视系统本身的数据分析管理功能,使得具备强大功能的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因為缺乏有效的维护使用环境和技术支持而变成了简单的汇报演示道具。
三、推进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议
(一)更新理念,完善制度
首先要加强学习,学习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理念,学习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认识到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其次要完善制度,要构建符合信息化工作背景下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要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
(二)统筹兼顾,科学定位
各单位在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时要在设计阶段就通盘考虑新系统与过去系统数据的对接,考虑到未来长远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其它往来业务部门的互通问题,兼顾上级部门和相关行业的要求,要与他们的信息化标准相符。
(三)立足应用,促进发展
环境监测信息化发展绝不是什么形象工程,我们要下大力气挖掘现有监测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使其全面应用于我们日常监测工作的实际,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总结修改,为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完善队伍,吸引人才
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因素,要有效推进信息化工作,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各环境监测单位要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好人才,要建立适合人才发展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和科研体系,使环境保护工作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李继强,陈惠珍,陈静文,张亮,李宁.环境卫生监督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1(07).
[2]顾丽韵.建筑室内污染源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绿色建筑,2010(06).
[3]董圆媛.环境监测现代化体系建设下的监测仪器设备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
[4]贾永勤,段 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项目管理模式及效果[J].中国水利,2007(04).
(作者单位:新疆五家渠市环境监测站)